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龙头工程”

2006-06-23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312
【字体:
    主持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南省社会科学网站感谢阎处长接受我们的专访。

    闫恒:不客气,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主持人: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已经揭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有7项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2003年度我省共有25项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较去年减少3项。我院在去年立项5项的基础上,立项数量增长40%。请问,在今年的课题申报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闫恒:申报国家项目,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实际上,我院党委长期以来在指导思想上把“出精品、出力作”作为工作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在做法上狠抓“龙头工程”,以“龙头”促“精品”。所谓“龙头工程”,包括国家、省级社科规划课题、“五个一工程”课题,也包括多学科协作攻关的大课题,它是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内容。

    主持人:那么“龙头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闫恒:一是实行“龙头工程”责任制,在院领导中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有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在年初计划中把国家规划项目的申报组织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明确提出目标要求。

    二是广泛发动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报。每年《课题指南》一公布,院里就要求具有副研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必须参加申报,从而保证了申报基数的相对稳定;我院还多次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在动员会上作报告,如省委宣传部领导曾亲临动员,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评委、省内专家来院从选题、论证等方面进行指导,省规划办同志则从技术上进行详细的讲解,为组织申报工作做了前期准备。ト是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我们先后制定了《国家项目资金配套办法》、《关于国家、省级课题申报及资助办法》等,对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项目、出精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及奖励措施;从1996年开始,院出台了对国家规划项目的中标者给配套经费的政策,确保中标的国家规划课题能有充裕的科研经费。2000年以后,我院又出台了在申报国家项目落选的选题中,由研究所按3项推荐1项作为院级课题的政策,这项措施对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项目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这几年运行的情况看,这项措施无论是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或是对保障科研经费,促进精品生产都起到了相当积极作用。

    四是我院在职称评定中,在年度考核中,把承担国家课题作为重要内容,将其纳入了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家对申报国家项目的重要性认识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机制更加规范,措施更加有力。

    

    主持人:申报国家项目工作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请问,我院在这方面都抓了哪些工作?

    闫恒:实践证明,要搞好课题申报工作,一是必须有一支有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二是必须有一支乐于奉献、熟悉业务、作风扎实的科研管理组合。实际上,申报国家项目,从宣传发动、确定选题、讨论论证,到技术把关、材料上报(包括中标后的项目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具体来讲我院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选题和论证。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申报中取胜,就必须在选题和论证上下功夫,即力争做到题目立意新,论证充分、严谨。在这个环节上,我院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及各研究所领导工作深入、细致,具体指导项目的筛选和论证,严把政治方向关和科研水平关,在申报过程中各研究所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听取申报项目的论证情况,讨论修改意见,帮助其做好论证工作。

    二是加大课题检查督促的力度。在课题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检查,每个课题都有固定联系人,经常与课题组负责人进行接触,跟踪了解,以便院里及时掌握其课题的进展情况、人员变动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执行情况不好的课题及进展缓慢的课题提出限期完成的措施。目前,我院“九五”以来中标的课题应完成的均已按期完成。

    三是加强课题结项和成果鉴定工作。“九五”以来,我院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把加强对国家项目的结项验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每个项目都要按照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做好鉴定验收,对其成果质量进行学术评估,把成果通过鉴定验收作为课题完成的标志。对未能按协议规定时间按时结项或不能保证质量的课题,院里取消对该项目的配套资金。同时,对课题完成情况好、成果质量高,但确因经费困难而无法出版的项目,院里则给予出版上的资助。2000年,我院就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发展历程》等两个国家项目给予了出版资助。

    四是严格管理,规范使用项目经费。为了加强课题经费规范化管理,有效地促进立项课题的完成,我院对课题经费实行专款、专户、专人管理,为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及时向科研人员通报课题经费收支情况,以便科研人员合理安排课题进度,保证经费发挥最佳效果。

    主持人:“九五”以来,我院共有49项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连续8年立项数量居全省及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前列,8年总量分别为河南省第二名和全国地方社科院第二名。请问阎处长,我院申报国家项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闫恒:一是“中标率”比较高,我院“九五”以来分别中标9项、6项、6项、6项、7项、3项、5项和7项,连续8年在全省和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名列前列。“九五”以来,我院申报国家项目331项,共立项49项,中标率1480%,高于全国平均中标率。以今年为例,我院共申报60项,中标7项,中标率1170%,在全省及全国地方院都是较高的。

    二是“精品率”比较高。我院不仅承担国家项目数量比较多,而且项目成果中的“精品”也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所完成的国家课题成果获得孙治方经济科学奖1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7项,获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多项,获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和领导部门的好评和重视。如崔大华研究员完成的《庄学研究》、《儒学引论》均被人民出版社收入“哲学史文库”。郭纪元研究员完成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与监督机制研究》被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较高的精品率扩大了我院的声誉,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申报工作的前提,从而使我院社科规划项目申报和管理的整体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主持人:人们说申报国家项目,论证是关键,前期研究是基础,研究班子是保证。请问,我院是如何抓这三方面工作的?

    闫恒:在选题上,注重扬长避短、注重发挥我院自身的优势。作为地方院,由于“大牌”学者比较少,在课题评审要多中标,必须在尽量拓宽学科覆盖面的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我院的前身是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在中原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底蕴比较厚,我们就将其作为重点领域来抓。近年来,我院科研人员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子课题)、《庄学研究》、《中原古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老学典籍考》、《黄河中下游水利史研究》、《宋元图书事业发展史》、《甲古文中所见祭名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原穆斯林社会研究》等25项涉及河南历史文化的国家项目。再如,我省是农业大省,我院科研人员就围绕我国三农问题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先后有《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共同富裕之路及对我国的启迪》、《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规范化与监督机制研究》、《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系理化经营及其利益机制构建研究》、《WTO框架下农业大省农业安全高效协调发展研究——对冀鲁豫三省的实证分析》、《防止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反弹配套改革措施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理论体系与运作方略研究》、《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乡镇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研究》等课题获得立项。

    在论证上,集思广益,反复进行修改和完善。为了搞好论证,我们充分发挥“三组”(课题人员组、专家指导组、技术把关组)、“三会”(动员会、选题讨论会、论证讨论会)的作用,认真进行设计,反复进行讨论,使课题论证更加完善。实践证明,上述措施对保证论证质量、提高中标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力量上,组织优势力量,协作攻关,我院注意不同学科科研力量的优化组合,鼓励跨所、跨院甚至跨省区的合作,组织优势力量联合攻关,这样可以优势互补,充分挖掘潜能,使优势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主持人:请闫处长谈谈承担国家项目对我院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闫恒:承担国家项目对我院科研工作是整体的推动。总的讲是有利于实现“出人才、出精品”的目标。

    一是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可以使我院科研人员迅速进入学术前沿。因为国家社科项目涉及的基本上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承担国家社科项目,不仅是一个科研单位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更重要的是通过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可以打开视野,拓宽研究领域,把握时代脉搏,使研究工作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理论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了新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

    二是促进了我院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承担国家社科项目,造就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科研骨干。几年来,我院承担国家项目的研究人员中4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占57%。通过承担国家项目不带动了一批人员参加,促进了我院科研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承担国家社科项目,促进了学科建设,如我院通过承担河南历史文化领域的国家社科项目,在夏商史研究、古城古国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先秦道家思想研究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再如,近年来,我院先后有《邓小平社会主义主体地位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邓小平的群众观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等课题获国家级立项,这对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提高了我院的声誉。到目前为止,我院负责承担国家项目的研究人员占全院研究人员的476%,这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引起了反响。通过承担国家课题,使我院实现了“三高目标”,即高层次科研课题、高质量科研成果、高级别科研奖励,从而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

    主持人:在今后的申报年度中保持这样的成绩,您感到有压力吗?

    闫恒:这里首先需要谈的一个问题是,我院近几年在申报国家项目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院党委重视和全体科研人员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有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后勤部门的工作在内。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不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锐意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到压力的也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科研管理部门。同时,我们也看到,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的竞争更加激烈,“不进则退”。但压力也是动力,压力只能促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以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主持人:记得我院在这方面也曾掉下来过,但我们把压力变动力,后来又把工作搞上去了?

    闫恒:是的。1994年我院就只中标一项,在全院上上下下及省里都引起了不小的振动。但我们把压力变动力,很快就上来了。

    主持人:您能否进一步谈谈怎样保持较高的中标数量?

    闫恒: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院在申报国家社科项目工作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机制,培养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只要我们把问题想得复杂些,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些,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研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拓宽了研究领域。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研工作,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力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途径。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生动实践,社会科学才能保持活力,发挥作用;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才能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才能涌现一批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正确认识国家社科项目申报工作的形势,增强申报承担国家项目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院科研工作的“龙头工程”初见成效,积累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研究整体水平。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丧失信心。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研究与先进单位还有差距。从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本身来讲,竞争也日趋激烈。看不到问题的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麻痹大意。总之,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因素很多,但困难和问题也很多。我们只有把申报、争取国家项目放到科研工作坚持导向、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多出精品的大局来考虑,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申报国家项目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是树立精品意识,多出优秀成果。精品力作标志着我院科研工作的总体水平。一个科研单位的综合实力,最终体现在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上。我院科研工作一定要把主要精力和功夫切实放在多出优秀成果、多出精品力作上。

    最近几年,我省申报并中标了比较多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引起了较大反响。这既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也是对我院的严峻考验。列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应该是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精品力作。能否拿出高质量的代表国家级水平的优秀成果,是对项目承担者研究能力、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管理水平的检验,对维护我院在全国地方社科院初步形成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的单位和同志,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加压负重,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更多的优秀成果来。只有这样,我院才能拿出更多能够代表河南乃至国家水平的精品力作,从根本上树立我院的良好形象,为下一步申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五是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申报国家项目的积极性,我院先后出台了有关办法和政策,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使科研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由“要我申报”变成“我要申报”,增强其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使我对我院的“龙头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我院申报国家项目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面临的形势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再次感谢闫处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闫恒:再会。

    策划:赵 戈

    上传: 魏 炜

    2003年9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龙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