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 新论断 新观点 新部署 新要求》之一
2008-01-22
来源:科研处
点击量:2241
【字体:大 中 小】
1.“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主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新步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十三大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对党内外、国内外关于我们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集中而鲜明地作出了回答。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政治宣言。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旗帜指引胜利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鲜明地举起了代表时代进步潮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旗帜,动员和鼓舞人民为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大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艰辛探索开拓出来的,是长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这个科学理论体系,才能引导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有了这条道路,有了这个理论体系,我们就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越来越鲜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展现和迎接更加光明的前景。
2.“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伟大号召
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报告在结语中号召:“ 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可以看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十七大报告是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
“小康”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当时使用的是 “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和“小康的国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正式提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在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指引下,我们党提出了在中国初步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时,我们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作了大量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但是,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十七大报告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对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五个“将成为”作了生动鲜明的描绘。这就是,到那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一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目标的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根据改革发展的新进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确定的这一奋斗目标,内容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前景也更加振奋人心。这一决策和部署,表明我们党的事业的连续性,显示了我们党在发展目标上既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报告中多次出现的全新的命题。比如: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由此可以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基本定位,或者说,十七大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要干的主要事情,都可以归结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从更长远的时段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纳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之中。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命题,需要予以深刻理解。
历史地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和确立的。十二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十二大到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和形成阶段,从十七大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而且是因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到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其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已经发展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
现实地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也就是说,我们党将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踏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同时也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十七大报告提出不仅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而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强大动力”和“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一继往地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不断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就必须自学地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如何评价改革开放,是党内外乃至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十七大报告纵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首先,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报告用“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予以高度概括。就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就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的变化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引领下,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就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变化来说,最根本的,就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清醒认识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次,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肯定。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报告用三个“才能发展”,即“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来集中表述,郑重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中,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以前没有讲过的“新话”。它表达的意蕴是,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冲破了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冲破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再次,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目的作出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表述。对改革开放的目的,报告用三个“就是要”来进行表述:“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个“就是要”,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对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意义,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意义。其中,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纳入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想。
最后,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立场和态度前所未有地鲜明。对改革开放的立场和态度,报告用“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予以表达。斩钉截铁的语言,既表明了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也是对怀疑、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应。
5.用三个“永远铭记”概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
以往我们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记述,一般都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起点的。
党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永远铭记”来概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第一次把这一伟大事业向前延伸,纳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贡献,纳入了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宝贵经验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作用;同时又提纲挈领地概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创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性贡献,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风貌,深得党心、民心的认同和拥戴。
第一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的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是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建者、探索者,也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者。
第二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的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创立者。
第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的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就充分肯定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重大历史关头和世纪之交,为继承、捍卫和发展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并将这一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6.用“三个最”概括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实践,用“三个最”概括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些精辟论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个重要说法。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使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把改革开放作为新时期的鲜明特点和显著标识,是理所当然的。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一论断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一概括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感奋,又揭示了改革开放对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一结论启示我们,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新,变化发展的实践要求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我们只有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既做到“生活之树常青”,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
7.用十个“结合起来”概括了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
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起来”,总结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结论与事实融为一体,一个结合一种认识,使我们获得的经验显得格外鲜活,格外厚重,也格外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又尊重地方和基层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制度是紧密相连的。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以推动上层建筑变革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样的结合,保障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第九个结合说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十个结合说的是,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8.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十七大报告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然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模式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如片面地认为计划经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在实践中强制实施。在某些方面模仿苏联模式等,使社会主义事业一度经历严重挫折。
进入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反思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找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宣布我们党已经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高度评价了这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认为这是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其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大会的主基调。
党的十七大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把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此外,报告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伟大道路”的同时,还第一次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及具体阐释,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主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新步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十三大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十四大系统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鲜明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对党内外、国内外关于我们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集中而鲜明地作出了回答。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政治宣言。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旗帜指引胜利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鲜明地举起了代表时代进步潮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旗帜,动员和鼓舞人民为创造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但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大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艰辛探索开拓出来的,是长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这个科学理论体系,才能引导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有了这条道路,有了这个理论体系,我们就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越来越鲜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展现和迎接更加光明的前景。
2.“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伟大号召
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报告在结语中号召:“ 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可以看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十七大报告是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
“小康”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当时使用的是 “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和“小康的国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正式提出“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在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指引下,我们党提出了在中国初步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时,我们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作了大量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但是,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十七大报告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对于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五个“将成为”作了生动鲜明的描绘。这就是,到那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一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目标的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根据改革发展的新进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确定的这一奋斗目标,内容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前景也更加振奋人心。这一决策和部署,表明我们党的事业的连续性,显示了我们党在发展目标上既继往开来,又与时俱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报告中多次出现的全新的命题。比如: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由此可以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基本定位,或者说,十七大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要干的主要事情,都可以归结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从更长远的时段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纳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之中。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命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命题,需要予以深刻理解。
历史地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和确立的。十二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十二大到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和形成阶段,从十七大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而且是因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到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其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已经发展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
现实地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也就是说,我们党将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踏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同时也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十七大报告提出不仅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而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强大动力”和“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期29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一继往地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不断开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就必须自学地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如何评价改革开放,是党内外乃至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十七大报告纵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首先,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报告用“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予以高度概括。就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就社会主义中国面貌的变化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引领下,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就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变化来说,最根本的,就是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清醒认识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开创了党的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次,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充分肯定。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报告用三个“才能发展”,即“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来集中表述,郑重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其中,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以前没有讲过的“新话”。它表达的意蕴是,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冲破了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冲破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再次,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目的作出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表述。对改革开放的目的,报告用三个“就是要”来进行表述:“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个“就是要”,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对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意义,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对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意义。其中,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纳入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想。
最后,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立场和态度前所未有地鲜明。对改革开放的立场和态度,报告用“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予以表达。斩钉截铁的语言,既表明了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也是对怀疑、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应。
5.用三个“永远铭记”概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
以往我们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记述,一般都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起点的。
党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永远铭记”来概括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第一次把这一伟大事业向前延伸,纳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贡献,纳入了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宝贵经验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作用;同时又提纲挈领地概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创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性贡献,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从奠基到开创、推进的基本脉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风貌,深得党心、民心的认同和拥戴。
第一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的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是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建者、探索者,也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者。
第二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的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创立者。
第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的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就充分肯定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重大历史关头和世纪之交,为继承、捍卫和发展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并将这一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6.用“三个最”概括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
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实践,用“三个最”概括新时期的特点、成就和标志:“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些精辟论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个重要说法。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使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把改革开放作为新时期的鲜明特点和显著标识,是理所当然的。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一论断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一概括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感奋,又揭示了改革开放对发展的重要动力作用。“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一结论启示我们,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新,变化发展的实践要求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我们只有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既做到“生活之树常青”,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
7.用十个“结合起来”概括了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半个多世纪以来治国理政的六条主要经验。
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起来”,总结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3)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8)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结论与事实融为一体,一个结合一种认识,使我们获得的经验显得格外鲜活,格外厚重,也格外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又尊重地方和基层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制度是紧密相连的。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以推动上层建筑变革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样的结合,保障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第六个结合说的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第九个结合说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十个结合说的是,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8.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十七大报告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然而,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模式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如片面地认为计划经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在实践中强制实施。在某些方面模仿苏联模式等,使社会主义事业一度经历严重挫折。
进入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反思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找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宣布我们党已经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高度评价了这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认为这是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其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大会的主基调。
党的十七大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把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此外,报告在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伟大道路”的同时,还第一次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及具体阐释,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