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并进共促河南新农村建设
吴海峰在澳大利亚
内容提要:建设新农村,对河南是重大而长期的机遇,要把农业大省的品牌做大做响,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依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的增强。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的增强,依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强调建设新农村,不是忽视工业化城镇化,更不是放慢工业化城镇化,而是要更好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我们既要从农业农村看待新农村建设,又要跳出农业农村看待新农村建设,要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河南发展是重大而长期的机遇。河南农业在全国举足轻重,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农业大省的品牌做大做响。建设新农村,需要厚实的产业支撑,需要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必须加快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河南从工业大省到工业强省的转变。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必须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发挥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作用。我们既要从农业农村认识新农村建设,又要跳出农业农村看待新农村建设,要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三化”并进共促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工农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道路。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民以食为天”,农业提供的农产品是国民的第一需要,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的首要问题,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不可能也不能高度地依赖国际市场。粮食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加上人口的逐步增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理所当然地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河南必须夯实农业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产业。
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农业生产率水平决定着农业与非农业的劳动力比例。从事非农劳动者的数量,必须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转移。只有农业生产率持续提高不断解放农业劳动力,才能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大量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特别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供给的不断增加,不断满足城镇扩大的消费品需求并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又不断拉动城镇经济或二三产业的发展。河南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慢以农业现代化的快慢为条件。
如果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快,超越了农业的承受能力、或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则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受阻,又反过来会制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有过这方面的沉重教训。“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农业严重下滑,饿死了不少人,国家不得不把几千万城镇人口遣返农村;“十年动乱”期间,千百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农业长期徘徊有关。事实说明,当农业发展不足时,就会发生工业化城镇化的逆向反应。要避免农业发展不足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制约作用,就必须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越高、非农业人口越多,农业的地位就越重要,就越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像水库里的水越多、水位越高,大坝就越需要加固、加高一样,不然,就会崩坝、漫堤。
有关研究表明,在国民经济中,当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到大约3/4、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大约1/2时,就要不断加强反哺农业和保护农业。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目前,总体上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所以,党中央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政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也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在新的宏观大背景下,国家无疑将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已经和正在出台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明确提出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着手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也在转向农村。今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也进入了实施阶段,支持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中部地区的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民大省,理所当然地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省份,也理所当然地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省份。河南很有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这无疑为我省的发展提供重大的机遇和条件。在新的大背景下,农业大省不再是一个包袱、而应该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河南把农业大省的品牌做的越大越响,就越可能向国家争取越多的倾斜政策。这不仅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而且通过加大投入“三农”,可以扩大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推动整个中原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的公共投资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两年河南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因此,河南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创造的历史机遇,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的支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既为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作出大的贡献,又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中原崛起。河南人口最多、农产品消费量大,也是食品工业大省,没有理由不把农业作大作强。事实上,农业强省与工业强省并不矛盾,西欧和北美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是发达的农业国家。当然,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毕竟是有限的。河南建设新农村、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主要靠我们广大农民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主要靠我们农村的自身发展和自我进步。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在于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必须着力培植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河南省委省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大背景下,对农业实行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使我省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河南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582万吨,油料、棉花、蔬菜、水果产量均稳步增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0.58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1.57元,增长10.9%。2006年,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5055万吨,增产103%,跨上历史新台阶。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省肉类总产量56104万吨、禽蛋产量296.73万吨、牛奶产量10125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8%和42%;出栏生猪、家禽、肉牛和羊,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82%、4%和74%。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快增长。200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29.28元,实际增长16.2%。
虽然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河南农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如,农业抗灾能力还不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还面临气候条件不确定、病虫害偏重发生、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和市场粮价稳中趋降的压力;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不可能有大的增加,而只会逐步减少等。总之,河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增产难、农民增收难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这三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恢复性质,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新形势下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一主线,对“三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把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千家万户,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开创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
二、推进工业化:提高工业反哺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河南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固然必须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一大战略。但我们要知道到,农业是弱势产业,不仅承担市场风险,也要承担自然风险,丰年往往“贱谷伤农”。我省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农村土地大体按户人均分配,人均耕地仅有105亩,农业劳动率低下,农业生产扣除成本后处于微利或保本状态,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才3261.03元,仍然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虽然农业的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具有广阔前景,但根据三大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逐步减少的。因而从长远来看,无论国家对农业农村给予怎样大的扶持政策,不管农业的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到什么程度,农业所容纳的劳动力必定是有限的。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农民仅靠务农,要达到生活富裕的小康标准,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河南建设新农村,需要有厚实的产业支撑。农民要获得收入持续增长、农村要获得大发展,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重要产业支撑,大力推进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的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三产则三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性产业。
建设新农村,需要工业大力反哺农业。但工业反哺农业不是空的,需要工业给农业提供大量财力,这就离不开工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目前河南财力主要来源于工业,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最高。只有不断壮大工业,才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财力支持,才能不断扩大和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才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且,工业反哺农业,不局限于财政转移支付,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支持上。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需要工业提供装备等必要的物质条件。工业的持续发展,可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人才、注入技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以工促农”的前提。
因此,推进工业化,保持工业较快发展,使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是提升我省工业反哺农业能力的根本保障,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我省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工业化水平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就大,农民的收入就高,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就快。一些地方由于工业化落后,结果财力拮据,难以改变本地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业化水平的不同所导致的农村发展水平的差异,例如我省的黄淮地区与中原城市群(见表1~3),就是明显的对比例子。显然,壮大农村经济,要靠工业大发展。要用工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走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路子。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影响着“以工促农”的效果。多年来,我省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化,应该说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但目前这种反哺农业毕竟是低水平的、少量的。根本原因在于我省工业增长的总量还不强、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工业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说来,一是行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工业增长快,高水平工业发展不足;二是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规模效益较差;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大众传统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四是工业装备水平偏低,科技进步相对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低效益低的多,附加值高效益高的少。工业化的弱质,使河南还不能充分发挥“以工促农”的作用,仍然是制约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加大工业化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工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从而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使工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财力、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当然,河南也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产业,同样是提高“以工哺农”能力的重要内容。从我省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多百分点。河南位居我国中心,交通枢纽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加上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三产业将快速发展,河南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产业大省,进而使河南实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三强”大省的宏伟目标。
三、推进城镇化:发挥好城市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建设新农村,并不是将农民固定在本村土地上,恰恰相反。河南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务农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并且,我省大部分乡村现有二三产业,又不能吸收本地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富裕,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些年来,我省劳务经济不断壮大,农民劳务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务农收入的增长速度,如2006年1746万农民工劳务收入达955亿元,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非常有效的实现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政府的任何投入都不能比拟的。虽然河南的劳务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有1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考虑到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农村分离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还将持续,河南发展劳务经济仍有很大潜力。
而且,在农村发展工业,虽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但由于高度分散的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成本,使农村工业的外部不经济非常明显,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费、低效益、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的治理难度很大、费用十分高昂。以往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或资源破坏,许多地方乡镇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它的正面贡献。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工业化或非城镇工业化,占用了大量耕地或土地,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村工业化的分散布局,付出了比城镇工业化多出几倍的土地代价,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大的不利影响。农村顾名思义以农为主,分散的农村总体上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
应该看到,无论是劳务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都依赖于城镇化的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镇具有规模效益递增和交易成本递减的优点,城镇是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生长点。相对农村而言,城镇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提供较大较集中的市场、提供较便捷的社会服务,因而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这种聚集效应会吸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这种集中又进一步加强城镇的聚集效应,滚动式地推动城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说,工业属于城镇经济范畴,工业在交易成本可控制的情况下,总要追随规模效应和空间聚集效应,因此工业向城镇聚集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规律。第三产业大多又是伴随服务于工业发展起来的,加上第三产业本身也有聚集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都集中于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城镇的产业聚集可以产生1+1等于3或4的效益。所以,尽管人们希望城乡一样繁荣发达,但城镇发展较快和乡村发展较慢,是一个必然的客观现象。这样,就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城镇的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业部门,促进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由以农村为主向以城镇为主的转变。
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使农民来自二三产业收入不断增多,从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城镇化的推进,使城镇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和消费支出,为农产品拓展市场空间,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第三,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大,还表现为质的提高,从而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特色品种,推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向多元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第四,城镇化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同时,也使农业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推动着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从而不断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第五,庞大的农村人口和生存的压力,往往迫使部分农民急功近利、进行掠夺性开发,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客观诱导着农村发展建立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之上。
可见,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根本环节,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如果城镇发展缺乏活力,就难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难以发挥好“以城带乡”的作用。河南的农村发展太慢,并不是因为城镇发展的太快。河南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由于城镇规模小、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弱、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中心城市优势不突出,不仅使河南的城镇难以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更好地服务农村、支持农村、带动农村,而且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缺乏必要的依托和载体。河南大量劳动力出省打工,与广东大量吸纳全国各地劳动力就业,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这就是有力的说明。而且,工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发展所提供的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同步推进城镇化。我们要顺应这个趋势,谨防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单就农村抓农村,建设不成新农村,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建设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前年温总理在谈到中部崛起战略时共谈到六条,第一条强调的就是中部地区崛起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用城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好“以城带乡”作用,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把发展二三产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才能不断创造城镇就业机会,从而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改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的软硬环境。要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增强企业活力和城市科学规划上,以此带动城镇二三产业持续发展、农民进城就业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第一动力,第三产业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并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在发展城镇工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为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聚更多的人口。
第二,把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环节。我国出现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工业化并行的现象,主要是以往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建设新农村,必须把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门槛”,顺畅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构筑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使农民轻装上“镇”就业安居;要维护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公平,变“候鸟型”农民工为“稳定型”城镇居民。要提高在农村办非农企业的土地征用税,同时降低农民进城办企业的土地使用费,促进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向城镇和园区或开发区集中。
第三,把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关系到城镇化的水平、关系到农业的持续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容纳新移民的能力,而且要强化对“潜在”移民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具有脱离土地进城谋生的实际本领。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规模,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城镇教育权利。努力在农村实现“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育率”的良性循环。
第四,把节约耕地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程度越高,农业地位就越重要,要充分重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而城镇化的空间结果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多和城镇规模的扩大,扩大土地占用是不可避免的,这自然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河南本来人均土地就少,寻求城镇发展与农田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点,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土地农业产出率的前景并不乐观。通过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来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实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科学规划和合理控制城镇用地,努力挖掘城区用地潜力,尽可能地少占耕地、尤其是尽可能地节约良田。
第五,把村庄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村庄建设规划,只有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个体的村庄放到区域发展的整体中,充分考虑到城镇化的进程,才能形成布局合理、科学有序的乡村体系。我省有4.8万个行政村、21.8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发展水平等都有差别。一些地区,由于公共设施成本大、生态环境要求高,就不要鼓励“愚公移山”,而要引导“愚公搬迁”,使村庄规划与人口搬迁相结合,以有效解决山区脱贫与生态建设的矛盾。可适当撤村、并村、撤村并乡、撤乡并镇,规模并大、实力并优,既节约土地、保护资源,又形成规模效益、便于完善公共设施、为企业提供优良环境,并促进农村人口转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区位好、有发展前景的农村地区自然要崛起一批新兴城镇,对这些地方,当地政府应有科学的长远规划。
参考资料:
1.吴海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个结合》,《中国农村经济》年2006第1期。
2.吴海峰:《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2006年6期。
3.吴海峰:《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学习论坛》2005年4期。
4.吴海峰:《推进城市化必须与农业发展相协调》,《求是〈红旗文稿〉》2004年11期。
5.吴海峰:《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市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
6.吴海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州学刊》2000第2期。
7.吴海峰:《加入WTO与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经纬》2002年1期。
8.吴海峰、柏程豫:《黄淮地区如何摆脱中原“洼地”局面》,载《中原崛起正当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