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要求,这不仅要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而且还要实现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也就是说要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这同样是又好又快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达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树立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新理念,并采取相关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就此,本文结合河南省的实际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各位老师。
一、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必须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推进新农村建设
目前河南的大多数农村,房舍街道没有规划,建设无序,脏、乱、差、散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村容整洁”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境况。为此,需要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净化、生态入手,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圈、改灶,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使农村卫生、整洁、舒适、便捷、美化。但也必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村容整洁”,不仅仅是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而是要实现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同时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生态环境劣化。一些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农业发展中,化肥、农药、地膜和增长剂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面源污染,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在农村工业发展中,虽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但大多数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外部不经济非明显,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费、低效益、高排放、低利用的现象普遍,一些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负面影响甚至大于它的正面贡献。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再现农村山青水秀的田园风光。
以往农村发展中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情况,来区分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的功能定位。尤其是乡镇企业高度分散的区域布局,有很大的弊端。工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规模的企业聚集,能带来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降低和信息的共享,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也利有于提取较多的企业赢利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乡镇企业的聚集,还有利于大大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如几十家乡镇企业在一个地方共用一个污水处理厂,就比分散的乡镇企业各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小得多。以往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的“满天星”布局,不仅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也使污染源成倍地甚至是几十倍地增加,必然加剧区域环境污染的蔓延,必然大量增加环境保护的成本。还有,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方式,只是使农民实现了就业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虽然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但由于过于分散,不合理不经济地占用了大量土地或耕地,这样就进一步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关研究表明,农村工业化要付出比城市工业化高出几倍的土地代价。对于相对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的河南来说,这样的环境代价显然是太昂贵了。
高度分散的乡镇企业布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不仅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给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如,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畔的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大人小孩都能熟诵这么一首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这首歌谣,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沙颍河水质逐渐变坏的过程,道出了岸边群众与淮河水质休戚相关的依存关系。这首歌谣,也是对黄孟营村受河水污染,渐变成“癌症村”的典型写照。据黄孟营村委会对该村1990~2004年全村人口死亡情况的统计,14年间,该村共死亡204人,其中正常死亡77人,占总数的377%;患癌症死亡105人,占515%;不名死因死亡22人,占10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这样的沉重教训。
多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为主线,以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以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为手段,大力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尤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全省生态环境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与环境脆弱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尤其是许多河道已丧失生态功能,部分湿地面积萎缩,土壤污染的影响日渐严重,农村的污水、垃圾及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建议》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两大部分进行了充分论述。前不久,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方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开发的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当然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大国策。我国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以前通常仅限于地理上的空间范围,如东部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而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使区域发展理念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空间范围,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河南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运用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开发战略。因为,河南在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中,不仅要做大经济规模,而且更要提升经济质量。只有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积极调整农村产业方向,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区域集中和规模经营,才能避免走以往“遍地开花”办乡镇企业的老路,才能形成科学的空间开发结构,才能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实现农村的生态文明、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调整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方向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区域优越,交通发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承担着我国东部优化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的任务。这表明,河南总体上属于重点开发区域,河南实现经济强省的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区域布局趋势是相一致的,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具体到省内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将河南的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河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根据这四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来调整农村的产业发展方向。
1优化开发区域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如,河南的省会郑州市和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区域及其卫星城镇区域、安阳和鹤壁的城市区域及其卫星城镇区域、以及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工业走廊、郑州——开封一体化发展区域,太行山前资源性工业产业带等,在很大程度上可列为优化开发区域。在这些优化开发区域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放在首位,继续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中心城区要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并积极进行“城中村”改造。
2重点开发区域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在河南,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南阳市等地都可以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当然,郑州市、洛阳市和中原城市群,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在重点开发区域的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加强和充实基础设施,努力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和扩大对外开放,激励民众勇于创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强力增长点,成为支撑河南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3限制开发区域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向。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在河南,如黄河生态功能区,淮河生态功能区,海河生态功能区,太行山生态功能区,熊耳山生态功能区,伏牛山生态功能区,桐柏山生态功能区,大别山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还有黄河故道生态功能区,等等。在这些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农村产业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要降低城镇建设强度、降低工业发展强度,要加强植树造林和保持水土,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和超载人口逐步有序向外转移,不断完善生态区的功能,逐步建成为省和国家的重要区域性生态功能区。
4禁止开发区域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向。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在禁止开发区域的新农村建设中,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开发活动。在这些地区,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并实现特色农业的生态化和旅游业的生态化,促进生态建设与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协调和共生共荣。由于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就不要鼓励“愚公移山”,而要积极引导“愚公搬迁”,大力推进生态移民。
(1)河南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包括太行山猕猴国家自然保护区、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信阳鸡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连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自然保护区等。2006年,河南已建立有自然保护区32处,其中,国家级10处,地方级22处,总面积达7377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见下表)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名录表
序号 自然保护区名称 地 点 面积(hm2) 类 型 保 护 对 象 级别 主管部门 建区时间
1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浉河区 2917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国家级 林业1988
2 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乡县 5412.5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国家级 林业 1988
3 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卫辉、延津、封丘 24780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天鹅、鹤及湿地 国家级 环保 1996
4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嵩县、栾川、西峡、南召、鲁山 5600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国家级 林业 1997
5 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 56600 野生动物类型 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国家级 林业 1998
6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罗山县 46800 野生动物类型 鸟类、野生动植物 国家级 林业 2001
7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济源、孟州、灵宝、湖滨区、陕县、渑池、新安、孟津、吉利区、偃师 67000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地及珍稀鸟类 国家级 林业 2003
8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峡、内乡、淅川 78015 古生物遗迹类型 地质 国家级 国土资源 2003
9 新县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县 200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国家级 林业 2005
10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灵宝市 1516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过渡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省 级 林业 1982
11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 西峡、内乡、淅川 14652 古生物遗迹类型 地 质 省级 国土资源 2000
12 卢氏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卢氏县 1000 野生动物类型 大鲵及其生境 省级 渔政 1982
13 商城金刚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商城县 2972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过渡森林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省级 林业 1982
14 桐柏太白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桐柏县 4924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淮源水源涵养林及森林生态系统 省级 林业 1982
15 西峡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西峡县 1000 野生动物类型 大鲵及其生境 省级 渔业 1982
15 新县连康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县 200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1982
16 开封柳园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开封市 16148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1994
17 内乡县湍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内乡县 4547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0
18 淅川县丹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淅川县 64000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1
19 汝南宿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汝南县 16700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1
20 新安青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安县 4000 野生动物类型 野生动植物 省级 环保 1999
21 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淮滨县 3400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1
22 信阳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平桥区 675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等 省级 林业 2001
23 商城鲶鱼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商城县 5805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1
24 林州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林州市 8667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4
25 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 信阳浉河区、罗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 123260 野生动物类型 黄缘闭壳龟及其生境 省 级 农业 2004
26 信阳四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信阳市浉河区 1400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4
27 桐柏高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桐柏县 906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省 级林业 2004
28 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郑州市 38007 湿地及水域生态类型 湿地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4
29 洛阳熊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洛阳市 34000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及野生动植物 省级 林业 2004
30 济源市温泉自然保护区 济源市 163 其它自然保护区 温泉等 市级 国土资源 1999
31 栾川大鲵自然保护区 栾川县 800 野生动物类型 大鲵及其生境 县级 渔政 1996
32 嵩县大鲵自然保护区 嵩县 600 野生动物类型 大鲵及其生境 县级 渔政 1998
合计 737719.5
资料来源:河南省环境保护局:《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名录表》2006年4月21日。
(2)河南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包括洛阳龙门世界文化遗产和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等。
(3)河南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青天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神农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鸡公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洛阳龙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嵩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云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人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等。2006年,河南已有重点风景名胜区3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1处。
(4)河南的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嵩山国家森林公园、寺山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湾国家森林公园、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等等。2006年,河南已有森林公园共8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6处、省级森林公园61处。
(5)河南的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河南省已有1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包括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驻马店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辉县市关山国家地质公园、洛宁神灵寨国家地质公园、洛阳黛眉山国家地质公园、信阳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等。
三、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相关措施
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要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发展方向外,也需要采取其他切实有效的相关措施:
(一)树立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加快经济建设”为东西南北中所有农村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要根据当地区域综合条件因地制宜,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的发展模式。有些农村主要承担发展经济的功能,有些农村则主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大多数农村主要承担发展农业的功能,而有些农村能够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如,河南西南部和南部的一些山区,不适宜大规模集聚经济,不适宜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些地区“发展”的含义就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河南东部的黄淮海平原,有着发展农业天然良好的条件,就不要过于鼓励工业的发展。而经济尤其是工业条件较好的中原城市群、京广沿线和陇海沿线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应该率先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这样,才能实现河南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明确缩小地区之间差距和城乡之间差距的导向,主要不是缩小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是要求地区经济总量的排名提升,而是要缩小享有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使不同地区的居民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
(二)科学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区划工作。运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搞好区域主体功能的科学区划。为此,要组织专业人员,在全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在实践中坚持试点先行,积极而有序地开展主体功能的区划工作。要明确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地位和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抓紧编制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主体功能区划和区域规划,并以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区域规划的基础。进行主体功能区划,要密切与乡村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和协调。在编制主体功能区划中,要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区划的成果,将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作为判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作为划分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主要依据。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科学合理地安排区域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特色,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构画现代农村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中,要积极吸纳有关专家参与,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三)依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不同农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集聚人口容量的能力不同、发展经济的潜力不同,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就应该不同,因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内容和重点也应该不同。在政府的实际工作中,应当允许那些生态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主要是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以及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生态功能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的发展目标,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一些乡村甚至个别县,可以保持经济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以牺牲局部利益、保护全局利益,牺牲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利益。为此,上级政府对不同的国土空间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应施以不同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标准: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优化、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适当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劳务经济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施这种考核体系,是对传统干部任用方式的突破,是有效保护环境和进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四)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分类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管理与发展政策。为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分类区域管理与发展政策,这样才能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按照区域优化原则顺利开展。在财政政策上,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农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当地群众收入逐步有所增长、生活平稳提高。在投资政策上,要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政策上,要积极引导优化开发区域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转移消耗高、占地多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在土地政策上,要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在人口管理政策上,积极鼓励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安家落户;积极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居民自愿有序向外转移,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战略。
(五)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城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只有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个体的村庄建设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中,充分考虑到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才能形成布局合理的村镇体系。河南有4.8万个行政村、21万多个自然村,各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发展水平等差别很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的村庄会逐步壮大,有的村庄会日益萎缩,不少村庄还会消失。在一些地区,由于生存条件差、公共设施成本大、生态环境要求高,应积极进行农民异地安置,以有效解决农民脱贫与生态建设的矛盾。要努力实现二、三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农产品加工业一般应布局在城镇、或企业集中一中心地域发展成为城镇。可适当撤村、并村、撤村并乡、撤乡并镇,规模并大、实力并优,既节约土地、保护资源,又形成规模效益、便于完善公共设施、为企业运营提供优良环境,并促进农村人口转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条件好的乡村变为城镇这一因素。历史上,城镇一般都是在一些条件好的乡村成长起来的。目前一些农村地区,人口密度高、区位好、发展潜力大,随着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通讯的改善,会不断吸纳劳动力和聚集生产要素,往往是城镇将要扩张的区域或未来城镇可能形成的地方。对这些地方,政府应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安排,以避免重复大拆大建。
(六)把充分发挥好“以城带乡”的作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镇具有规模效益递增和交易成本递减的优点,一般成长在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有利于集中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有利于大大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要促进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镇园区和开发区集中,大力发展城镇的二三产业,不断创造城镇的就业机会,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要把消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关键环节,顺畅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门槛”,让城市成为农民创业的广阔领地。为此,要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业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对城市劳动力和人口实行无条件的开放式管理。让全体城乡居民享有自由迁徙定居的权利。进城落户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构筑城乡平等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变“候鸟型”农民工为“稳定型”城镇居民。同时,要强化对农村潜在移民的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规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农民转产转岗进城就业谋生的实际本领。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的快慢、关系到未来城市人口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关心和重视这一问题。为此,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城镇和县城集中,努力在农村实现“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低生育率”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资料:
1吴海峰:《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确定新农村产业发展方向》,《求是〈红旗文稿〉》,2007年2期
2赵保佑、吴海峰、郑鑫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成效、问题和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35期
3吴海峰:《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2006年6期
4吴海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沐浴新农村建设》,《学习论坛》2006年4期。
5吴海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个结合》,《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1期
6吴海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载《和谐社会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7吴海峰:《“三化”并进共促新农村建设》,《河南日报》2006年4月19日。
8吴海峰:《乡镇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载《河南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选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出版
9吴海峰:《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于城市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
10 吴海峰:《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州学刊》2000年2期。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Main Functio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n Henan Province
Wu Haifeng
(The Rural Economics Institute,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o be a clean and tidy village, not only requires village’s appearance to be improved in comprehensive way,but also requires all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be well protected. Uni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main fun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 must foster the concepti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main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t is must be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main function to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ke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system more perfect, and implement the district’s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main fun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