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在杜甫研究院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2023-11-14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据录音整理   点击量:9566
【字体:

在杜甫研究院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刘跃进

 

最近几年,我有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文学家的纪念活动,也参与了若干专题读书会的组织工作,多与杜甫有关。与同行交流中,我们很自然地会谈到杜甫研究的平台建设话题。在河南省社科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杜甫研究院终于挂牌成立。感谢王承哲院长、王玲杰副院长和文学所李立新所长的盛情邀请,让我们一起见证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此,我还要感谢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葛景春先生、王永宽先生,感谢中州古籍出版社许绍山社长、卢欣欣总编,以及河南大学齐文榜先生等专家学者的信任和鼓励。

11.png

推动成立杜甫研究院,是我向往已久的事。

四十五年前,我在南开大学读大二,叶嘉莹先生给我们讲古诗,她用“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拨动了我们年轻的心弦。2014年,在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学人的倡议下,我们成立了杜甫读书会,重读杜甫的诗歌,寻访杜甫的足迹,感受杜甫的风范,传承杜甫的精神。这样做,旨在培养国内年轻学者,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成长。2015年春天,在葛景春先生及胡永杰、孔令环等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读书会在杜甫故里巩义召开。三年疫情期间,杜甫读书会并未中断研究工作,仍持续举办了一些活动,还积极参与了四川十大文化名人建设活动,并在杜甫草堂、西南民族大学杜甫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先后举办了七次会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一晃,近十年过去了,当年还是青年学人的读书会成员,而今多已成为教授、博导,成长为杜甫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在杜甫的心目中,屈原、宋玉是他膜拜的圣人,他要“窃攀屈宋宜方驾”,他把屈、宋视为异代知己。想到他们,杜甫不禁感慨万千,乃至“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在追随杜甫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又与屈原产生了现实的关联。2021年,湖北宜昌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协商成立屈原文化研究院,开展屈原文化研究等事宜,我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荣幸出任了屈原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一职。在宜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联合举办了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开展一系列屈原文化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参与上述活动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杜甫当年对屈原的仰慕之情,同时,又有一点期冀,很想推动杜甫的故乡也成立这样的研究机构,便于广泛联络海内外同行,深入研究杜甫,广泛宣传杜甫。我们知道,杜甫生在巩义,在他进入长安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这里,是这里的厚重文化养育了杜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的理论,对于传统文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可以说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成立杜甫研究院的想法很快就得到河南省社科院的支持,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同仁也愿意参与这项工作,积极推动杜甫研究著作的出版工作。河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唐诗研究传统,他们愿意以杜甫研究为新的起点,推动唐诗研究再上新台阶。在王承哲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在杜甫的家乡,杜甫研究院如期挂牌,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杜甫?

杜甫的精神特质最让人感动。在当时,他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没有做过大官,一生历经磨难,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不忘记生他养他的故土,哪怕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也要为国家担忧,为苍生呐喊。这种家国情怀已经具有了思想史的意义。

杜甫读书会成员从巩义出发,沿着杜甫的踪迹探寻他的思绪,走到陇南,再读《同谷歌》,我们的心也随之跌入谷底。那时的杜甫已经与流浪汉没有什么区别了。再后来,他继续南下,翻山越岭,进入川南,落脚到成都平原,在那里度过了平静的几年。正如《五盘》诗所说:“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这种想法其实在他入蜀之初就牢牢地驻留在他心底。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点明此旨:“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在杜甫心中,他无论走到哪里,内心深处一直有着浓郁的乡愁。成都只是他的寄居之所,他最终还是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观念、国的观念,都是极为浓烈的,尤其是中原人。“老家河南”四个字,蕴含了浓浓的乡愁,已成为河南人的标志性口号。

几天前,南开大学举办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辰庆祝活动,作为20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学生,我在发言时特别强调了叶先生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1979年她回国教书,我是她在南开授课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叶先生在第一次课上,吟诵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让我的内心温暖至今。《诗》、《骚》、李、杜,这是中国人的灵魂。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她五十五岁回国教书,竟坚守了四十五年,而今,老人家已届期颐之年。回顾自己的一生,她说自己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那就是讲授中国的诗词,解读陶渊明的伟大心灵,解读杜甫的沉郁特色,解读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她用一生的实践,为我们解读了中国文学的不朽精髓,解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诗经》、《楚辞》、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中国诗学,其意义早已超越了诗歌本身,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灵魂。用《论语》的话说,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这种民族精神,在杜甫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杜甫有过得意的时候,“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但更多的时候是苦难,是不幸,是诗歌给了他巨大的生存力量,是伟大的文化传统让他从来没有失去自信心。当政治上无望之后,他把自己全部的热情、全部的希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用生命写成诗歌,用诗歌成就生命,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22.png

杜甫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极其丰富。从学术层面上说,可以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也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还可以从艺术创造的角度加以研究。

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杜集,始于中晚唐以后。那时的杜甫已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到宋代以后,乃至出现“千家注杜”的情形。比较保守的估计,现存杜甫诗集及相关文献资料至少有数百种。如何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杜甫?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这些年,我与杜甫读书会和西南民族大学杜甫研究中心同仁合作编纂了两套丛书,一是《杜集珍本文献集成》丛书,二是《杜诗宋元注本》丛书。我们希望把保留下来的宋元时代的杜甫文集全部影印,甚至还可以扩大开来,将明清时代的重要注本也择要影印,供学术界参考。在此基础上,选择重要版本,点校出版。这些工作,还只是开始,历代相关文献太丰富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杜甫,始于中唐元稹写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稹认为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宋元以后,关于杜甫的文学研究,更是见诸各类诗话,久盛不衰。过去,我们从事文学史研究,多用一些外来的观念、概念去解读古人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但同时也容易使我们忽视自身的伟大传统和艺术精髓。今天,我们强调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杜甫就是一个最好的个案,杜甫研究是引领我们进入富丽堂皇的中国文学大厦的最好路径。可以这样说,研究杜甫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在探索中华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今年风行一时的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启示我们,中国文学还要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读者走近经典。《长安三万里》通过高适的视角,描绘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理想,李白的遭遇,李白的贡献,作为艺术性的人物,其实杜甫也毫不逊色,有更多的故事可以叙述,有很多传播方式可以尝试,如现代话剧《杜甫》就已经公演,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经推出,杜甫就变成了全球“网红”。宜昌市委市政府推广屈原文化,普及屈原文化,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总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杜甫以及唐代诗歌文化的普及工作。

与此相关联,杜甫研究院成立以后,首要的工作应该是组织研究队伍,聚焦重点课题,推出系列成果。

河南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有庞大的研究队伍,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尤其是唐诗研究、杜甫研究和宋代文学研究方面。郑州、洛阳、开封、巩义等地,都有杜诗研究的专门基地和出色人才。我们可以利用杜甫研究院这个平台,组织各方力量,尤其把青年科研骨干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一直认为,学术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现在80后、90后已崭露头角,逐渐会成为学术的主力军。如果说科研人员是学术的生产者,出版社、杂志社就是学术的传播者。今天,中州古籍出版社的领导也来参会,我们可以共同探讨组织杜甫研究丛书的可能性。

研究杜甫,出版成果,要体现当下的学术特点,也就是研究和出版的系统性、集成性。古代、近代的杜甫资料很多,需要从长计议,系统整理出版。而近现代以来的杜甫研究,也是有待开发的学术领域。譬如,有没有可能编纂这样一部杜甫研究丛书,分近代编、现代编、当代编、海外编等,将近现代的杜甫研究论著精华汇为一编?我们总结既往,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

河南大学有唐诗研究室,几代学者潜心研究唐诗,参与了《全唐诗》的编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以杜甫为中心,延续过去的文献研究的传统,打造河南大学的学术品牌。中州古籍出版社向来注重社会效益,在他们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出版了《曹道衡文集》,我们一直心存感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领导、科研人员,一直对学术抱有敬意。如前所述,杜甫读书会第一次会议就是在省社科院的支持下召开的,近十年以后,我们在这里为杜甫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就是那次读书会的成果之一。

杜甫研究院为学者提供了更高的学术平台。从现在开始,大家齐心协力,在新的时代里,推出新的成果,共同把杜甫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服务文化建设的需要,这是我们成立杜甫研究院的最终目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据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