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进行时∣李立新:加强殷商文化甲骨学研究 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2022-10-31   来源:顶端新闻   作者:李立新   点击量:4158
【字体:

微信图片_20221031200302.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就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并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第一次将“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并列起来。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殷商文化和甲骨文高度重视,早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指出:“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殷商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同年,他还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殷商文化和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借鉴。

一、汉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坚强纽带

如果说斧、锤的发明十倍地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弓箭的发明百倍地延长了人类的手臂,那么文字的发明则无限地扩展了人类的智慧。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类的局限,使人类在生产生活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各种经验,可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人类社会因此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学者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文明“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这一观点得到了恩格斯的肯定,并说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字的出现,是史前史和文明史的界标。同样,汉字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

汉字不仅仅是用来记录汉语的工具,它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元素。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汉字对团结整合中华民族、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的统一、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等,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赞扬汉字说:“中国文字在中国的文化发展被地理上的重重障碍所分割的情况下,成为中国文化统一的一个多么有力的因素。”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它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约15亿人),以它为主体、为核心,在东南亚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开辟了史学研究新纪元

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都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与现在该地区使用的文字没有任何关系。只有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用以占卜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时代主要集中在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后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可以说,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商代晚期历代王室的档案库。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孔子曾经叹息由于文献不足,殷礼难征。3000多年后,在殷墟发现了15万片约150万字的甲骨文,这是连25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都未曾寓目的商代直接史料,因此弥足珍贵。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尘封3000余年的殷商历史文化的帷幕。

1928年至1937年10年间,当时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对殷墟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商代的遗迹遗物,大量有明确地层出处的甲骨卜辞被发掘出来;形成了我国近代田野考古的科学体系,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31年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考古学学者,殷墟被誉为“中国考古学摇篮”。1928年开始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是以挖掘甲骨卜辞为目的的,但其学术意义却远远超出了甲骨学的范畴,促成了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中国考古学的形成。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掀起疑古狂潮,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种传说或神话,“东周以上无史”(胡适语),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被打了个对折。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深入研究,证明了《史记》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轰然撞开了被重重历史疑云紧锁的殷商王朝神秘大门,为中国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三、深化殷商文化和甲骨学研究是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调研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殷墟甲骨文所载负的中华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贯穿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精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河南是中国汉文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完善地,上迄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甲骨、陶石契刻符号,下及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古币文,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文字、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资料珍品等等,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在安阳殷墟的重要讲话,为殷商文化和甲骨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河南应立足特有的厚重历史文化资源,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弘扬的使命担当,持续深化殷商文化和甲骨文研究,发挥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的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在全面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出精品、做表率,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优秀文化品牌,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为现代文明汲取智慧铺设底色,为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贡献河南力量。

 

李立新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原智库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