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外智见
-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年会在京举行
2023-05-21 -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二十大·二十题之“党的全面领导”】在“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创新中突出党的政治主体性
2022-09-05 -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路
2022-08-25在2022年7月26—27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马克思曾指出,以往的哲学仅仅局限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抽象地解释世界,而真正的问题则在于在实践中改变世界。新时代,一以贯之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既不是抽象的理论教义,也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一种必须在实践中
-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着力点
2022-08-18中华民族对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是在内忧外患条件下从外向内逐步推进的过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有着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独立自主特性和文明古国特征的发展历程,具有原生、内生、创新等综合性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世界历史看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2022-08-1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近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则与近代世界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又是世界历史横向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具有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中国社会科学网】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的空间维度
2022-08-08当下,文学研究中的空间或地理词汇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制图被用来展现文学状貌、绘制叙事轨迹、呈现地方文化。随着“空间转向”的发生发展,新的空间意识有力扭转了“历史想象优于空间想象的局面”,逐渐恢复了“历史与地理思维及阐释互补性的再平衡”(爱德华·W. 苏贾《寻求空间正义》)。事实上,“空间转向”并非对历史视野的抵制,而是打开过去被忽视或边缘化的“空间褶皱”。
-
【中国社会科学网】反思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2022-08-02在经过各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绑架”之后,不仅具有明显“强制阐释”倾向的文学理论受到质疑,文学理论本身存在的合法性也成为问题。一种颇具普遍性的批评声音是:文学是感性的、审美的,一旦用理论的方式来解读就势必会破坏文学的审美特性。
-
【中国社会科学网】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2-07-20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密不可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7月15日,“山东社科论坛2022——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泰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
【中国社会科学网】以新时代古籍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7-11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记忆及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宝库,它以自己的内蕴以及发展历程,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展示了它的心路历程。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从新时代高度定位了中华古籍工作,并对推动相关保障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这使中华古籍又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重新审视定位并规划自己,给学界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
【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强中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2-07-0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乡村建设理论研究,总结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
-
【中国社会科学网】融合创新: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2022-06-29 -
【中国社会科学网】古籍辨伪中的认识误区
2022-06-20古籍辨伪是对古籍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是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文献学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古籍辨伪。被推为文献学鼻祖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就已关注古籍的真伪问题。刘向《〈晏子春秋〉叙录》云:“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辨士所为者。”班固《汉书·艺文志》及其自注皆依据刘歆《七略》编纂,反映的是刘氏父子的研究成果。《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文子》9篇,自注:“似依托者也。”又著录《力牧》22篇,自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又著录《大》37篇,自注:“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凡此
-
【中国社会科学网】【学术圆桌】加快构建区域国别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2022-06-16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前,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呼之欲出,在中国特色的国际问题理论体系构建中,区域国别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期“学术圆桌”邀请三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就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深入探讨。
-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创性贡献
2022-06-0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开启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探索。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全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理论体系围绕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我国现代化的深刻内涵
-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
2022-06-0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人民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科学把握其理论贡献。
-
【中国社会科学网】端午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2022-06-0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里,节日是家国文化传统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凝结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见证了鲜活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智慧与家国情怀。
-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历史凝视哲学 自哲学远眺历史——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
2022-05-26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今聊城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西方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兼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委员、国家教材委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出版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大
-
【中国社会科学网】激扬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活力
2022-05-16“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始终激励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践行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使命,推动各学科全方位发展。
-
【中国社会科学网】科学评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
2022-05-11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在京举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评估研讨会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致辞。
-
【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研究的政策价值不容忽视
2022-04-27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服务政府制定政策,增强政策影响力,一直是学者努力的方向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如何评估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影响力或政策价值,仍是学术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围绕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影响力评估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
【中国社会科学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022-04-19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理想,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