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三农” 潜心科研
2006-06-21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135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我院青年学者李铜山副研究员多年来潜心钻研,致力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咨询和策划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项目也受到了资深专家的肯定。在他获得“河南省第二界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之际,本网对其进行了专访。
赵戈:(以下称赵)首先我代表本网站,对你刚刚获得“河南省第二界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表示祝贺!
李铜山:(以下称李)谢谢!
赵:除了这次大奖,还得到过其他的奖励吗?你认为哪个奖,最能代表目前你的学术水平?
李:除了这次大奖,还得到过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它各级各类奖12项。我这次所得的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是对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综合考察的奖励,要说最能代表目前我学术水平的,还是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赵:仰视你的学术成果,真是硕果累累,做学问一定很苦吧!
李:是的。要想做出一点成绩,确实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对于我们搞社会科学研究的来讲,要在收集、购置、研读很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一整套的思路,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占有更多的资料。像我做应用性研究的,搞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的,要一心扑在“农”字上。有时为了搞好一项研究,要连续不断地思考、再思考,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脑子好像都在转,有时突然冒出一个灵感,就赶快爬起来写到纸上,同时,也会为自己的一孔之见而窃喜。现在社会上不少人认为社会科学没什么搞头,都是东抄抄西凑凑,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要想有新见解、新思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服好务,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心血和汗水。
赵:做学问很难,想作出点成绩更难。我注意到你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样的成果,你有什么秘诀吗?
李:一要注意资料积累。平常认真看书、读报,每当看到与自己的科研相关的资料,都要记下来,日积月累,自己占有的东西越多,有些思路和想法就会油然而生。二要勤奋。搞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眼勤、脑勤和手勤。所谓眼勤,就是要多看,看别人东西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收集所需材料、受启迪的过程。所谓脑勤,就是要勤思考,这可能是做好社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所谓手勤,就是要敢于下笔,无论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想法,都要尽可能地尽快写下来,练得多了,慢慢就会觉得写东西不是那么困难了。三要虚心。要多像外界学习。把握住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古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前年我随省科技厅的同志到北京参加国家科技部举办的“星火科技论坛”大会,三天的会,我一会儿都没出去转,老老实实地听了多位专家所作的报告,觉得受益匪浅。
赵:你怎样看待学术腐败问题?
李:学术腐败问题是存在的,且有越来越严重之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铲除。我自己就亲眼看到有的所谓的专著中,有大段大段的我发表在其他刊物上的文章。更有甚者,有人竟敢将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一个标点不变地全部剽窃,只是将我的名字改动一下就占为己有,太让人气愤了。最近一段,我看到许多网站(页)转发我的文章,但很少有注明作者的。不用说稿费了,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真令人生气。
赵;在“三农”问题上,你主要的学术观点是什么?哪些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帮助?
李:“三农”问题所包括的面很宽,就农业发展而言,我主张其在WTO框架下的安全高效协调发展,详细的论述在我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WTO框架下农业大省农业安全高效协调发展》最终成果《WTO与农业安全高效协调发展》一书中,这里不再展开。就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而言,我认为其根子还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表明,政策是最大的影响乃至制约因素。政策什么时候对农业有利了,农业的发展就快。可建国以来,国家虽然也在一直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实并没有真正放到“基础”的位置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要上新的台阶,非有新的更宽松的更有利的农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不可。至于“哪些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帮助”这个问题,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因为我所完成的课题差不多都是应用性课题,即基本上都得到了采纳和运用,大家如果有心,看一下“附二”即可。
赵:在一些媒体上,我注意到不少学者认为“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暗伏的诸多矛盾之一,你以为呢?
李:有人还认为是最大问题呢。这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的多功能性而言的。
赵: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你能为解决这些或某个“顽疾”,开出一剂良方吗?
李:那就是全社会都要将农业当回事,切实重视起来。
赵:人云亦云,是作学问的大忌,怎样才能避免“急功近利”?
李:“急功近利”是年轻人的通病,但我认为这也无可厚非。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做学问就要做扎实。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拿不出有较高质量的成果,光急是不行的。
赵:你认为你的研究优势在哪些方面?你突出的个性是什么?
李:我的研究优势在于做实证研究,作为年轻人,搞基础研究相对没有优势,而搞应用研究,由于头脑较灵活、身体好可以多做调查工作等条件,就相对会容易拿出一些有用的成果。
我突出的个性是直率、坦诚、执着、耐劳。现在,我早上不到五点起来、晚上干到一点,都还是常有之事。
赵: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认为必备的素质有哪些?
李:要有冷静的心,不“悬浮”于社会,就某一个学科而孜孜不倦。
赵:我们经常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你的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李:我是搞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工作的,更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我总是尽可能多地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地加强和相关单位、部门和人员的联系和合作,力求多增加阅历和经历,拿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前瞻性的成果。即拿出的东西,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赵: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经常有能引起你关注的兴奋点的出现?
李:是的。每当我看到新的见解或思路时,我差不多都是“眼前一亮”,有时甚至随着他人的思路探索下去。
赵:随着“网络经济”的大起大落,人们更加理性,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有人讲,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经济,它要求人们更冷静地对待,更独立地思考,更明智地决断,不更加理性能行吗?!
赵:“创新”、“与时俱进”是当前“出镜率”很高的词汇,这怎样和你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搞科研工作的也是这样。特别是经济研究工作,与政策、环境、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境况以及变幻莫测的大市场息息相关,不“与时俱进”地创新是会落伍的。对于我来讲,也正是较好地注意到了“创新”和“与时俱进”,才拿出了一些有新意、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将“创新”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下去。
赵:展示学者风采,洞悉人物心灵,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对你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再次表示感谢!
赵戈:(以下称赵)首先我代表本网站,对你刚刚获得“河南省第二界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表示祝贺!
李铜山:(以下称李)谢谢!
赵:除了这次大奖,还得到过其他的奖励吗?你认为哪个奖,最能代表目前你的学术水平?
李:除了这次大奖,还得到过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它各级各类奖12项。我这次所得的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是对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综合考察的奖励,要说最能代表目前我学术水平的,还是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赵:仰视你的学术成果,真是硕果累累,做学问一定很苦吧!
李:是的。要想做出一点成绩,确实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对于我们搞社会科学研究的来讲,要在收集、购置、研读很多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一整套的思路,要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占有更多的资料。像我做应用性研究的,搞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的,要一心扑在“农”字上。有时为了搞好一项研究,要连续不断地思考、再思考,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脑子好像都在转,有时突然冒出一个灵感,就赶快爬起来写到纸上,同时,也会为自己的一孔之见而窃喜。现在社会上不少人认为社会科学没什么搞头,都是东抄抄西凑凑,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要想有新见解、新思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服好务,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心血和汗水。
赵:做学问很难,想作出点成绩更难。我注意到你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样的成果,你有什么秘诀吗?
李:一要注意资料积累。平常认真看书、读报,每当看到与自己的科研相关的资料,都要记下来,日积月累,自己占有的东西越多,有些思路和想法就会油然而生。二要勤奋。搞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眼勤、脑勤和手勤。所谓眼勤,就是要多看,看别人东西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收集所需材料、受启迪的过程。所谓脑勤,就是要勤思考,这可能是做好社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所谓手勤,就是要敢于下笔,无论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想法,都要尽可能地尽快写下来,练得多了,慢慢就会觉得写东西不是那么困难了。三要虚心。要多像外界学习。把握住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古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前年我随省科技厅的同志到北京参加国家科技部举办的“星火科技论坛”大会,三天的会,我一会儿都没出去转,老老实实地听了多位专家所作的报告,觉得受益匪浅。
赵:你怎样看待学术腐败问题?
李:学术腐败问题是存在的,且有越来越严重之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尽快铲除。我自己就亲眼看到有的所谓的专著中,有大段大段的我发表在其他刊物上的文章。更有甚者,有人竟敢将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一个标点不变地全部剽窃,只是将我的名字改动一下就占为己有,太让人气愤了。最近一段,我看到许多网站(页)转发我的文章,但很少有注明作者的。不用说稿费了,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真令人生气。
赵;在“三农”问题上,你主要的学术观点是什么?哪些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帮助?
李:“三农”问题所包括的面很宽,就农业发展而言,我主张其在WTO框架下的安全高效协调发展,详细的论述在我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WTO框架下农业大省农业安全高效协调发展》最终成果《WTO与农业安全高效协调发展》一书中,这里不再展开。就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而言,我认为其根子还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表明,政策是最大的影响乃至制约因素。政策什么时候对农业有利了,农业的发展就快。可建国以来,国家虽然也在一直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实并没有真正放到“基础”的位置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要上新的台阶,非有新的更宽松的更有利的农业发展政策和环境不可。至于“哪些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帮助”这个问题,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因为我所完成的课题差不多都是应用性课题,即基本上都得到了采纳和运用,大家如果有心,看一下“附二”即可。
赵:在一些媒体上,我注意到不少学者认为“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暗伏的诸多矛盾之一,你以为呢?
李:有人还认为是最大问题呢。这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的多功能性而言的。
赵: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你能为解决这些或某个“顽疾”,开出一剂良方吗?
李:那就是全社会都要将农业当回事,切实重视起来。
赵:人云亦云,是作学问的大忌,怎样才能避免“急功近利”?
李:“急功近利”是年轻人的通病,但我认为这也无可厚非。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做学问就要做扎实。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拿不出有较高质量的成果,光急是不行的。
赵:你认为你的研究优势在哪些方面?你突出的个性是什么?
李:我的研究优势在于做实证研究,作为年轻人,搞基础研究相对没有优势,而搞应用研究,由于头脑较灵活、身体好可以多做调查工作等条件,就相对会容易拿出一些有用的成果。
我突出的个性是直率、坦诚、执着、耐劳。现在,我早上不到五点起来、晚上干到一点,都还是常有之事。
赵:作为一个研究者,你认为必备的素质有哪些?
李:要有冷静的心,不“悬浮”于社会,就某一个学科而孜孜不倦。
赵:我们经常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你的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李:我是搞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工作的,更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我总是尽可能多地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多地加强和相关单位、部门和人员的联系和合作,力求多增加阅历和经历,拿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前瞻性的成果。即拿出的东西,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赵: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经常有能引起你关注的兴奋点的出现?
李:是的。每当我看到新的见解或思路时,我差不多都是“眼前一亮”,有时甚至随着他人的思路探索下去。
赵:随着“网络经济”的大起大落,人们更加理性,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有人讲,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经济,它要求人们更冷静地对待,更独立地思考,更明智地决断,不更加理性能行吗?!
赵:“创新”、“与时俱进”是当前“出镜率”很高的词汇,这怎样和你的学术研究相结合?
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搞科研工作的也是这样。特别是经济研究工作,与政策、环境、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境况以及变幻莫测的大市场息息相关,不“与时俱进”地创新是会落伍的。对于我来讲,也正是较好地注意到了“创新”和“与时俱进”,才拿出了一些有新意、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将“创新”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下去。
赵:展示学者风采,洞悉人物心灵,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对你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再次表示感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