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调研汇报
2008-07-23
来源:《科研快报》08年第26期
点击量:1074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党建与政治研究所调研小组由院党委书记林宪斋和纪委书记徐喜林带队,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赴新乡和济源两地展开实地调研。这次调研是我参加工作近两年来第一次参与的大型调研活动,感受颇多。围绕这次调研活动,我们党建所也组织了多次座谈,所里的领导和同志们都谈了很多感受和想法,在此,我就代表我们这个调研小组谈三点感受,两点不足,一个建议,作为这次调研的汇报。
一、三点感受
1、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有话语权。我们社科院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服务领导决策。怎么服务呢?我们单位的作用怎么体现出来呢?我想我们这些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坐在办公室,坐在家里是发现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通过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做到将实践创新上升到理论创新的高度,才能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把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反映给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起到连接基层和上级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我们在服务领导决策时才有话语权,才有社会影响力。
这次调研中有一个村支书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触很深。他得知我们是社科院的调研小组,很高兴地说,“省社科院我知道,我经常看河南日报,你们很多专家在上面发表文章,我是每篇必看,写得很好,能反映实际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常来基层看看,把我们的想法和困难反映一下。”这席话让我真切体会到我们对社会是有用的,同时也感觉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在济源轵城镇开调研座谈会,谈到如何开展基层反腐倡廉工作时,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基层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真得很困难,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机构精简了,我们镇8万多人,2000多名党员,反腐倡廉工作形势严峻任务重,可只给我们配了一个专职的纪检书记,反腐倡廉工作如何开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次你们调研组来,我们非常欢迎,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向领导反映一下我们工作中的困难,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们最需要的。”调研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这说明我们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只是我们缺乏沟通交流的途径,我们不了解社会,社会上和群众也不了解我们社科院,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缺乏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贴近实际。
2、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作为地方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我们的一言一字都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我们才掌握了发言权。但怎么才能做到这些?我想还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国有国情,省有省情,各地市、各乡村也有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不深入基层,只是简单在网上和书本上查些资料,然后在家闭门造车,我想我们是很难有所创新和进步的。时间长了,无异于井底之蛙,不但增进不了知识,还会造成知识退化、老化,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实际,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这次调研就收获很多,了解到很多基层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把所见所闻整理一下这就是第一手资料,无论长短,都是有价值的。
3、只有深入基层,增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才能在互动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科研人员经常不坐班,沟通交流少,与外单位接触也少,所以不了解别人都怎么干工作,什么精神状态。反正我自己的体会是比较散漫,时间长了,就更缺乏干事的热情。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入工厂车间、乡镇农村,接触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亲眼看到了工厂和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感受到基层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这种激情同样也感染了我们。
二、两点不足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还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二是准备不足。刚得到要参加调研的消息,所里的同志都很兴奋,也很积极,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们青年同志对于调研工作的认识还是不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也就造成了准备工作不充分。调研前我们应该把有关材料和精神都研究透,做到既要了解上情,又要摸清下情,这样在调研和座谈时我们才不被动,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大家能够相互探讨一些问题,可是我们做得不充分,效果不明显。所以在今后的调研中,方式方法要改进,这一点很重要。
三、一个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接触社会、贴近实际的重要性,所以建议院领导能给我们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这样一个通道,建立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我想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要建立调研基地;二是要建立与各地市的沟通反馈机制,把我们调研报告反馈给他们,如有补充或其他建议、意见我们还可以再相互沟通探讨,长此以往,能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希望把我们这次调研活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我们这个汇报会作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的分析会,把调研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我们科研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扎实地做上去。
一、三点感受
1、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有话语权。我们社科院是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服务领导决策。怎么服务呢?我们单位的作用怎么体现出来呢?我想我们这些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坐在办公室,坐在家里是发现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通过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总结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梳理,做到将实践创新上升到理论创新的高度,才能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把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反映给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起到连接基层和上级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我们在服务领导决策时才有话语权,才有社会影响力。
这次调研中有一个村支书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触很深。他得知我们是社科院的调研小组,很高兴地说,“省社科院我知道,我经常看河南日报,你们很多专家在上面发表文章,我是每篇必看,写得很好,能反映实际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常来基层看看,把我们的想法和困难反映一下。”这席话让我真切体会到我们对社会是有用的,同时也感觉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在济源轵城镇开调研座谈会,谈到如何开展基层反腐倡廉工作时,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基层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真得很困难,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机构精简了,我们镇8万多人,2000多名党员,反腐倡廉工作形势严峻任务重,可只给我们配了一个专职的纪检书记,反腐倡廉工作如何开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次你们调研组来,我们非常欢迎,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们向领导反映一下我们工作中的困难,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们最需要的。”调研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这说明我们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只是我们缺乏沟通交流的途径,我们不了解社会,社会上和群众也不了解我们社科院,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缺乏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去,深入基层,贴近实际。
2、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作为地方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我们的一言一字都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我们才掌握了发言权。但怎么才能做到这些?我想还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国有国情,省有省情,各地市、各乡村也有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不深入基层,只是简单在网上和书本上查些资料,然后在家闭门造车,我想我们是很难有所创新和进步的。时间长了,无异于井底之蛙,不但增进不了知识,还会造成知识退化、老化,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实际,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这次调研就收获很多,了解到很多基层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把所见所闻整理一下这就是第一手资料,无论长短,都是有价值的。
3、只有深入基层,增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才能在互动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我们科研人员经常不坐班,沟通交流少,与外单位接触也少,所以不了解别人都怎么干工作,什么精神状态。反正我自己的体会是比较散漫,时间长了,就更缺乏干事的热情。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入工厂车间、乡镇农村,接触了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亲眼看到了工厂和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感受到基层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这种激情同样也感染了我们。
二、两点不足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还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二是准备不足。刚得到要参加调研的消息,所里的同志都很兴奋,也很积极,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们青年同志对于调研工作的认识还是不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也就造成了准备工作不充分。调研前我们应该把有关材料和精神都研究透,做到既要了解上情,又要摸清下情,这样在调研和座谈时我们才不被动,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大家能够相互探讨一些问题,可是我们做得不充分,效果不明显。所以在今后的调研中,方式方法要改进,这一点很重要。
三、一个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接触社会、贴近实际的重要性,所以建议院领导能给我们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这样一个通道,建立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我想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要建立调研基地;二是要建立与各地市的沟通反馈机制,把我们调研报告反馈给他们,如有补充或其他建议、意见我们还可以再相互沟通探讨,长此以往,能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希望把我们这次调研活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我们这个汇报会作为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的分析会,把调研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我们科研人员才能把科研工作扎实地做上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