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2009-05-14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316
【字体:
    编者按:赵西三,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学。近日,就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接受了院信息中心的专访。

    信息中心:欢迎赵西三接受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的专题采访,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不断加深,广大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如何生存与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您能就这个问题给我们谈一下您的观点吗?

    赵西三: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观点。伴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甚至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经济危机属于百年一遇,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均已经陷入衰退,世界银行等机构纷纷下调了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缓慢增长期,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我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从2007年年底开始沿海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规模以下的就更多了。当然,除了外部经济放缓的影响外,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境也有内部因素,那就是,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正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转型期,依靠低成本优势的我国产品正在逐渐丧失竞争力,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比较优势的演化,我国产业发展将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进行转型,这种转型要求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情形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亚洲四小龙比较类似,当年它们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借助于当时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它们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成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现在我国经济转型与世界金融危机叠加,我们没有了当年它们所处的较好的国际环境,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增大,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是否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选择正确的升级路径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转危为机,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信息中心:可以这样来理解您的观点,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全球金融危机不期而遇使得这种转型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经济转型的本质是企业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那么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产业升级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赵西三:产业升级一般是指一个区域或企业由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的演进过程,首先我想强调一下中小企业在一个经济体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对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中总结了两种类型,分别是韩国方式和台湾方式。韩国方式是全力支持大集团、大财团发展,台湾方式是主要靠民间中小企业。吴敬琏认为,现在看,韩国方式虽然当时发展速度较快,但成本太高,而台湾方式强调了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主体性,更加能够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升级的效率更高,这一方式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许多研究证实,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是加快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

    信息中心: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产业升级一般有那些路径呢?

    赵西三:从企业层面看,美国学者Humphrey和Schmitz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路径,即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我国学者张其仔认为这四种路径均为产业线性升级,其中前三种为产业内升级,后一种为产业间升级,但产业升级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产生分岔,即表现为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的交叉进行,由此,非线性产业升级路径可以分为产业内优先升级和产业间优先升级,关键区分孰先孰后的问题。

    从企业角度考察,产业升级不同路径的涵义如下。线性产业升级有四类:①工艺升级: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的引入,提高生产效率;②产品升级:改进老产品,推出新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③功能升级: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如由加工环节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④链条升级:凭借在一条价值链上的知识积累跨越到另一条价值量更高的价值链。非线性产业升级有两类:①产业内优先升级:优先实现产业内升级,在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再实现产业间升级;②产业间优先升级:优先在某一价值环节实现产业间升级,再对产业内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产业内升级。

    信息中心: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升级采取了什么样的路径呢?

    赵西三:我国的产业升级问题近几年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张其仔引用杨汝岱和姚洋对我国出口之谜的分析,认为我国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取得的,产业间优先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后进国家又不会面临升级路径的信息不足问题,所以我国可以采取跟随战略,沿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路线实现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这一分析与罗建兵、许敏兰论述的落后国家产业升级的“蛙跳”理论(克鲁格曼首次提出)近似,其理论渊源均来自于Stephen Redding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在未来某个阶段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所谓“产业赶超”,其实在2003年林毅夫先生就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反驳,林毅夫认为发展我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和产品技术结构,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这实际上产业内优先升级的思路,近期黄亮对台湾IC(集成电路)产业升级路径的研究,验证了即使在高技术领域,由于产业内优先升级更容易实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上的积累,产业升级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这些争论主要是在区域层面上进行的,当然区域和企业在产业升级上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区域产业升级的正确路径未必适用于企业,区域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即本土企业升级与引进域外企业,域外企业的引入搭载了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的要素禀赋结构,加快了产业间升级步伐,产业间升级也能够促进区域的产业内升级,整体上可以带动区域产业升级进入新的阶段,这也是我国鼓励外商投资的一个主要动因。另外,仅从我国出口产品高度化指数较高验证我国产业发展具有有限赶超的特征,可能夸大了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含的我国技术含量,以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为例,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当年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8.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占当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2.5%,也就是说这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中的我国因素是比较低的,技术含量主要包含在加工贸易的进口环节中,近期许多学者认为如果按出口产品附加值计算,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应该是10%左右,而不是一般认为的40%。

    信息中心:也就是说企业和区域在产业升级上面临的约束条件是不一样的,是不是企业面临的约束条件更苛刻一些?

    赵西三:是这样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说我国的产业升级是以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为主的话,该升级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或加工贸易企业,而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升级路径面临的约束条件比一个区域更加苛刻,更强调外部经济环境、要素积累的连续性以及对企业自身能力的高要求。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产业升级路径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即企业发展所处的外部宏观经济,其决定了一个企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即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资源优势等方面是否能够给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支撑;三是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即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以及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积累是否为产业升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三个约束条件决定了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升级路径,以及产业升级是否成功。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前面临的约束条件的特殊性,采用最优化的产业升级路径。

    信息中心:面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上面临的约束条件有哪些呢?

    赵西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全球经济放缓的外在约束。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无疑是当前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最为重要的约束条件,该约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有效需求下降。在经济衰退期,经济领域存在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大幅下滑,业务持续萎缩,企业投资更加谨慎,产业升级的难度与风险加大,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收缩战线,尽量避免新增投资,而产业升级往往与新增投资同步,企业产业升级的意愿降低;其次是产业调整加剧。经济危机是一次淘汰旧产业、旧技术,推出新产业、新技术的过程,这会伴随着对大量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大批的产业和企业会陷入困境,到处充斥着过剩产能,大多数企业对产业发展前景更加悲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产业升级信息不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经济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技术创新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萧条期,技术创新并不明朗,尤其是遇到像本次经济危机这种深度调整,对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信息更加缺乏,大多数企业会失去产业升级的方向感,企业发展以规避风险为主,不愿进行新的尝试。目前这些情况在发达国家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国内中小企业也开始有所体现,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做外贸与配套较多,与需求端距离较远,缺乏消费者信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产业升级就更加没有方向感。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约束。

    虽然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我们的要素禀赋结构层次较低。30年来的经济增长虽然使得资本与劳动的比重有所改善,但是当前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仍然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未来经济发展还要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由边际效率低的领域向边际效率高的领域进行优化配置,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产业发展又面临着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路径选择时就必须更加慎重,以防与要素禀赋脱节而没有自生能力;其次是产业结构的低端化。当前我国企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装配环节多,附加值高的环节较少,终端产品少,现有的分工层次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中会导致路径依赖,企业在产业升级中会面临着两难境地,突破低端锁定的产业升级会削弱要素积累能力,亦步亦趋的梯次升级又将使企业一直处于“低利润—低积累—低层次—低利润”的恶性循环,从而制约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最后就是后发优势日趋弱化。当前我国企业较为倚重的所谓后发优势越来越弱化,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不断强化,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我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被削弱,近几年许多跨国企业纷纷把工厂往东南亚、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已经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是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内在约束。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靠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营成本普遍比较高,造成了企业积累比较薄弱。首先是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先天不足,面临着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所以在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实力,避免错误的路径选择导致产业升级失败;其次是要素积累比较薄弱。一般来说,产业升级需要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上的积累,产业结构升级直接与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是要素积累相关,没有前期积累就没有发展基础,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产业附加值低,在这些要素尤其是高端要素积累上比较薄弱;三是抗风险能力差。中上游企业多,大多数加工型中小企业都是在给海外企业做配套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存在着传导时滞,对经济波动的敏感度差,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需求端出现波动,国内中小企业损失更大,所以在产业升级上就更加保守。

    信息中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如此苛刻的约束条件,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如何正确选择产业升级的路径呢?

    赵西三:企业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在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个路径上谨慎选择。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仍然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其主要实现方式为“转移+升级”。由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加工制造型较多,大多是在与海外企业做配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素积累也集中在这个环节,具有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比较优势。在全球经济放缓期,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进一步加大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会不断加大对外围区域的技术转移强度,尤其是一些高技术领域的产业区段,高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区段,我国在这些领域具有的比较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加之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消费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中小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深刻理解产业发展趋势,在专业领域里充分挖掘产业升级潜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可以对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重新配置,用“转移+升级”的方式寻求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提升空间。这种升级路径一般表现为循序渐进,投资不大,信息完备,而且可以很容易借助外界资源,降低自身的投入,升级风险较小,也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对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来说,产业升级的成功率较高,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入调整,产业新陈代谢加快,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进一步扩展,将为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可以凭借比较优势加快要素积累。

    其次,对于一些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功能升级路径,其主要实现方式为“重构+升级”。对于已经在加工制造环节完成了要素积累、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可以根据发展情况适度进行功能升级,向上游或下游产业链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一般来说,加工制造环节进入壁垒低,利润容易被挤压,价值提升空间不大,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跨国企业对价值链进行重塑时,很容易被其他地区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取而代之,向上游、下游延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产业链不同环节对核心要素的要求不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上、下游环节需要的高端生产要素,加之这些环节一般利润较高,跨国公司会利用链条优势对我国企业的功能升级进行阻击,所以这种升级路径难度较大。但是对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该路径可以在自己比较熟悉的产业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又能避免进入一个新行业的风险。当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重构+升级”的方式进行功能升级,一是国内价值链重构,当前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出口受阻,加之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订单类企业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寻求升级路径,在升级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产业领域对国内价值链进行重构,就是在核心功能环节强化竞争力,依托核心环节(例如品牌或设计环节)对国内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二是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借助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市场估值偏低的历史机遇,通过跨国并购对全球价值链进行重构,往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寻求升级路径,但在这种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要关注重组的风险。价值链重构与功能升级的关键是提升对产业链条的主导能力,培育企业价值网络,以网络竞争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在功能升级路径上,向产业链上游升级(如设计环节)与向产业链下游升级(如品牌和营销环节)对企业的要求不同,企业要根据所处行业状况以及自身优势进行选择,在一些产业领域,功能升级的难度并不比链条升级小,企业在升级路径上要慎重选择。

    对中小企业来说,链条升级路径风险是最大的,选择该路径的企业要采取“整合+升级”的方式进行。链条升级,即由产业A转向价值量更高的新产业B,在全球经济放缓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会面临很多链条升级的机遇,一是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后,产业结构面临着深度调整,一批高技术产业面临着降低成本的压力将向发展我国家转移;二是在旧产业、旧技术、旧产能的淘汰中,发达国家也急于在外围区域寻找接盘者,降低产能淘汰的成本,而这些产能往往在一些发展我国家仍然比较先进。这些可能的升级路径其实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首先,进入高技术领域可能并不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使得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盲目进入实际上自身并不具有成本优势的产业可能会使企业的投资遭受损失;其次,那些在发展我国家还比较先进但在母国已经属于落后产能的产业、技术等,往往会伴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被加速淘汰,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经济衰退时把落后产能甩给外围国家,为新产业升级扫清障碍,危机过后这些落后产能反而会成为企业产业升级的包袱,这种教训国内已经有很多了。随着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演进,我国可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寻求发展机会,其关键还是要与比较优势演进路线相结合,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也有人力密集型区段,生产型服务业中也有大量的人力密集型区段,华为公司以及我国逐渐扩展的软件服务外包,正是看准了我国在技术开发型人力资源优势上的演进。但是在当前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产业升级的前景很不明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链条升级必须慎之又慎,这种升级路径在经济深度调整期对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但是风险很大,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因为不合理的多元化倒下,这种路径不仅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要素积累,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每一个行业都存在着大量的竞争者,所以选择该路径的企业应该先对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全面整合,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再进行链条升级,即主要采取“整合+升级”实现方式,忽略这一点的企业将遭受损失。

    信息中心:您认为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链条升级和功能升级难度很大,但如果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采取的是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路径,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永远都没有机会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呢?

    赵西三:这个问题很重要。总体上讲,对于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一般只能够采用线性升级路径,根据行业特征和自身能力,在优势领域内进行工艺升级、产品升级或功能升级,以积累必要的生产要素,对已经完成要素积累的企业来说,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和我国经济转型叠加中的升级机遇,采用非线性升级路径,应该沿着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升级路径,成功率较高,即产业内升级优先路径比较适合,这一升级路径对企业的要求逐渐提高,实现成功升级的企业数量逐级递减,符合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产业转型并不一定转产,首先在熟悉的行业内挖掘潜力,完成积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产业成功升级,产业内升级优先路径并不是长期采用跟随战略处于落后状态,而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完成要素积累,逐渐赶上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超过发达国家,当前我国企业不宜采用所谓赶超战略,即使是有限赶超,也不是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而且很难把握有限赶超与过度赶超的界限,很容易陷入过度赶超而造成升级失败。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产业升级的陷阱很多,当前,中小企业既要把握机会,也要抵制诱惑,我国经济转型可能要持续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进程中,企业要深刻理解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演进规律,找准产业发展与我国比较优势演化的结合点,选择合适的产业升级路径。

    毫无疑问,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依赖的低成本、低价格只是暂时的竞争力,技术、创新与品牌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小企业只有选择合适的产业升级路径,成功实现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优胜劣汰,落后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将被淘汰,但产能淘汰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倒闭,中小企业可以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信息中心:那么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呢?

    赵西三: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上的主导地位,政府要在此关键时期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政策层面上,一是要不断强化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把外在压力逐步转化为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二是要消除区域壁垒,支持要素自由流动和企业跨区域资源整合,为企业构建国内价值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就是30年来靠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转型的实质是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益;四是要继续推进金融创新,我国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而放缓金融创新步伐,发达国家是创新过度,而我国则是严重的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对企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很大,当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普遍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步伐;五是各项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在产出、就业、创新等方面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现状,当前最重要的是防止经济刺激计划对中小企业的挤出,从而使它们丧失产业升级的机会。

    信息中心:非常感谢赵西三来到我们这里做客,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非常关键,希望在这方面看到您更多的研究成果。

    赵西三:不客气,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粗浅,抛砖引玉吧。非常感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