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崛起的思考
2007-01-16
来源:信息中心
点击量:1275
【字体:大 中 小】
思想解放是河南崛起的总开关
主持人:进入二十一世纪,河南经济每年都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GDP超过万亿,成为全国第五个超万亿的省份,其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河南的快速崛起,引起国内外瞩目。那么,河南在最近几年为什么会保持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谷建全:近几年河南的快速崛起,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常说,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河南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前些年,河南作为一个内陆大省、农业大省,长期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比如说,河南开放度低,而开放度低的原因固然与地处内陆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由于思想观念滞后,许多在沿海地区干了多年的事情,在河南一些地方还在讨论姓“资”还是姓“社”;一些地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做法,在河南还在反复讨论其必要性等等。坐失发展机遇成为河南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为此,省委、省政府首先从解放思想入手,强化人们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特别是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的“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的新“五子登科”理论,成为河南人破除“内陆意识”,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旗帜。通过解放思想,有效地解决了河南发展中的思想障碍、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破除了人们的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思想;通过解放思想,河南人的观念变了,思路新了,机制活了,胆子大了;通过解放思想,全省上下形成了求发展、思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思想上的大解放,观念上的不断更新,为河南的发展释放出了无穷的能量。
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河南经济崛起的关键
主持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使区域发展的关键,促成和男快速发展的路子是什么?
谷建全: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中,河南一直在探索加快发展的路子。在最初阶段,囿于传统思维和农业大省的框框,始终跳不出农业这个圈子。实践证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业发展农业,河南难以走出农业大省、财政穷省,资源大省、产业弱省的怪圈。进入二十一世纪,沿海地区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带来了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河南与沿海地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有跳出农业搞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资源大省向产业大省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河南确立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标志着河南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在河南的“三化”战略中,工业化是核心,只有强力推进工业化,才能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不能大量转移出来,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破解“三农”难题也就从谈起。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认准的路子,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始终抓住工业化不放。省委书记徐光春反复强调,“必须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农业现代化必须靠工业化来推动”,“要牵住一个牛鼻子——工业化”。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反复讲,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只有强力推进工业化,才能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着良好工业基础和较为完备工业体系的河南,牢牢抓住了工业这个龙头,加力使劲,使河南步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当然,在工业化过程中,路径选择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河南围绕农业发展工业的路径选择完全符合省情,也符合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河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这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发展食品工业,无疑是农业大省走工业化之路的最佳选择。2006年食品工业产值2200多亿元,在河南六大支柱产业中,位列第一,走出了一条河南特色的工业化之路。
在推进城镇化方面,河南依据省情走的是一条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的道路,一方面,大力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中原崛起的城镇化之路。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河南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6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2.6%,比2005年增长1.75个百分点,增幅创历史新高,随着城镇化的提速,又带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7869亿元,同比增长413%,全年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三。为河南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河南提出了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的口号,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这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方略,符合河南实际,抓住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了河南经济社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文化产业助推河南经济快速增长
主持人:有人说,文化是社会进步之魂,所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与助推,请谈一下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起了怎样的作用?
谷建全:经济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弗朗索瓦•配鲁曾经说过,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原文化,在经济社会体制转型以后,焕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成为推动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河南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文化产业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成长性的产业。河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河南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2004年增长26.7%,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2005年全省17个地级市接待海外游客58.69万人,比2000年增加27.53万人,年均增长13.5%,旅游收入达到20121万美元,比2000年增加9507万美元,年均增长13.6%。文化产业的繁荣,助推了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内源增长与外源增长并举是河南经济崛起的基础
主持人:一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出了好的理念和思路,但更重要的,换药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的。
内源型经济是指主要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内,浙江是内源型发展的典型。内源型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扎根本土,根基深厚,伴随着创业过程而产生的以发展为目标的创业环境、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外源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指主要通过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来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广东可以说是外源型经济的典型。实际上,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内源是“魂”,外源是“金”。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只有将“内源型”和“外源型”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内外并举,才能抓住机遇,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日趋加剧的新形势,河南要加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仅仅依靠省内力量按部就班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以内促外、以外带内,内外联动,才能乘胜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河南确立了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并举的发展方略,在培植内源经济上,着力抓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外源经济上,充分利用河南区位、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紧紧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既符合河南实际,又适应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譬如,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目前全省90%以上的国有企业已经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相当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活力倍增;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河南省委、省政府在2004年召开了加快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成长成为近年河南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县域经济对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泛的河南来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河南选定了巩义等18个特别试点县,赋予其地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一级的管理权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目前看来,县域经济已成为河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源经济的成长使河南经济发展如虎添翼,自河南确立了开放带动经济发展主战略之后,外源经济突飞猛进,“投资河南就是投资未来”,中原地区已成为内商、外商竞相投资的热土,外源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制度创新赋予了经济增长持续的动力
主持人:制度学派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创新,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点上河南的状况怎样?作用如何?
谷建全:制度学派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创新,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河南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制度创新所释放出的能量,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而河南在经济增长上的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上,经济的市场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为,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可以提供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方式,使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政府,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一元化。由此使国有企业之间缺乏竞争,内部约束机制不强,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造成企业效率低下。而制度创新,改进了资源的配置方式,使其从利用效率低的部门体制中释放出来,转移到利用效率高的体制中。制度创新尤其是累积效应的发挥,无疑是今年河南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结构调整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主持人;在河南的经济增长中,结构调整究竟起什么作用?
谷建全:当经济总量较小时,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结构调整则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在人均800美元—1500美元时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除了依靠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依靠经济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为,伴随结构调整而引发的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依赖结构的转换,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转换率越高,经济总量的增长就越迅速。近代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结构变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往往能成为推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启动因素。从河南几年经济增长的轨迹来看,在存在产品低水平过剩和总量需求不足双重矛盾的情况下,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现代经济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高速变动。经济增长总是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靠相应的结构来支持。从河南的所有制结构变动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单一的国有制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限,经济效率低下。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不断增大,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另外,像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等的变动,都会带来要素的流动和资源配置的优化,这些结构的变迁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河南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构调整的贡献不容忽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