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海峰: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编者按:吴海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研究员,我省著名经济学专家,专长经济学研究领域,近期,就河南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话题接受院信息中心专访。
信息中心:欢迎吴海峰所长接受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的专题采访,首先我想问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农业地位逐步加强,形成了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请问吴所长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成效、基本内涵和经验是什么?
吴海峰:首先感谢河南省社会科学与网站的采访。在我国人们的记忆中,河南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而如今,河南已经嬗变成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工业和农业在互动协调发展中实现了大跨越,成功走出了强农兴工推进中原崛起之路。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根据区域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产业互动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既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又符合农业大省自身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其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2、根据比较优势培育区域主导产业;3、促进工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4、重视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5、打造有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地域支撑结构;6、积极扮演国家宏观区域格局中的功能分工角色。
信息中心:您能用一些数据来表述一下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成效分析吗?工业总量与农业总量的增长是一个什么状况?
吴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的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91年到2006年的16年中,河南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6%。与此同时,河南的农业也取得了持续增长,16年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6.6%。从各年的增长率来看,排除个别年份因特殊自然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外,河南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见图1),这说明河南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协同进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的工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03~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度增幅平稳,年均增长18.2%,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出5.8个百分点,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22.9%。2007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达到7508.27亿元,为2002年的3.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38.06亿元,为2002年的3.8倍;全省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5位,稳居中西部省份首位。在工业化提速的过程中,河南并没有牺牲农业,相反,河南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绷紧巩固农业基础的弦不放松,实现了农业的稳定发展。2000年到2007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居全国第一位,2006年和2007年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超过10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强,不仅解决了本省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省外输出300亿斤左右的商品原粮及粮食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是处于工业总量与农业总量双跃升的局面。
信息中心:河南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你认为河南工业是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的?
吴海峰:河南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以工促农”的机制,工业化的成果惠及了农业和广大农村地区。一是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等农产品加工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二是农机工业、农用化工业等农资工业的发展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促进了农业资本形成;三是工业化带动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农业单位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由工业化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五是工业的持续发展,也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了人才、注入了技术,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00年到2006年间河南农业生产中工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关系,7年间河南农业从业劳动力减少了14.61%,而农用机械总动力增加了43.73%。工业资本替代农业劳动力是一种典型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因此获得了显著增长,其中粮食产量7年中提高了23.23%。
信息中心:请问吴所长,河南农业发展是如何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吴海峰:改革开放以前,河南与全国一样,是依靠工农业剪刀差实现工业资本积累的,农业为河南及全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农业的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实现了第一轮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和增加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大规模转移提供了可能。作为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的工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农业色彩,其中以食品工业和农机工业为代表,这些优势工业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实现了第二轮较大发展。进一步地,农业的较大发展又更有力地推动了工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使涉农工业走向成熟,如农业发展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为机械工业尤其是农机工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还以食品工业为例,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河南的粮食和肉类加工能力已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食品行业的销售量也都位居全国首位。此外,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为采矿、建筑、服务业等非涉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节约维持了河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土地的节约为河南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对于地少人多的传统农区的工业化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信息中心:河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您认为工农业发展怎样改变了河南的经济面貌?
吴海峰:河南在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推动下,河南经济实现了大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内陆穷省形象。2005年,河南的GDP已跃居全国第5位。2007年,河南的GDP突破1.5万亿元,为2002年的2.5倍;人均GDP达1.5万元,为2002年的2.4倍,由全国第2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6位。2007年,河南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为2002年的3倍。河南重视农业的工业化战略,不仅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城乡差距的拉大趋势。1993~2006年的数据显示,河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基本上得到了同步提高,13年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8.3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距也由1993年的9.6个百分点缩小为2006年的7.8个百分点。
信息中心:从吴所长列举了数据看河南在全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吴海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的工业和农业在全国宏观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得到了不断强化。如表1所示,1990年到2006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在此过程中,河南的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明显上升,占全国的比重由4.19%提高到了6.61%;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但河南的农业地位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减反增,占全国的比重由8.01%提高到9.0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7.40%提高到了10.07%。近年来,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同期,河南的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18万吨、440万吨和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和第7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18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959亿元,居全国第4位。安钢、平煤、义煤、双汇、金龙、神马、新飞、宇通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进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近1500家,居全国第6位。如今,河南已成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部分工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使命,成为全国工农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信息中心:河南是我国农业文明的诞生地之一,这主要是由河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河南拥有优越的农耕条件,才奠定了河南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自然基础。您认为: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选择?
吴海峰: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是基于省情国情的必然选择,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是有以下几点决定的1、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是基于省情的必然选择;2、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优化的必然要求;3、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正确抉择,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展开叙述了。
信息中心:河南在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那么您认为进一步推进河南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应该有哪些?
吴海峰:随着河南在全国宏观经济格局中异军突起,近年来中央对河南的工农业发展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等多个方面,中央都对河南寄予厚望。2007年春,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河南要“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河南明确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解放、新崛起、新跨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河南需要针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主要对策措施包括:1、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和创新区域管理机制;2、努力转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方式;3、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的主导产业;4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5、强化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关联和战略协调,这里可以请有兴趣的朋友查阅我的相关文章,那里面有详细的论述。
信息中心:好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马上要结束本次的采访,感谢,吴所长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吴所长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吴海峰:这里也再次感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