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的体会

2008-07-03   来源:《科研快报》第23期   点击量:1150
【字体:
    2008年6月4-6日,在赵保佑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六人赴鹤壁市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调研。这是一次愉快之行,更是一个收获之旅。

    一、收获丰硕,受益非浅

    1.提高了对本课题的认识。我们过去在做课题,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强调认识的提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只有观念增强,意识深化以后才能真正把理念贯彻在各项决策和规划之中,落实在具体实践活动之中。那么我们自己呢?作为研究者,意识的深化与否,对问题严重性和紧迫感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研究的深入程度、细致程度。具体到我来说吧,以往经常从各种政府文件、媒体上了解到河南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自认为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但到社会生产实际中一看才发现,以前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太肤浅、太表面化了。这次调研首先就对我在考察各种生态建设项目、参加各种形式的座谈中进行了一次体验性教育,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触摸到了真问题。以前写文章、写报告,一般也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而做的,但那些问题是从资料上查找,或者延伸出来的,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到底有没有出入,针对这些所谓的“问题”所做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到底有没有针对性,自己也底气不足,甚至不敢把成果进行投稿发表。在这次调研中,我们真正地接触到实际问题,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当然,可能由于我们理论储备不足、思维能力不够,针对问题所提出的思路和决策建议不一定可行,但可以说我们已经把研究深化了一个层次,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接触真问题了。

    3.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平时在单位,基本上只是工作相关度大的同志之间联系稍多一点,跟其他的人不怎么来往,再加上住得比较远,感觉大家比较松散。但在调研活动中,我们需要彼此配合,互相支持。几天下来,几个人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感觉非常好,团队精神大大增强。在调研中,非常强烈地体会到我们几个是代表社科院出来的,我们都要共同努力来维护我们社科院的形象和荣誉。

    4.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这一点特别对我这样从几岁踏进校门,一直到二十多岁研究生毕业,中间没有停顿,没参加过工作的人,非常重要。从学校出来,直接到社科院工作,感觉只是像换了一座“象牙塔”,待人接物书生气太浓。这次调研,通过领导的教导、同志们建议、向外单位的人学习,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改进,感觉能够较好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

    本次调研本来是冲着完成课题任务去的,但几天下来,我发现自己实际收获的东西已经超出了课题本身。

    二、心理感受

    1. 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调研活动。作为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有的是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缺少的是可以学习提高、释放能量的平台,是这样有组织的调研和锻炼的机会。对这次调研活动,就我自己来说,真有一种期待已久的感觉,而且,我已经在期待下一次的调研了。

    2.这次调研让我很有紧迫感。通过调研,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太欠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现实生活中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以前关注得不够,思考得太少,被动完成任务的意识太强,主动解决问题的想法太少。以后一定要沉下心来,戒掉浮躁情绪,多多学习,细心观察社会,勤思多想,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几点想法

    1.把调研活动形成制度,坚持下去。此次调研,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具体思路和做法,各地从工作上和感情上都对我们非常重视。应该巩固现有成果,尽快形成高质量,真正能解决当地社会实际问题的调研报告,反馈回去,引起他们的关注,赢得他们对我们研究能力、业务能力的认可,这样将有利于形成长期互动的关系。

    2.调研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在调研之前,应该对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遭遇的困境等有起码的了解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去鹤壁调研之前,就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去省环保局和林业厅进行了座谈,了解情况。在鹤壁的调研,我们就进行得非常顺利:凡是他们提供的、或在现场发现的,以前没有想到、没有看到的问题,就进行认真细致的记录;对事先有所了解,但他们没有谈到或者不是很明确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整个过程都很有序。

    3.调研后及时总结,认真反思。巩固成果、总结反思是调研的一个关键环节。灵感就是火花,转瞬即失,要及时捕捉。收集到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有效,而且,有的临时记下的东西,可能比较凌乱,不及时整理,也容易遗忘。因此,在调研结束后,应尽快整理资料和自己的思路,形成调研报告和工作总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