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载光辉岁月】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020-07-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7月06日)   作者:闫慈   点击量:6266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在建党99周年之际,重温这一重大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的实质,更好地爱国兴国、爱党兴党,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及社会主义事业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每一位新时代的奋斗者要真正理解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这样,我们才能认清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九年的风雨兼程中披荆斩棘,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面貌,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卓著功绩。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历史渊源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结合并不是偶然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真理的进程,经过无数次探索和失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曲折前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等,无不以失败告终。

事实以血的代价告诉我们,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虽然都冲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不能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声给中国送来了一种崭新的理论与制度选择。“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中国共产党应运诞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历史证明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探索的结论,也是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双重使命:拯救中华民族和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两者是高度统一的。在中国共产党没有取得政权之前,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来压迫之时,中国共产党总是从民族大义出发,与一切爱国党派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拯救民族危亡作为首要的选择;取得政权以后,这二者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的根本民族利益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真正代表国家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联系是为了使商品生产获得完全的胜利,资产阶级必须夺得国内市场,必须使地域用国家形式统一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显现,资产阶级民族内部阶级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追求的阶级目标越来越明显,阶级的统治已经不能拿民族的外衣作掩盖。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拯救民族危亡,这一使命自然地落在了无党派私利、具有先进性特点的无产阶级政党身上。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未来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建立。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必须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才不至于被国际资本主义所摧毁。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无论怎么变,但其根本、其宗旨都不应改变。改革必须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兴利除弊、顺道而为,改革不是顺应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基础之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中国共产党99年的风雨历程,磨砺的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不朽意志,书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奏响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凯歌。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不仅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本质要求,更是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百年征程中最深切的呼唤!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7月06日)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