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时代做好学术成果微传播

2020-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日)   作者:姬亚楠   点击量:7327
【字体:

何谓“微时代”?有学者指出:“‘微时代’就是当下我们所处的‘微媒体’不断更新、‘微内容’不断生产、‘微传播’不断进行、‘微应用’不断出现、‘微用户圈’不断形成的时代。”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微思想”“微观念”等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微博、微信等微应用平台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推送着各种新鲜、新潮的信息,我们又利用朋友圈实现信息的二次、三次甚至N次传递或传播。在这样一个微时代的语境下,主要依靠传统媒介传播的学术期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微传播不仅为学术期刊改变原有的“刻板”印象提供了可能,而且为学术期刊以更新颖、更活泼的姿态来实现“微”环境下学术成果的N次传播创造了机会,并以此增加学术成果与大众的亲密度,实现学术成果共享与交流的最大化。

遵循“内容为王”的传播定律

在信息泛滥的汪洋大海里,学术成果如何被广大研究者看到、接受并广泛传播是最关键,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内容为王”是一条铁律,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并使其始终保持关注的热情。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可能没有夺人眼球的题目,也很难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唯一能吸引读者的便是其有研究性、有讨论性的内容。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内容为王”再适用不过。只要遵循这条铁律,一篇好的学术文章不仅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反而会在微用户圈中被N次传播,受到广泛关注。实现“内容为王”,学术期刊要坚决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规范学术道德,坚守学术底线。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学术风气形成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一本好的学术期刊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底线,不仅能有力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弘扬学术正气,而且还能给一大批踏实做学问的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彰显学术公平。学术期刊编辑不仅是学术正气的坚强守卫者,更是学术造假行为强有力的打击者。学术期刊编辑要坚守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操守,不向关系稿妥协、不向金钱稿低头,严把质量关,更要对学术剽窃、学术抄袭行为零容忍。规范学术道德,坚守学术底线不仅能严肃学术风气,更能保证学术质量,使学术成果在微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

其次,保持学术品位,打造学术精品。学术品位主要指学术期刊的发文质量,这不仅是学术期刊在期刊界立足的灵魂所在,也是学术期刊在学术界获得信赖的核心所在。学术品位不仅体现着学术期刊的学术格调,更彰显着编辑的学术理念与学术追求。学术期刊只有始终树立精品意识,保持学术品位,才能常怀质疑眼光与批判思维审慎对待稿件,从众多来稿中选出有讨论价值、研究价值的学术文章,从而将期刊打造成为值得研究者信赖的学术品牌。总之,学术文章的质量是决定其传播量的最重要因素。想要成就一篇获得大众认可的“流量文章”,那么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必然是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论述的内容必然是令人信服的,这样才能引发广泛的学术参与和学术讨论,进而被广泛传播。

拓宽微传播渠道

“微时代”“微媒体”“微应用”之所以被大众接受,不仅在于其“微小”的便携性,更在于“精细”的舒适性。它们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时代的精神追求,即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有质量、满足自身需求的文字,以此实现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这种微阅读带给纸媒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实现纸媒的微阅读是所有纸媒必须面对和攻克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学术文章本身的思考性、研究性使其在实现微阅读上更加艰难。可喜的是,一部分学术期刊正在努力适应微阅读的变化,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如,有的期刊利用“微媒体”的优势,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时发布学术文章,传播学术成果,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尽管如此,拓宽多维度传播渠道仍然是当下学术期刊实现学术成果N次传播的重要任务。

首先,学术期刊要转变思维,建立微思维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纸媒和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来传播学术成果的思维模式,不仅被广大研究者所认可,而且也被学术期刊编辑部接受。编辑部每日约稿、审稿、编稿以及编务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月刊,就更难有时间来思考学术成果多渠道传播的问题。即使有些编辑部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V盘、网盘等新型传播媒体,但其中的工作量也非常大,编辑人员也难以做到时刻关注、每日更新。因此,学术期刊需要转变思维模式,树立“微意识”,提高对微传播的认识,将微传播放在与编稿同等重要的位置,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术成果的微传播工作。

其次,依托传统媒介,拓宽微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量新鲜的、新潮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推送给人们,人们的时间在无形中被打碎。因此,利用大量时间来阅读文献、文章已成为一种奢侈,而微时代的到来则恰如其分地解决了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问题。学术期刊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拓宽微传播渠道,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阅读便利。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纸媒和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为学术成果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者通过传统媒介关注最新学术成果,并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路。学术期刊要在传统传播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利用微博、微信、V盘等“微”形式,并结合微传播的特点,择取和提炼简洁的学术摘要,方便读者把握学术文章的主旨,满足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更方便读者后期进行精细阅读。此外,学术期刊应注重与推进APP的开发,但学术期刊APP的开发涉及资本投入、回报等复杂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将微传播数据纳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拓宽学术成果的传播渠道,必须要调动期刊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做出适当调整,结合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将学术成果的微传播渠道所反馈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形成更加细化的指标。通过对微数据所反馈的信息进行考评,可以更好地观照学术反响和社会反响,将单一量化的学术评价指标转化为富有人文情怀的多元的学术评价指标。这样又能刺激学术期刊更加重视刊文的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期刊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学术期刊作为学者发布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肩负着学界成果的传播、学术前沿的引导、社会真理的探寻、时代精神的传承等重要使命。在微时代背景下,每天都有海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信息的过度关注会无形中打碎时间、分散精力,给我们静下心来阅读学术文章带来了阻力。但反过来看,信息的高速传播又为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学术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且加速了学术成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为读者或研究者快速淘汰一批研究价值不高的学术文章提供了便利,让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并能快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帮助。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术期刊要积极适应学术成果的微传播,从而为学术成果推介创造更多机会。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日)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