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漯河调研的收获与建议
2008-08-04
来源:《科研快报》08年第27期
点击量:1484
【字体:大 中 小】
我们这个调研组由张锐院长带队,到漯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食品工业、县域经济以及民生问题。此次调研得到漯河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分别召开了市、县两级调研座谈会,并现场考察了漯河市区和舞阳、临颍两县的食品工业及双汇集团、佳源乳业、南街村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课题组成员与市、县各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召开了两次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了一些企业和单位,圆满完成了调研任务。作为一个青年科研人员,我感觉收获很大。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次调研,我感觉到我原来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比较肤浅,因为很少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原来的一些认识大部分都是通过统计数据和别人的研究成果获得的,很难感受到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理解和超前的战略眼光,以及企业负责人对产业发展、经营战略、市场开拓的深刻思考,这些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社科院作为河南最高的社科研究机构,要想充分发挥好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必须深入的了解现实,把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经典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来,更好的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对社科院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在这次调研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充满活力,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也开始逐步显现,尤其是进入“十一五”以来,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资金、土地等制约因素不断强化,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既要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又要推进环境保护和结构优化,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各地在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上迫切需要更深入的制度创新和更合宜的战略规划。我们社科院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发展现实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融入到河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提高社科院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我们社科院有资深的老专家、有优秀的中年科研骨干、有充满活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完全有实力做得更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对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调研中,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仅仅在书房里是完不成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才更深刻、更有价值也更值得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块状经济等研究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来自于他细致入微的实地调查、犀利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后两者我们可能很难达到,但是他对实地调查的重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特别是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本来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就比较少,更需要这样的调研机会,否则就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我们却在做“假学问”,为了发表东拼西凑,制造学术垃圾,真正的学问应该经过从实地调查到理论研究再到现实检验这三个过程,所以我想这次调研机会,应该会对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在今后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引发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4对实地调研方法和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实地调研是一项要求高、挑战性强的工作,经验丰富的调研者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思路,没有经验的参与者可能会一无所获,在这次调研中,张院长、龚所长等领导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方法、技巧等,使得我们这次调研收获很大,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在私下讨论中都感到很受启发。举个例子,在出发前,张院长召集我们开会,特别强调在调研中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多从正面的、对方的角度提出我们的问题,要尽量反话正说,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龚所长提醒我们要多查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在调研中才能有的放矢。这些经验之谈在调研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挖掘出了更多、更深入的资料和信息。对这些工作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可以说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我们也感到差距很大,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锻炼。
最后,我从青年科研人员的角度就科研方面提几点建议:
1.建议院里面能够使实地调研活动常态化。我们这次集体调研规模较大,时间集中,科研人员得到了锻炼,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由于课题数量太多,每一个调研组都承担了3、4个课题,由于时间有限,每一个课题的调研都不可能太深入,建议今后多进行一些专题调研,使调研更富有成果。
2.建议能够让青年科研人员多参与课题和调研。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快速成长起来,在做具体课题和出理论成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术自信心,壮大我们的科研力量。
3.逐步建立若干专业科研团队。当前团队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进一步整合我们院的科研资源,根据我们社科院的科研优势和现实需求,在科研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几支攻关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合理搭配学术资源,老中青相结合,逐渐形成科研特色和学术品牌,提高社科院在全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次调研,我感觉到我原来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了解比较肤浅,因为很少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原来的一些认识大部分都是通过统计数据和别人的研究成果获得的,很难感受到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理解和超前的战略眼光,以及企业负责人对产业发展、经营战略、市场开拓的深刻思考,这些就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社科院作为河南最高的社科研究机构,要想充分发挥好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必须深入的了解现实,把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经典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来,更好的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对社科院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在这次调研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充满活力,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也开始逐步显现,尤其是进入“十一五”以来,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资金、土地等制约因素不断强化,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既要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又要推进环境保护和结构优化,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各地在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上迫切需要更深入的制度创新和更合宜的战略规划。我们社科院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把发展现实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融入到河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提高社科院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我们社科院有资深的老专家、有优秀的中年科研骨干、有充满活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完全有实力做得更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对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调研中,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仅仅在书房里是完不成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才更深刻、更有价值也更值得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块状经济等研究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来自于他细致入微的实地调查、犀利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后两者我们可能很难达到,但是他对实地调查的重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特别是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本来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就比较少,更需要这样的调研机会,否则就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我们却在做“假学问”,为了发表东拼西凑,制造学术垃圾,真正的学问应该经过从实地调查到理论研究再到现实检验这三个过程,所以我想这次调研机会,应该会对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在今后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引发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4对实地调研方法和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实地调研是一项要求高、挑战性强的工作,经验丰富的调研者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思路,没有经验的参与者可能会一无所获,在这次调研中,张院长、龚所长等领导在整个调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方法、技巧等,使得我们这次调研收获很大,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在私下讨论中都感到很受启发。举个例子,在出发前,张院长召集我们开会,特别强调在调研中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多从正面的、对方的角度提出我们的问题,要尽量反话正说,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龚所长提醒我们要多查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在调研中才能有的放矢。这些经验之谈在调研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挖掘出了更多、更深入的资料和信息。对这些工作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可以说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我们也感到差距很大,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锻炼。
最后,我从青年科研人员的角度就科研方面提几点建议:
1.建议院里面能够使实地调研活动常态化。我们这次集体调研规模较大,时间集中,科研人员得到了锻炼,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由于课题数量太多,每一个调研组都承担了3、4个课题,由于时间有限,每一个课题的调研都不可能太深入,建议今后多进行一些专题调研,使调研更富有成果。
2.建议能够让青年科研人员多参与课题和调研。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不断积累经验,快速成长起来,在做具体课题和出理论成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术自信心,壮大我们的科研力量。
3.逐步建立若干专业科研团队。当前团队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要进一步整合我们院的科研资源,根据我们社科院的科研优势和现实需求,在科研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几支攻关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合理搭配学术资源,老中青相结合,逐渐形成科研特色和学术品牌,提高社科院在全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