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

2008-05-06   来源:《企业活力》08年第三期   点击量:2166
【字体:
    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一个艰难曲折而又辉煌神奇的历程,是和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崛起紧密相连的。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到了选择战略发展方向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七大又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因而我们应对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判断及新型工业道路的提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发展程度相比较的指标体系,而不是工业中某一部门、行业或某种产品的工业发展程度。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中外绝大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虽然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1.当前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衡量工业化水平主要通过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4项指标。从人均GDP指标看,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期第一阶段;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指标看,已越过工业化中期阶段;从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看,还未达到钱纳里模型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从工业结构看,中国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阶段。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中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经济蓝皮书》认为2021年中国将实现工业化。目前,中国东部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中部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西部处在工业化前期最后阶段。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2002年,“十六大”在总结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国应该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在内涵上发生了质的改变(表1),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时期。总体而言,2002年以后,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时期。虽然2002年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以后,我国的重工业化趋势不但没有得到扭转,而且还在逐步加强,但我国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提出无疑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我们需要新的工业化战略来指导我们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从一个工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强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的深远意义正在于此。

                   表1 传统工业化与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异同

传统工业化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
位转变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叠加了信息化和发展现代
科学技术
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要学习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经验 重视将工业化规律与本国自然和制度条件有
机结合
强调在工业化进程工业数量的扩展,乱铺摊
子,重复建设,盲目引进,重复投资
重视工业化过程中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创新
提升工业质量
重视物的增长 重视人的成长和物的增长


   
    二、领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分析

    工业经济是工业化的主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03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57.9%,工业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06年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1%,工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对国民经济形成强有力支撑;有色、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机械制造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能源工业产能大增;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成套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有力推动了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得成效,产品结构有所改善。全国不同区域的工业经济都得到较快发展。与2002年相比,2006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9倍、1.2倍和1.9倍;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9倍、90%和2倍;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9倍、83.9%和1.9倍;东北三省分别增长1.6倍、51.5%和1.5倍。尽管受自然的、历史的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区域经济间还存有明显差距,但从近几年各项经济指标看,不同区域间的工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但从领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看,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容乐观。

    1.从中国500强企业产业构成看领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2006年度中国500强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只有64家,占12.8%,其中前100个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有18家。中国500强企业的产业构成告诉了我们,一是传统产业制胜。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与煤炭采掘及采选业企业进入2006年 500强最多,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达到70家,较上年增加了10家,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达到14家,较上年增加了3家,煤炭采选业达到25家,比上年增加了4家。二是垄断产业过半。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银行业和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的盈利占据500强的一半。三是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仍是“霸主”。在2006年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9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69.8%,私营企业有87家,占500强总数的15.4%。可以看出,当前领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仍然是传统产业、垄断产业和国有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相去甚远。

    2.从河南的百家重点企业产业构成看河南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河南省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2006年确定的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其中属于传统产业的冶金、能源、装备、汽车、食品、轻纺、建材工业的企业占84%,属于高技术企业仅有16家,并且与2004年相比,传统行业比重进一步增加,而高技术企业有所减少。河南的百家重点企业的产业构成与变化趋势告诉了我们,一是河南工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体,工业经济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加速发展。二是河南工业仍然以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去赢得增长速度的竞赛。三是河南工业的产业结构中新型工业化的成份太少,传统优势行业继续引领全省工业快速增长。2007年前11月份,在全省39个工业行业中,对全省工业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的十大行业均为我省传统优势行业,这十大行业共实现增加值329.95亿元,占全省的62.7%,其增长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为64.9%。而属于高科技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却是负增长。可以看出,当前领跑河南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仍然是传统产业,并且其主导地位仍在逐渐强化。

    3.领跑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考察领跑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企业构成,情况更令人担忧,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领跑者高科技产业主要有三类企业,一是外资公司,二是合资企业,三是民营企业,其中外资或合资企业不但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也控制了核心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7274.9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从出口企业性质分析,外商独资企业出口2792.1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占全部出口额的67.4%,中外合资企业出口678.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占全部出口额的16.4%,二者合计占83.8%。从出口贸易类型来看,进料加工贸易与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仍然是出口贸易的主体,出口额分别为2891.6亿美元和618.9亿美元,合计占全部出口额的85.1%。也就是说,领跑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导力量中,外资占优绝对优势,并且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幅较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更多的“中国”成分,否则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就是一句空话。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喊了12年,为什么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主旋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已经喊了5、6年,为什么中国经济仍然走在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这绝不仅仅是“路径依赖”能够涵盖的,必然存在着较深层次的原因。

    1.区域经济实现工业化超越的主要途径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河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工业化超越来说明这一点。滦川县在河南全省县综合经济实力批排名从2001年的第91位跃居2005年的第8位,之所以能够在短短4年里实现高速超越,就是因为其自然禀赋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及自然生态资源,其中钼的储量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钨的储量居全国第二,滦川县就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经济战略资源,招商引资,加大投资,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超速跨越。从国家层面上看也是这样,支持某些省区实现工业化超越的主要原动力仍然是资源和投资。中国各地区在新一轮GDP竞赛中增长最快的是内蒙古和山西。内蒙古全国GDP排行榜中由2002年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第17位,GDP增长指数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山西由2001年的第22位跃升到2005年第16位。内蒙古、山西之所以能在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实现GDP超越,主要原动力就是围绕资源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投入和投资增长仍然是主要途径,而这恰恰是传统工业化的主要手段,是难以为继的。

    2.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突出。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没有有效消除,某些方面反而进一步增强,成为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的主要阻力。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很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流。二是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工业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这一轮工业高速增长的结构性增长特征十分明显,新增利润主要分布在产业链上游或价值链中低层的能源、采掘、原材料和机械工业,且主要得益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三是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中国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导致全球性资源价格连年暴涨,以初粗加工为主的粗放型工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这都构成严重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五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总体产能过剩、单个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表明中国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低。六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七是劳动就业形势严峻,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八是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面临巨大外部压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始终处在不利的低端地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调整的自主性。九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度使工业经济的外向度提高过快,也就使中国经济潜在危机的风险不断加大。

    3.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一再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却收效甚微,总是回到传统增长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上去,主要的难点在于存在着实现这种转变的体制性障碍。一是软政策与硬审批。国家产业政策过多依赖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的产业项目审批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仍然掌握着配置土地、资金等关键资源的权利;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存在着较大的操作空间;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财政税费制度不完善,造成的资源,信贷、劳动力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和低估。二是综合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不适用或有缺陷。对干部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不适用或有缺陷,体现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不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是GDP的数量扩张;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不适用或有缺陷,各级预算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直接与产值相联系的生产型增值税,政府在传统产业上的投资冲动很大。

    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1.以市场化促进工业化,优化工业化的制度环境。在工业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优势,要加快发育要素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保护私人产权,培养内源性增长机制。其中的关键就是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力度,解决政府管理职能上“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把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理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各种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是工业化阶段的一个普遍规律,城市发展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要大力发展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速度。坚持工业化城镇化联动推进,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促进各区域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大体一致,进一步发挥快速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作用,推进工业化进程。

    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服务所能提供的巨大空间,改造传统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加速产业升级步伐。一方面,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也可以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大的市场。要注意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与先进的生产要素相结合,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制约中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是人均GDP太低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太低,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必须尽快扩大非农产业就业面,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大力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正是一个突破口。服务业不但是工业化的主要需求来源,更是是提高工业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

    5.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市场来源、要素来源和产品来源,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中西部的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分工和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各区域按照比较优势健康发展。

    6.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按照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分别设立鼓励、限制和禁止三大类国家产业目录。二是按照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及设立的鼓励、限制和禁止三大类国家产业目录,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按照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所设立的鼓励、限制和禁止三大类国家产业目录,调整和创新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财政税费制度,调整收缴比率。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