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的重光--2007年院度学术年会集锦之七

2008-03-25   点击量:1029
【字体:
    近年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关于孔子其人,历史上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关于《论语》一书,历史上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正如孔子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一样,孔子儒家哲学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与主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代表的孔子儒家文化正在复兴中,与之相应,孔子儒家哲学也在复兴中。所以我想从孔子儒学这样一个角度来看2007年度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

    一、一年来关于孔子儒学的大事件

    (一)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据统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覆盖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国外的孔子学院虽然以推广汉语为主要目的,但是孔子因而扬名于天下。

    (二)今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孔子研究院等共同承办的世界儒学大会发起国际会议27日在曲阜举行。世界儒学大会将在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平等和谐、与时俱进的方针指引下,不分种族、宗教、国籍、性别,就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开诚布公地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共同探求和谐世界文化之要义。有望成为世界范围内儒学研究与交流舞台的世界儒学大会将从2008年开始,每年9月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举行。

    (三)被誉为“学术超女”的于丹,因为她去年在中央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以及于去年底出版《于丹<论语>心得》(至今已经发行超过四百万册),使得“孔子热”、“儒学热” 、“国学热”等“热”上加“热”。我们知道,曾经有北京十个博士联名抵制于丹,又有重庆十个博士联名支持于丹。随后《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当〈论语〉遭遇于丹》等相继问世。围绕真假孔子等问题辩论的文章数不胜数。

    (四)以“三古”(古文献、古文字、考古)成名的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发表其专著《丧家狗——我读<论语>》,随之,学界争鸣,众人关切。(该书的广告词:大学者李零带你走进孔子内心,走进真实而精彩的论语世界。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五)“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

    (六)今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内阁资政李光耀共同主持“通商中国”启动仪式后,发表专题演讲。 温总理在回答南洋孔教会会长郭文龙提问“现在中国和社会怎样认识和肯定孔子的思想价值”时,指出:中国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这个思想还是源于儒家的学说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和合生谐:这些思想都是宝贵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所阐述的哲理,至今散发着光辉。 温总理又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强调:在学校要学好各种知识,但是最重要的要有思想。无论是中国还是新加坡,要多有一些像孔子那样的思想家。 这是中国领导人在海外对儒家思想的高度正面肯定,这应该是标示着中国政府对儒家思想的最新定位。

    (七)据估计,2007年将有上百种解读《论语》的新书问世,印刷量将创历史纪录。

    (八)据国际儒联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一千万人背后,至少有两千万家长和老师。

    二、关于孔子儒学的当代价值

    关于儒学,现在的提法有儒学、儒教、生活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心性儒学、知识儒学、信仰儒学、民间儒学(或草根儒学),还有海外儒学、波士顿儒学(在美国波士顿形成的儒家研究学派。以波士顿大学神学院院长南乐山为代表,有著作《波士顿儒学》,他希望把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建构为在北美神学界发展儒学的道场。另有华裔美国人杜维明所倡导的“对话儒学”)、夏威夷儒学(以美籍华人成中英为代表,欲建立本体诠释学)、大陆新儒学、韩国儒学、日本儒学、新加坡儒学、法国儒学等。

    (一)孔子儒学与和谐社会:自从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来,众多学者纷纷写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出了深入的、多方面的论述。

    孔子儒家哲学成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关于儒家的和谐思想有人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讲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谐;二是讲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群体和谐;三是讲人际关系的道德和谐。概言之,儒家的和谐思想是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承认“不同”为前提而以“太和”为最高境界的多元和谐;而儒家多元和谐观的基本价值观则是以仁、和为核心,以义、礼、智、信、忠、孝、廉、耻为主要范畴的道德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吴光:《中华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五期)

    (二)孔子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有这样的提法: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化,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与创新等。有人甚至设想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整合思路为:儒“一”马“殊”、儒“本”马“末”、儒“体”马“用”、儒“道”马“政”、儒“理”马“器”、儒“价值”马“工具”、儒“目的”马“手段”,等等。

    以蒋庆、康晓光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学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思潮。大陆新儒学特点是大陆新儒学特点是“崇儒”就必然要“反马”。这一派的领袖人物蒋庆在1989年就明确提出:“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 2005年,他在《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一文中,更加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儒学(教)要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当今中国的“王官学”地位、“宪法原则”地位的政治主张,他说:要“通过儒者的学术活动与政治实践,将'尧舜孔孟之道’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即国家的宪法原则写进宪法,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恢复儒教古代'王官学’的地位,把儒教的义理价值尊奉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这就不仅是像某些朋友所说的“大陆新儒家有觊觎意识形态的企图”,而且摆出了一副与当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势不两立的架势,用蒋庆的话来说就是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两者不可得兼。另一位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康晓光2004年11月在我院研究生院所做的题为《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保守主义思考》的演讲中,也明确提出了“用孔孟之道来替代马列主义”、“儒化共产党”的主张。在他看来,“有一天,儒学取代了马列主义,共产党变成了儒士共同体,仁政也就实现了”。他认为复兴儒学(教)从本质上说是一场社会运动,必须按照社会化的方式来运作,而关键是“国家要支持儒教,将儒教定为国教”。

    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守土有责”的责任感出发,陆续写了一些文章,对大陆新儒学的政治儒学、重建儒教论、“儒化中国”论等进行了批评,最近线装书局出版的《大陆新儒学评论》一书,就是其中部分文章的汇编。对大陆新儒家要“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儒化共产党”、“儒化中国”的主张,一些共产党员实在看不下去了,觉得再也不能沉默了。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了,有些敏锐的杂志编辑开始主动约写这方面的文章;一些重要的儒学研究团体都强调要把握正确方向,通过儒学研究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方克立教授撰文,对于大陆新儒学进行批判。(参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三)孔子儒学的世界意义:在世界上,用和而不同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局面。(参见周桂钿:《儒学的当代价值》,《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三期)

    儒学用人体生命的一体性和家族家庭的亲和性来看世界,认为天人一体、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共生共荣的天下观表现在国际间便是“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儒家是超越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世界主义的)。西方近现代文化有二重性:既给人类贡献了科学、民主、法治、人权、平等、自由等文明成果,又因其有政治层面上的强权政治论、思想层面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信仰层面上的基督教一神教的独尊性和排他性而奉行霸权主义和贵斗哲学,使世界危机重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需要儒学“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学会和平共处、互助共赢,否则“地球村”便无法维持(甚至断言:如果地球毁于人类之手,那么必将是毁于西方文化而决不是东方文化)。(参见牟钟鉴:《是天下一家还是弱肉强食——儒家天下观的当代意义》,《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一期)

    (四)儒教与信仰建立(关于儒教的讨论):今人有着严重的信仰危机。在今人的眼中,宗教不再是鸦片烟、麻醉剂,宗教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其实,宗教不仅有用,而且有着大用。因为从根本上讲,宗教可以安身立命,用西方基督教的话说,宗教可以拯救人的灵魂,即拯救人。一旦宗教回归自我,不再收到政治的过分强制,那么人们就就自觉不自觉地张开双臂拥抱宗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人就开始重新探索宗教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特色的宗教,特别是提出儒学与儒教问题。这也是回归传统儒学、儒教时必须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

    1.承认儒学是儒教。2.否认儒学是儒教。3.儒学不是宗教,但是却发挥着宗教的功能。

    有学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将宗教区分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世界宗教,而将儒教归属于国家宗教。认为儒教是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国家宗教的基础上,以孔子编纂的传统政教经典“六经”为依据,以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皇权为依托,以皇天上帝为至上神,以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包括历代帝王、圣贤)诸灵为重要神祗,主要经董仲舒、朱熹等儒者改造发展而成的以神化封建王权、维持封建秩序为主要功能的政教一体、祭政合一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宗教。(参见加润国:《儒教的类型特征》,《孔子研究》2007年第一期)

    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儒学是教说的意义:一是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还历史以真实。二是为一般宗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从原始宗教一直连续成长、成熟的宗教典型。三是说明了人类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都具有不可避免的普遍法则。(参见李申:《儒教研究的理论意义》,载《孔子研究》2007年第一期)

    改革后的儒教可以成为现时代的精神之精华。以研究和合学著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写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论儒学的宗教性问题》:儒教的宗教性是一种的理性化的人文宗教,是以儒教为主、兼容诸教的普适化的中华人文体系,是人的终极关切和精神家园,而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它以人文、人性、人本、人道的关怀,使其转化为当今人们内在的行为情感和价值取向,真正成为民众的精神生活的基础。儒教所倡导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和平、幸福、快乐的和合世界。和合世界既是各宗教共同终极理想之境,也是儒教治疗、化解、消解严重病态综合征,解除种种烦恼痛苦,通达圆满、健康和乐和谐的大本大道。这是儒教为人们灵魂设计的安顿之所,也是为人们构造的温馨的精神家园。

    有人要给儒教一个法定的地位,主张:儒学作为宗教,从其功能来说,具有亚宗教性或准宗教性,因此,只要将儒教与政治剥离,改造为信仰、人文和道德层面的精神系统,与传统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就应该维系土生土长的宗教的存在。可以有条件地恢复宗教性的孔庙祭祀系统,允许准宗教性的儒教或儒学协会的建设,并以孔庙为合法场所,组织相关活动。以孔庙为中心,维护对孔子和儒学的宗教性和信仰,阐发新儒学的现代观点,进行儒学的改革,维系传统的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宗教观念和仪式,兼顾民间的合法的多神崇拜活动,避免把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误为封建迷信而被破坏掉,允许以孔庙为中心组织儒学经典的教育活动(但是必须绝对避免儒学的宗教信仰侵入国家的教育系统)。(参见朱宗震:《给儒学一个准宗教的定位——兼谈儒教不能进入教育系统》,《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五期)

    (五)孔子儒学与共产党执政: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改变:从江泽民的哈佛演讲,到胡锦涛的耶鲁演讲,以及温家宝的哈佛演讲,无可怀疑地表现出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倾向:中国领导人的演讲,以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为核心,无一不是从中国文明来宣示中国性,来解释中国政策的文化背景,来呈现中国的未来方向。以“和谐”为中心的执政党的国内政治理念和口号,也体现着类似的努力,即探求以中国文化问基础来建构共同价值观,巩固国家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大量地运用中国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初执政党的特色。放眼未来,这种顺应时代的发展只会增强,不会减弱。(参见陈来:《孔子与当代中国》,《读书》2007年第十一期)

    三、我的一些体会

    (一)关于对孔子儒家的多种看法:“博物馆”说: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说,置孔子于历史,即“把孔子妥善地锁藏在博物馆的橱窗里”。这是共产主义者使孔子“走入历史”。“图书馆”说:史华慈说思想史不是博物馆,而是图书馆:思想史上“过去的”的东西,同时也在我们的“现实”之中。“游魂”说:余英时指出:随着传统的政治制度的解体,儒学已经变成了“游魂”,“魂不附体”了。“现实”说:李泽厚《孔子在评价》中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把握为“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心里结构”,“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物、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里状态和性格特征。”

    (二)中国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觉、自信,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眼下的孔子儒学的重光表明中国人强烈的身份认同。

    (三)应避免自高自大。有人明确指出:“天下一家”的理念要求人们在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推行孔子的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实行“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大国、强国以德服人,不要以力服人,实行王道,抛弃霸道。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儒家文化能够救中国,救世界;如果有这种思想,我们就掉到了欧洲中心论的窠臼里,变成了中国中心论。

    (四)儒家文化的全面复兴是幸事还是不幸?不是幸事。因为儒家文化具有种种弊端(如“三纲五常”,愚忠思想等)。这些弊端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若今天得到复兴,会造成比一百多年前更为严重的社会恶果。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封建主义东西必须深入批判。

    (五)孔子与儒学的复兴、重光,既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是拒绝外部世界的“好东西”。我们的主张是:“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

    (作者: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孔子儒学的重光--2007年院度学术年会集锦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