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泽敏:以“四个导向”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四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突出“四个导向”、提升“四种能力”,以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前瞻性的思想产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突出问题导向,提升社科理论研究“脑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紧抓住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入思考分析。
树立政治思维,着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下功夫。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心时代前沿问题、关怀时代现实问题、关注时代重大主题,聚焦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聚焦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树立受众思维,善于在解决群众难题上下功夫。坚守为人民著书立说的信念,始终对人民大众怀着深厚的感情,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基本矛盾作为社科研究和探索的主攻方向,在研究内容、方法手段上贴近人民群众,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困难意见反映上来。
树立创新思维,着力在解决前沿话题上下功夫。立足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在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新局面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提出新观点、新范畴,形成新原理、新体系。
树立开放思维,着力在解决时代课题上下功夫。透过国际国内两个视野,从中西方不同文明的对话、站位两个大局的角度去思考并提出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促进不同学科、机构、部门的合作交流,在信息互通、平台共建、成果共享中共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
突出需求导向,提升社科理论研究“眼力”
社科理论研究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住时代发展需求和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着眼于决策咨询、理论阐释、舆论宣传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供给,在供需对接中精准发力,社科理论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
聚焦决策咨询需求,增强研究分析力。想决策之所想,解决策之所需,准确把握党委和政府决策的目标任务,着眼于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重大性影响的问题,着眼于影响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研究,加强选题策划,提出富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政策建议和战略建议。
聚焦时代发展需求,增强战略预见力。时刻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主动聚焦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回应中国发展的重大现实,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时代战略背景下,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研究。
聚焦解疑释惑需求,增强价值判断力。树立为民立言的价值追求,紧扣人民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用人民群众听懂得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做人民群众思想上的“主心骨”。
聚焦舆论热点需求,增强理论引导力。全面系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准确阐释解读中央和地方的重大决策,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言发声,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公众话语,将科学中肯的见解传递给民众,助力壮大正能量。
突出实践导向,提升社科理论研究“脚力”
社科理论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必须既“顶天”——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立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决策咨询建立在对基层社会、国情民情的透彻掌握和深刻把握之上。
加强与决策部门的精准对接,善于“往上走”。解决社科理论研究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根本在于找准决策需求点,与决策精准对接。保持与党和政府各部门紧密合作,建立重点项目、重大决策长期联合研究机制,共享信息、互派人员、共同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动项目决策形成和实施。
加强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勤于“往下走”。社会离实践最近。社科理论研究要在服务视野和范围上不断向更多行业领域延伸,向经济建设一线延伸,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延伸,面向社会公开研究选题,提供“菜单式”服务,通过联合举办智库论坛、研讨会、成果发布会等方式,共同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亲密联系,乐于“往里走”。把“双脚”牢牢站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最急最忧最盼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调查中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选题,从人民群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探索实践中总结经验做法,在理论上进行提炼概括,创造学术精品。
加强与外界资源的全面链接,敢于“往外走”。树立国际思维,积极参与国际高端学术对话,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给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突出质量导向,提升社科理论研究“笔力”
成果是科研工作的立身所在,社科理论研究能不能得到政府、社会、人民群众的认可,关键在于成果质量如何。只有在质量上下功夫,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社科理论研究才能有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
念好“快”字诀,注重成果时效性。提高主动作为意识、贴身服务意识、快速反应意识,在政策咨询时能够快速反应,急党和政府之所急,在党和政府作出重大改革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率先发声,做到“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音、领导案头有咨询报告、咨询会上有实招妙招”。
念好“实”字诀,注重成果实践性。以扎实的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为支撑,及时总结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具体实践中挖掘素材,使理论研究选题符合实际,体现时代特色。
念好“公”字诀,注重成果客观性。“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客观事实,把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问题,在研究和创作过程中注重吸纳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民意,讲真话、讲实话,不能事前拍脑袋、事后拍大腿,更不能随意撰写报告、随便建言献策。
念好“深”字诀,注重成果综合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去考虑,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科理论研究数据分析体系,从整体上提出综合性研究方案。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科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12月14日)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