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荣:凝炼黄河精神 汇聚文化力量

2020-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9月21日)   作者:郭海荣   点击量:1875
【字体: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精神光辉灿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代表着中华主流文化并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发展。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烁着时代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动力。万流归海,这些不断涌现并激励中华民族奋斗自强的文化精神来源于黄河精神,最终也都并归于此,而黄河精神也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

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脉之根,中华文明发祥于此,中华民族发源在兹。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在这里活动,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在这里建立,夏商周在这里鼎盛,秦汉隋唐北宋在这里成就辉煌,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等古代都城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生辉。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培育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热情。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主要文化符号,成为汇聚中华儿女力量的文化图腾。黄河精神凝结了炎黄子孙的共同血脉、形成了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理念早已深深镌刻在黄河儿女的基因里,经过一次次腥风血雨的锤炼,铸就了中华儿女炽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强意志。在和平时期,人民为国奉献、夙夜在公;在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黄河儿女奋起力争,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为国家和民族献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曲《黄河大合唱》燃起了救亡图存的斗志,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中的魂牵梦绕。正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上黄河流域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有苏武牧羊的傲岸不屈,有岳飞抗金的铮铮铁骨,有花木兰那样的女中豪杰,也有吉鸿昌的抗日献身,更有无数不知名的普通百姓。爱国精神更是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九曲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蜿蜒而下,沿途既有雄壮的高原,也有险峻的山谷,更有一马平川的坦途。无论环境如何,黄河呈现给世人的,都是一往无前的豪迈与百折不挠的执着。千百年来,黄河儿女早已将这份豪迈与执着融入血脉,锻造出百折不挠的刚健风骨。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泛滥多达1590次,其中大的黄河改道26次,重大改道5次。可以说,黄河流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黄河水患不屈不挠抗争的斗争史。尧舜时期,“汤汤洪水方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功将黄河水导入江海。相传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中流砥柱”,千百年来无惧风雨,始终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恰如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开封城“城摞城”奇观,正是数次被黄河淹没又原址重建形成,见证了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儿女克服人力、财力、技术上的巨大困难,兴建龙羊峡、小浪底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在与水患的斗争中写下中华民族苦难又辉煌的历史新篇章,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的梦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百折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逐渐渗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中华民族自觉自省、砥砺前行的内驱动力。

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文明交流交融的区域,黄河流域文明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步步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力量,创造出纷繁且厚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自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与裴李岗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在当时通行八方的文化,并最终在中原地区闪耀出中华文明的第一道曙光。进入文明时期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是各方角逐的中心,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无论是先秦时期,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都对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百家争鸣,不同学派间互相驳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铸就了黄河文化博大的胸怀与虚怀若谷的文化品格。唐代的万国来朝,宋代的“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明代的陈诚五次出使西域都极大地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了解和吸收借鉴。可以说,黄河文明始终以阔大的胸襟,包容万有,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让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开放创新是黄河精神的自然属性和内在要求,它贯穿于黄河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农工矿商、文字音乐、陶瓷器具、养蚕纺织、医药建筑、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物都肇始于此,中华农耕文化、都城文化、礼制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大多发端并完善于此。中华民族历五千年不断发展壮大,凭借的就是这种革故鼎新、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不断彰显,为文学文化推陈出新、精神产品提档改造、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了强有力的素材来源和精神动力。黄河精神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也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仍能保持旺盛创新发展能力的内在推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面临深刻挑战,只有不断弘扬革故鼎新的开放创新精神,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促进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9月21日)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