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专题调研的体会与建议
2008-07-16
来源:《科研快报》08年第25
点击量:1287
【字体:大 中 小】
一、体会
按照院领导统一安排部署,5月底和6月中旬,我先后随同由张锐院长和喻新安副院长率领的调研组到漯河和商丘进行了省情调研。这是我进社会科学院11年来第一次参加由院里统一组织的大型调研活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通过调研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1、组织这样的调研非常必要。这是我院贯彻中央三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我们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工作,是开门办院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个人来说,是了解河南省情、实现科研转型的重要契机。
2、开展这种调研非常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有两大路径,一是解读文本,二是感受生活。到现场,找感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人类认识的规律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对于从事现实问题研究的同志来说,这种现场感尤其重要。搞农业和农村研究需要感受农业现场,搞工业研究需要感受工业现场,搞文化研究的需要感受文化现场,搞社会学研究的要感受社会现场。如果没有这种现场感,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写文章、搞课题就难免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对于我来说,获得“现场感”是参加这次调研活动的最大收获。
3、各市领导对于我们这次调研很重视。这次调研无论是在漯河还是到商丘,所到之处都能够明显感受到各个市、县领导对于我们这次调研活动高度重视。他们从汇报材料到调研安排都做了精心准备,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主要或分管领导或主持座谈会,或亲自参加汇报和座谈。各有关职能部门都做了认真准备和发言。过去我们常常缺乏自信,认为社会科学院无权无腿(下属机构),担心人家不配合、不接待。总是顾虑重重,不敢走出去。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我感觉到,我们的一些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应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价值,树立应有的自信。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我认为社会科学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力服务,二是渠道服务。这次调查研究,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市、县的同志一是希望得到我们的智力支持,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渠道向省委、省政府反映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建议
1、实现调查研究的制度化、经常化、自主化。过去,我们的一些同志出去调研要么是通过同学朋友关系进行沟通,要么是被一些厅局借调去“打短工”,缺乏自主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建设长效机制,为科研人员搭建一个制度化的平台,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调研的自主性。这次调研我们动用了三大资源,一是省委、省政府的行政资源,二是院领导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三是我院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建议认真总结这次调研的经验,供建设长效机制和搭建调研平台参考借鉴。
2、着手谋划基地建设。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基地建设。有了基地,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查研究。建设基地既十分必要,也现实可行。这次调研,我感觉在这个方面我们与地方是彼此相互需要的。我们需要到地方了解第一手资料,地方也需要我们的智力服务与渠道服务。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建言献策,他们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可以总结汇报和宣传,他们需要上级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反映。这次张院长提出在漯河建立社会科学院食品工业调研基地,得到了漯河同志的积极回应。关于渠道服务,我认为,社会科学院作为河南省最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超脱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超越地方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的片面性,可以避免“屁股指挥大脑”。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一些调研成果,我们所反映的一些情况,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相比,应该说具有更高的公信度,从而使我们的渠道具有其他渠道所没有的优势。我们应认清这个优势,进一步发挥好这个优势,提高社会科学院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种渠道可以以现有的《领导参阅》为载体,把《领导参阅》打造成为市、县政府和企业信赖、省委、省政府重视的“品牌渠道 ”。
3、今后在此类调研中建议题目更加聚焦一些。针对某一个问题组织相同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深入调研。
4、调研题目设计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找准切入点。这次在漯河我们重点调研了漯河的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漯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对于漯河发展举足轻重。我们选择这个题目进行调研,受到当地高度重视。在商丘,我们这次调研正值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意见》(豫发[2007]14号)出台1周年,喻院长确定把省委14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为调研的主题,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亲自主持汇报和参与座谈,发改委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座谈汇报。
5、针对市县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我们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徐光春书记批示的26项重大课题。建议在高质量地完成26项重大课题的基础上,根据这次调研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于各地关切的重大问题进行后续跟踪研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各地的成功经验和亮点,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并且通过我们的渠道给予反映;对于各地需要上级研究解决的政策性问题,建议在与各市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
6、加快科研转型,加强能力建设。张院长在一次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的一些同志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存在着能力危机。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首先就我本人来说,面临的这个问题就非常紧迫。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服务,这为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巨大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我们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感觉自己离这种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加强能力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建议从事现实问题研究的同志每年都能够有机会至少到市县或者企业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根据自己亲自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一篇有份量的调研报告。
7、借鉴江苏等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经验,对重大课题申请财政支持。据了解,多年来,江苏社会科学院每年均拟订年度重大调研课题,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复后,申请财政资金专项支持,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惯例。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按照院领导统一安排部署,5月底和6月中旬,我先后随同由张锐院长和喻新安副院长率领的调研组到漯河和商丘进行了省情调研。这是我进社会科学院11年来第一次参加由院里统一组织的大型调研活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通过调研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1、组织这样的调研非常必要。这是我院贯彻中央三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我们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工作,是开门办院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个人来说,是了解河南省情、实现科研转型的重要契机。
2、开展这种调研非常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有两大路径,一是解读文本,二是感受生活。到现场,找感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人类认识的规律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对于从事现实问题研究的同志来说,这种现场感尤其重要。搞农业和农村研究需要感受农业现场,搞工业研究需要感受工业现场,搞文化研究的需要感受文化现场,搞社会学研究的要感受社会现场。如果没有这种现场感,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写文章、搞课题就难免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对于我来说,获得“现场感”是参加这次调研活动的最大收获。
3、各市领导对于我们这次调研很重视。这次调研无论是在漯河还是到商丘,所到之处都能够明显感受到各个市、县领导对于我们这次调研活动高度重视。他们从汇报材料到调研安排都做了精心准备,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主要或分管领导或主持座谈会,或亲自参加汇报和座谈。各有关职能部门都做了认真准备和发言。过去我们常常缺乏自信,认为社会科学院无权无腿(下属机构),担心人家不配合、不接待。总是顾虑重重,不敢走出去。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我感觉到,我们的一些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应该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价值,树立应有的自信。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我认为社会科学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力服务,二是渠道服务。这次调查研究,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市、县的同志一是希望得到我们的智力支持,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渠道向省委、省政府反映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建议
1、实现调查研究的制度化、经常化、自主化。过去,我们的一些同志出去调研要么是通过同学朋友关系进行沟通,要么是被一些厅局借调去“打短工”,缺乏自主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建设长效机制,为科研人员搭建一个制度化的平台,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调研的自主性。这次调研我们动用了三大资源,一是省委、省政府的行政资源,二是院领导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三是我院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建议认真总结这次调研的经验,供建设长效机制和搭建调研平台参考借鉴。
2、着手谋划基地建设。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基地建设。有了基地,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查研究。建设基地既十分必要,也现实可行。这次调研,我感觉在这个方面我们与地方是彼此相互需要的。我们需要到地方了解第一手资料,地方也需要我们的智力服务与渠道服务。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建言献策,他们一些好的做法我们可以总结汇报和宣传,他们需要上级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反映。这次张院长提出在漯河建立社会科学院食品工业调研基地,得到了漯河同志的积极回应。关于渠道服务,我认为,社会科学院作为河南省最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超脱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超越地方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的片面性,可以避免“屁股指挥大脑”。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一些调研成果,我们所反映的一些情况,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相比,应该说具有更高的公信度,从而使我们的渠道具有其他渠道所没有的优势。我们应认清这个优势,进一步发挥好这个优势,提高社会科学院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种渠道可以以现有的《领导参阅》为载体,把《领导参阅》打造成为市、县政府和企业信赖、省委、省政府重视的“品牌渠道 ”。
3、今后在此类调研中建议题目更加聚焦一些。针对某一个问题组织相同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深入调研。
4、调研题目设计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紧迫问题,找准切入点。这次在漯河我们重点调研了漯河的食品工业。食品工业是漯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对于漯河发展举足轻重。我们选择这个题目进行调研,受到当地高度重视。在商丘,我们这次调研正值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意见》(豫发[2007]14号)出台1周年,喻院长确定把省委14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为调研的主题,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亲自主持汇报和参与座谈,发改委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座谈汇报。
5、针对市县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我们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徐光春书记批示的26项重大课题。建议在高质量地完成26项重大课题的基础上,根据这次调研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于各地关切的重大问题进行后续跟踪研究,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各地的成功经验和亮点,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并且通过我们的渠道给予反映;对于各地需要上级研究解决的政策性问题,建议在与各市进行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
6、加快科研转型,加强能力建设。张院长在一次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的一些同志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存在着能力危机。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首先就我本人来说,面临的这个问题就非常紧迫。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服务,这为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巨大了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我们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感觉自己离这种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加强能力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建议从事现实问题研究的同志每年都能够有机会至少到市县或者企业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根据自己亲自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一篇有份量的调研报告。
7、借鉴江苏等地方社会科学院的经验,对重大课题申请财政支持。据了解,多年来,江苏社会科学院每年均拟订年度重大调研课题,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复后,申请财政资金专项支持,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惯例。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做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