王承哲: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 实施兴文化工程助推现代化河南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河南全面实施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铸文化之魂,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大力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
一、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赓续伟大梦想精神,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河南使命
伟大梦想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盘古开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中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结晶、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建党百年的关键时期,省委提出了“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开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征程。完成现代化河南建设这一历史伟业,文化既是目标也是力量。“盛世修典”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从《诗经》到《乐府》,从《史记》到《四库全书》,都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盛世修典也将成为我省实现文化强省的象征和标志。河南实施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现代化河南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河南推动兴文化工程的意义在于存续河南文化的集体记忆,传承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发展的文化基因,努力实现从立档存志、强基固本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衔接和提升,进而筑牢中华文化共同体。
二、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传承伟大创新精神,着力当代河南发展研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伟大创新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缺创新精神,《尚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少年中国说》中有“惟进取也,故日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是实践的鲜明特质,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呈现,也是最具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内在动因,强调必须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河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思考中原文化,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作为现代化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的力量,推动发轫于河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坚持以民为本,把为群众谋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旨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尚书》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汉代的贾谊提出“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河南始终牢记将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从历史层面看,系统梳理文化典籍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传承“今古人文”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从经济层面看,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造高品质生活,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坚持胸怀天下,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省
中华文化历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孕育了丰富而深刻的“天下”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天下无外”等,展现了中华儿女胸怀天下、面向未来的广阔胸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了对整个人类的崇高关怀和责任担当,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球意义,为世界秩序、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提供了理路与脉络,具有深邃而重要的思想价值。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河南“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史中,曾长达3000多年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独特优势,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系统梳理河南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深入挖掘研究阐发其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不断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全面展示河南文化的灿烂成就、传承脉络,全面展示河南文化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省。
五、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践行改革开放精神,持续增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变革思想和开放精神。“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随时立制,遇弊则变”等,为改革开放精神提供了文化渊源。商鞅变法、郑和下西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变革思想和开放思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绘就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河南实施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就是以开放的胸怀,为河南修志、为文化立传、为民族纂史。要重建学理支撑,加快构建河南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瞄准时代课题,重点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要挖掘当代价值,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要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注重从历史文献中吸收关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的思想、经验和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
来源:《党的生活》2022年第6期上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