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文化与河南“软实力”系列研究之二:“三大统筹”整合河南“软实力”

2008-10-06   来源:河南蓝皮书•文化(2008)   点击量:1298
【字体: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1、省情的统筹,强化“缩影”二字

    河南是什么?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是缩小的中国,中国应该称之为扩大了的河南。可以说,在全国各地,再也找不到与中国发展这么相似的地区了。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是人口大国,河南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中国人口总数为13亿,中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有18亿亩耕地,但人均耕地为138亩。河南人口近1亿,全省面积16万平方公里,但人均耕地却很少。也就是说,河南与中国一样,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这是河南对中国,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河南人口众多,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其二,中国为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2006年,全国粮食增产200亿公斤,其中河南增产94亿公斤,占了近全国增产量的一半。其三,中国是经济大国与新兴工业大国,河南是经济大省和快速发展的工业大省。2006年中国的生产总值达2094万亿元,在全球排名第4位。2006年,河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河南的工业利润达到1145亿元,首次超过了上海的工业利润,甚至超过了中部其他几个省的总和。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其四,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连续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而中原地区正是古代文明发展的中心。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0余处。保护单位的数量、地下文物的数量、馆藏文物的数量、考古重要发现的数量均占全国第一。河南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以时间跨度长、品类齐全、价值高、分布广而著称于世。其五,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带来了冲击,中国人走向世界,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人在世界的形象问题。河南人走向全国,也有一个河南形象的问题。而河南人遇到的问题,其实与国人在海外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雷同性。“缩影” 的问题,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典型。

    2、文化的统筹,强化“朝圣”二字

    河南的文化,就地域而言,有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三者对其他地域文化都有影响。如果说,中国文化,以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为主要载体,那么,黄河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如果说黄河文化包含有上游文化、中游文化与下游文化,包含有关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地域文化,那么广义的中原文化无疑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如果说中原文化还包含有若干地域文化如宋梁文化、淇卫文化、天中文化、牧野文化、怀川文化、陈楚文化、河洛文化的话,那么河洛文化无疑是中原文化的精华。

    河南有各类文物点28168处,有文化资源单体25232个,有馆藏文物140万件,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21个。河南文化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圣”,即朝圣文化。从中国“软实力” 的角度,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和根源,应该就在中原。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圣地”,这是由古代中原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的,河南文化有那么多第一,有那么多“最”,就与中原文化乃天下文化密不可分。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圣河,最突出地表现在中原,这里不仅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也包含峡谷河段、湖泊型河段、游荡型河段、悬河等景观最全的地段;河南是黄河泛滥灾难最重,也是黄河治理最为关键的地区;河南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河洛二水交汇形成的“河洛”,承载了“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文化的源头,以及南迁族群“河洛郎” 的永远的印痕。代表中国文化的名山,莫过于“五岳”,“五岳”中文化气息最浓的莫过于泰山与嵩山。

    嵩山是中华文化的圣山,位居五岳之中,其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帝王尤其是武则天的封禅地,更是儒道佛等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合地。宗教的和谐,文化的共生,在这里表现得最为充分。洛阳是中华文化圣城,作为十三朝故都,在中国古都的东西轴线上居于核心地位。在洛阳盆地东西长仅50公里的狭小地带,分布着各个时期的五大城址,在北邙埋葬着历代数十万个达官贵人。元代以前,洛阳早在夏代便为国都,当西安、开封为都时,洛阳都是陪都,而且真正形成了当时的“两京”制。洛阳作为大古都之最,名以“圣城” 当之无愧。此外,我们还提出“河南堂”为中华姓氏文化的“圣堂”,其原因是,体现中华民族融合的魏孝文帝的汉化,使中国的姓氏最多一次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血统,作为中国姓氏的堂号,代表了数以百计的姓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其他姓氏堂号无法相比的。

    总之,我们提出以“朝圣” 统筹中原传统文化,就是希望从更高的高度认识中原文化,从更高的高度去提升中原文化,从更高的高度去弘扬中原文化,从更高的高度去开发中原文化这个大资源。

    3、史实的统筹,强化“福地”二字

    中原的特殊的位置,使得历史上的任何人,如果要想成大事,必须到中原,因此“问鼎中原”成为胸有大志的化身。任何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都离不开中原,所以“逐鹿中原”成为成就大事的象征。伏羲、炎帝正是由边远的渭河上游地区,而到中原发展,才达到了事业的高峰,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商、周二族,正是因为雄踞中原,建立了夏商王朝,才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主体;孔子正是由于周游中原,到洛阳“入周问礼”,才创立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系。诸葛亮也正是隐居中原,才有可能出山,并成为辅佐蜀汉的大功臣,并因此而名传千古;魏孝文帝正是因为入主中原,实行了汉化政策,才最终成为对中华民族融合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代帝王;包拯正是因为任职中原,才成为一代清官的象征;三苏父子自四川来到中原,才使得自己的文章传天下,成为一代文豪大家。中原这种“天下之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得古人有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正因为如此,古人谋大业要到中原,干大事要到中原,出大名要到中原,成大家要到中原。也可以说,中原的这种优势,在当代仍然明显。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河南仍然是创大业、干大事的佳境与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