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天安:宋代的契税
2009-05-22
来源:《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
点击量:1163
【字体:大 中 小】
田宅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个人资产,也是确立户等和征税的主要依据,官方发放或认可的契券是最重要的产权凭证,产权转移,契券随之改易更新。在宋代繁冗的法律条令中,“惟交易一事,最为详备”,这是地权转移受到更严密的法律确认和监督的反映。“而人户不悉,乃至违法交易,及不印契,不离业,不割税,以致重迭交易,词讼连年不决者,岂非人户自速其辜哉?”田宅交易法规“盖欲以杜争端也”。①逃避契税是违法、违规田宅交易及产权诉讼繁多的重要原因。关于宋代的土地买卖制度论著不少,但尚未有对契税的专文分析②,故作此文,求教于大家。
一、契税制度的建立与意义
征收契税始于东晋。《隋书·食货志》载:凡买卖奴婢、马牛、田宅者,如有官方发给的产权证明“文券”,则以产权交易额输税,每一万输四百入官,税额为4%,卖者付三百,买者付一百,交易完成,政府发给新“文券”作为产权凭证。如“无文劵”即没有官方的产权证明,则“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南朝宋、齐、梁、陈沿袭东晋之制。隋、唐实施均田制,田产交易受到极大限制,不再征收契税。唐末五代,土地买卖开始兴盛,但规模有限,基本由政府指定的官牙主持。后周广顺二年十二月(952),因庄宅牙人等“多与有物业人通情,重叠将产宅立契典当”,有人“虚指别人产业”称为自产,也有人公然典卖“自己不合有分”的“骨肉产业”,而“牙人、钱主通同蒙昧,致有争讼”,规定“其有典质、倚当物业,仰官牙人、业主及四邻同署文契。委是不曾将物业印税之时,于税务内纳契白一本,务司点检,须有官牙人、邻人押署处,及委不是重叠倚当,方得与印。如有故违,关连人押行科断,仍征还钱物。如业主别无抵当,仰同署契行保邻人物分代纳”。如有人违法典卖、倚当田宅物业,除所犯人“重行科断”外,“其牙人、钱主并当深罪”。③典、卖、倚当田宅物业的违法行为日益增多,说明官牙逐渐失去了对日益繁多的田宅交易的垄断地位。入宋以后,民牙已在田宅等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宋初恢复征收契税。开宝二年(961)“秋九月,初收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限两月输钱印契”④。
印契钱也称“田契钱”、“契税”或“牙契税钱”。牛马、车船等动产交易宋初仍收契税,后或收或免,未有常制,至南宋后期免征。宋代契税一般限于田宅交易,北宋时仍由商税院征收,但其税额、交易规则及交易凭证已同商税分离,属资产交易税。宋徽宗以前,“民间赊卖田宅则输之,为州用”⑤,即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不上缴中央财政。
宋初田宅交易尚不规范,太平兴国七年(982),国子监丞、知开封府司录参军赵孚上言:“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请下两京及诸道州府商税院,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诏从之。”⑥交易不规范使争讼增加,税收流失,故政府制定了产权交易的标准文本,颁行全国。交易完成后,缴纳契税,盖有官印,即为“赤契”,私自交易而未盖官印的契书为“白契”。白契只要到官府投税备案,盖上官印,就成为合法的赤契。
白契交易是自战国以来就存在的民间习惯法。宋代私牙主导田宅交易,政府对私牙加强控制,牙人要在官府登记,以便于官府差科应役,并对牙人参与田宅交易进行监督。元丰七年(1074),一度制定了“典卖田宅私写契书,并不系籍定牙人衷私引领交易法”,该法具体内容虽不清楚,但凡田宅交易不用官方印卖的契书,及未经官府注册的牙人参与田宅交易,要受到处罚则明白无误。元祐元年(1086),诏元丰七年法“更不实行”⑦。绍圣三年(1096),“京东、河北、河东转运司奏:元丰官印契书既有式法,而纸札厚大,不容奸伪。元祐之初,有司妄申请废去,天下契书奸巧之弊复如往时。”宋立法机构详定敕令所“乞依元丰条例”,哲宗从之,但“衷私引领交易法”似未恢复。《续资治通鉴长编》在此条下注云:“方绍述之说兴,虽契券纸札之厚薄大小,亦妄述利害,以济其谀,可以见一时在位者,小人之多多也……要见元祐印契法如何。”⑧可见当时就有人对元丰七年的官卖契书法不以为然。官方印制的契书用纸较好,条式规范,有一定信誉,故终两宋之世,官印契书始终存在,但对不用官印契书的行为一般并不禁止。在发生田宅争讼时,白契仍是法律判决的重要依据,说明宋对田宅交易的民间习惯法已给予相当程度的认可。只要有牙、保及写契人押字,即使买卖双方使用的非官印契书“或不如式,在法未尝不许执用”⑨。对未投税的“白契”,一般只依“漏税法”处理。
随着土地交易的盛行,有关契书真伪及为争夺土地产权的争讼日益增多。隆兴和议(1163)后,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招诱民户归业,并移民淮南,许多土地的产权要重新确认,“民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达到“无日无之”⑩的地步。详密而统一的田宅交易法规使判决产权归属有了统一的依据,有助于维护产权转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缴纳契税是确定田宅产权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最有力的官方证明。
二、契税征缴程序与户籍制度
契税征收以户籍产权制度为基础。宋初即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产权转移及户等变化定期核查登记,以保证以土地为基础、以“户”为主体的国家税役不致流失。乾德元年(963)诏书曰:“诸州版簿户帖、户钞,委本州判官、录事掌之,旧无者创造。”版簿即“五等丁产簿”,登记民户的丁口、产业和户等,作为收税、征役的依据,是最重要的户口产业簿,每闰年一造,核实或升降户等。户帖除记录本户丁、口之数外,主要登录该户“田色、步亩、四至、着望、应纳租课”。“田色”即田土肥瘠等级。买卖田宅以户帖为据,交易时要“索取关书砧基,指出邱段围号”,“价贯、年月、四至、亩角、必即书塡”。户钞是输纳租税的凭证,也称税钞、钞旁。凡进行田宅交易,要缴纳契税,改正户帖,割移税役,并在定期登记五等丁产簿时重新确定户等。
买卖田宅的法定程序是:买卖双方请牙人作中间人,买主请保人,从州县官府购买有统一规格的交易文契,按规定的契书格式写明立契业主、买主姓名、田土顷亩、方位、田土字号、四至、交易价钱、年月、方式(倚当、典卖或绝卖)等,有优先购买权的近亲、地邻如不购买,则签名表示对交易认同,牙人、保人签名以为见证。业主存留的一份,叫“上手”、买主存留的一份叫“下手”,原规定另留一份在商税院,乾兴元年(1022)改为官府保留两本,“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60天),双方持交易合同契书到官府备案,由买主缴纳契税,官府在交易契书上盖上官印,产权交易就被官方认可。同时,根据交易契书,在业主原户帖上注明产权过户日期,盖上官印,并发放给买主新户帖作为此后征税依据,因此,户帖也具有产权凭证性质。
不在规定期限内到官府登记纳税,要受处罚,契税增倍。“典卖田宅法,限六十日投印,又六十日请契。”“投印”即在买卖契约上盖上官印,同时缴纳契税。“请契”即请买经过核定的契书。该契书不是交易契书,而是产权证书。戴建国认为:请契“不是指买卖契约,而是指用于过割租税和役钱登录的'官印田宅契书’。”此说为是。户帖即具有“官印田宅契书”性质,只要在产权契书上增添丁、口、牛畜财产等内容,就成为户帖。交易完成后,税赋由业主交割给买主,买主按新户帖承担税赋,原业主减割的田宅在原户帖上以附件的形式说明,税赋也相应减免。如原有欠税,所欠旧税依户钞由原业主承担。因析户、嫁女造成产权分割转移的,也要持户帖至官府备案,重新确定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及承担的税役,不缴纳契税。
倍税本欲使民户依法缴纳契税,结果适得其反,许多交易者“因循违限,避免倍税”,为此,政府多次豁免倍税,如天圣五年敕:“应典、卖田宅,若从初交易之时,不曾问邻书契,与限百日陈首,免罪,只收抽贯税钱。”元祐元年赦:“应民间典、卖田宅,有出限未纳税钱、印契者、自赦至限百日许自陈首,与免纳倍税;其罪发在赦限百日内者准此。”南宋时,将陈首的期限延长到120天、180天甚至更长。赦限从赦令在本地公开发布之日起始,无论原白契已签定多少年,只要在规定期限在补足契税,就不再追究。
三、正税与附加税
宋初契税沿袭五代旧制,各地税额不统一,全部由买方支付。人户典、卖田宅,如已缴过契税,后又“于元契上更添与钱数,或已典就买者”,应纳税额原无定制,天圣六年(1028)规定“只据添典及贴买钱收税”,即依据典卖与绝买差价及后添钱数补缴契税,在原契上注明,或将附件粘在原契上,再加盖官印。随着田产交易额的扩大和政府财政的困窘,契税日益受到重视,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始有每贯收税钱四十文省之条,至政和无所增”,统一了税率。
宋徽宗时,地方财用不足,常擅增其额,造成各地税率不等。宣和四年(1122),陈亨伯为发运使,兼经制东南七路财赋,为了弥补因大兴花石纲和平定方腊起义所造成的财政亏空,创“经制钱”,其中“增添田宅牙税钱”规定:“淮、浙、江、湖、福建七路,毎贯增收二十文,充经制移用,通旧收钱不得过一百省。”即在原税额基础上,每交易额每千文增收20文,税率最高为每贯不超过100文省。例如:旧收钱40文,增收至60文,旧收钱60文,只增17文,旧收钱已达77文者,就不再增添钱数。这样,印契钱为60文以上,最高不超过100文省,即77文足。
靖康初(1126)罢经制钱,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行恢复。绍兴五年(1135),征收总制钱,契税增为每交易额一贯,收100文足,其中32.5%为州用,67.5%以经制钱和总制钱名目上供。乾道末年(1173),又取留州之半入总制钱。此后直到南宋末咸淳元年(1265)宋度宗诏令“减田契税钱什四”止,税额无变化。此为田宅交易之“正税”。
正税之外,有两种附加税。
(一)钞旁定帖钱。钞旁即户钞、税钞,是纳税凭证。定帖是在田宅交易完成后由官方核发的产权证明,也称“契纸”。交易契书可由民间私自书填,而钞旁与定帖则必须由官府印卖。钞旁与定帖税率虽同,常常连称,实为不同的税种。民户交纳税租,要买钞旁;田宅交易后,要买定帖。所谓“定帖”,有重新认定户帖之意,官府以定帖即经过核定的产权证书作为更改户帖的依据。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始收钞旁定帖钱,钞旁以纳税额计,定帖以交易额计,每贯10文,税率1%。钞旁定帖钱不是购买税钞和契纸时缴付的纸墨工本费,而是重新核实、修定税役额和相关产权归属的费用,是契税附加税。元丰以后,钞旁定帖钱税率极不统一,许多地方不以发生额征收,而按份征收。崇宁三年(1104)六月,“敕:诸县典卖牛畜契书并税租钞旁等,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除纸笔墨工费外,量收息钱,助赡学用。其收息不得过一倍”。因各地税率差别很大,提高一倍反而增大了各地税收的差额。十一月,尚书省奏:开封府考城县(河南民权县西)“民户典卖牛畜契每一道今卖五钱省,比旧岁减下八钱省。租税钞旁每一十旁今卖五十七钱省,比旧减下二十二钱省。”可见考城县钞旁、定帖按道(份)征收,钞旁旧每10道收77文省,合每道5.93文足,今收57文,合每道4.39文足。牛畜契即定帖每道旧收13文省,合10.01文足,今收5文省,合3.85文足。府界不少县“旧卖钱数稍多,已成定例”,而考城县“比旧减下钱数太多,亏损学费”,鉴于各县收费不一,“诏府界诸路官卖钞旁、契书等收息不得过四倍,随土俗增损施行。如旧卖钱数多者,听从多。”原卖价高的仍按原价征收,或只增一倍二倍,卖价低的最高可增四倍,以平衡各地税率。大观二年(1108),因“吏缘为奸,增损抑配”,且“学用既足,事涉苛细”。罢钞旁,而定帖未罢。政和六年(1116),诏两浙“依淮南例,收纳人户典卖田宅赴官收买定帖钱。淮南体例:人户典卖田宅,议定价值,限三日先次请买定帖。出外书填,本县上簿拘催,限三日买正契。除正纸工墨钱外,其官卖定帖二张,工墨钱十一文省,并每贯收贴纳钱三文足,如价钱五贯以上,每贯贴纳钱五文足”。经官厅确认的田宅交易,限三日购买定帖;非经官府确认的田宅交易,至本县登记拘催时起,三日内购买正契。正契即定帖,为法定的产权证书。官卖定帖二张,买卖双方各存留一张,实为一道,每道收11文省,合8.47文足,另按交易额每贯收3文或5文足,实施按交易一次定额征收与按交易额差额征收的双税制。宣和二年(1120),李祉为两浙转运使,恢复钞旁,收息仍为税额的2%。靖康初(1126),又罢钞旁定帖钱,改为税钞、契纸由民户任意请买,不论有无交易,也不论无交易额多少,凡买钞旁定帖者,收合同钱,也称“合同印记钱”、“勘得产人合同钱”或“勘合朱墨钱”,一般称之为“勘合钱”,名义上是对所缴税赋或田宅买卖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定的费用,税额各地不同,每道税钞或契纸价在10文至30文之间。南宋初建炎二年,恢复按发生额征收钞旁定帖钱的元丰旧制,每贯收10文足,但仍以“勘合钱”为名,定帖之名不复行用。《文献通考》称勘合钱即钞旁定帖钱。绍兴四年,钞旁与定帖税率分离,钞旁每钞收30文,而定帖仍按交易额征收,“人户典卖田业,计价每贯收纳得产人勘合钱一十文足”。绍兴十一年敕云:“人户典卖田宅,每百收勘合钱十文,如愿以金银绢帛准折者,听从便,依在市实直定价。”宋钱每贯千文,此称每百收十文,是以契税为基准。契税为每贯收百文,田宅交易额的1%与契税额的10%相同。绍兴末年,增为13文。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将钞旁“毎钞收勘合朱墨钱三十文”改为“毎贯石匹两以上,随数收勘合朱墨钱,比旧却减作二十文”。钞旁与定帖收税标准又行并规,均为每贯收勘合钱20文。
(二)头子钱。头子钱是官府在征收和支付钱物时的附加税,源于唐五代钱贯除陌之制,即将纳税或出纳钱物的省陌加以提高,提高之数即为头子。头子钱宋初即有之,始只用于仓场受纳税赋,多以85为陌,比法定省陌77文多收8文,相当于税率提高10.4%。熙宁二年(1069)规定,常平仓出贷民户钱粮,每贯石收5文足,则赊贷官钱物也收头子钱。政和四年(1114)规定,凡系省钱物均增收头子钱5文。系省钱物是归三司或户部掌握而不上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契税属系省钱,加上原纳8文,共13文。此后,头子钱不断增加,宣和六年(1124),“江、浙、淮、湖、广、福九路应出纳钱物,每一月(“月”应为“百”)交收头子钱一文充籴本”,即每贯增收10文,“按节次指挥,每贯共收二十三文省”,按77陌计,每贯实收17.71文足。绍兴五年,创总制钱,“令诸路州县杂税出纳钱贯收头子钱上,量增作二十三文足”,另征7文足,“增头子钱为三十文”,三十文足较二十三文省税率提高69.4%。“绍兴十七年,又增头子钱十三文充经制。”汪应辰在乾道年间说:“头子钱本起于除陌钱,盖唐五代不得已之政,本朝因循,未能尽革。然旧法止于一十三钱,至绍兴十一(七?)年增至四十三钱,乾道元年十月,又增一十三钱,是头子钱昔之十三者,今为五十六钱矣。”此后直到南宋灭亡,头子钱无变化。
综上所述,宋代契税从宋仁宗统一征收4%始,基本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乾道元年以后,每交易额一贯,纳正税100文,定帖钱20文,头子钱56文,共176文,占交易额的17.6%。李心传说:“大率民间市田百千,则输于官者十千七百有奇,而请买契纸、贿赂胥吏之费不与。”税额过重,“人多惮费”,田宅交易“隐不告官”。是宋代白契众多的重要原因。
四、白契税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军事方兴,调度日急”,总领四川财赋王之望认为:“诸州人戸典卖田宅,合收契税钱失陷最多”,原因是契税十分之七隶经总制,只有三分为地方财政收入,“诸州以系省所得既少,不复经意,其在民间已交易契书,不行拘催投印,已纳在官钱物,亦不尽实收附”。王之望在四川开征“白契税钱”,首先把州郡的契税征收权收归总领所,再由总领所按“新立经总岁额及系省数目拨还逐处”,其余“尽拨赴本司,应副大军支遣”。不仅以白契进行的田宅交易要缴税,“凡嫁资、遗嘱及民间葬地,隐其直者,视邻田估之,虽产去券存,亦倍收其赋”。即因嫁女、遗嘱造成田宅过户的行为,虽非交易,也要缴纳契税,连一直免税的墓地也要纳契税,契税由交易税扩大为资产税。从“倍收其赋”分析,白契税钱不是新税,而是对偷漏税者征收惩罚性倍税。通过查核此前三年的户籍,有田宅交易及产权转移而未纳契税的,均征白契税钱。同时,严告讦之法,“限满不首,许诸人告,依法论罪,以田宅准元价三分之一没官,以没官之半给告人”。沿边威(四川汶川县)、茂(四川茂县)、珍(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旧城镇)、阶(甘肃武都县东)、成(甘肃成县)、西和(甘肃西和县)、凤州(陕西凤县东北)、长宁军(四川长宁县)八州军不征收白契税钱,另有黎(四川汉源县)、夔(重庆奉节县)等19州军未及时上报所收契税数,其余33州军当年征收契税468万贯,平均每州14.18万贯,成为四川军费的重要来源。以交易额每贯收200文计,偷漏契税的田宅交易额达2340万贯。隆兴元年(1163),孝宗登极赦云:白契能自首者“免其倍输”,未自首而被查出者仍纳倍税。
“白契税钱”逐渐扩大到其他地区,乾道五年(1169),户部尚书曾怀言:“四川立限拘钱数百万缗,婺州亦得钱三十余万缗。他路恬不加意。”诏:“百姓白契,期三月自陈,再期百日输税,通判拘入总制帐。输送及十一万缗者,知(州)通(判)推赏,违期不首及输钱违期者,许人告,论如律。”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一度大幅度提高各州上供契税的定额,“令诸州纳牙契税钱,上州百万,中州八十万,下州四十万,抄差京局官,分郡催督”。因税额过重,此令未能落实。景定年间(1260—1264),杨文仲“添差通判扬州”。扬州“牙契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可见直到南宋末,各地仍在征收契税,其税额仍保持王之望加征“白契税钱”时的每州十余万缗。
税率过高是造成宋代隐匿田宅交易的重要原因。宋人总结其弊云:“得产者不输常赋,无产者虚籍反存,此则催科不便,其弊一也。富者进产,而物力不加多,贫者支产,而物力不加少,此则差役不均,其弊二也。税契之直,率为干没,则隐匿官钱,其弊三也。已卖之产,或复求售,则重迭交易,其弊四也。”终宋之世,随着契税的逐渐增加,上述弊端不仅未能克服,反而日益严重。
注释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治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57、637页。②如刘春萍《南宋田宅交易法初探》《求是学刊》1994年6期、郭东旭《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宋辽金元史论丛》1997年第4期、戴建国《宋代的田宅交易投税凭由和官印田宅契书》《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牛杰《论宋代契约关系和契约法》《中州学刊》2006年3期对土地交易契约及法规作了分析,但对契税少有涉及。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中“经总制钱”一节对契税作了分析,但过于简略。③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六《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5—416页。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开宝二年九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8册,第52页。⑤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印契钱》;《总制钱》、《经制钱》;《田契钱》;《田契钱》,中华书局,2000年,第320、318、320、321页。⑥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七年三月乙酉;卷三百七十四,元祐元年四月辛卯;卷四,乾德元年十月己卯;卷三百八十七,元祐元年八月辛酉;中华书局,2002年,第542、9065、106、9419页。⑧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一三,绍圣三年丙寅,中华书局,2004年,第502页。⑨⑩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六六,绍兴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食货六三之一四七,乾道五年九月六日;食货六三之一九五,宣和元年八月二十四日;食货六一之五七,乾兴元年正月;食货六一之五八,天圣五年八月;食货三五之一三,乾道七年二月一日;食货六一之五九,天圣六年八月;食货六一之六三,政和六年四月十一日;食货三五之一六,乾道七年十一月六日;中华书局,1957年,第5906、6060、6084、5902、5902、5414、6903、5905、5416页。郑刚中:《北山集》卷一《讼白契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15页。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九《征榷考六》、卷四《田赋考四》,中华书局,1986年,第187、55页。脱脱:《宋史》,卷四十六《度宗》、卷一七四《食货上二》、卷四百二十五《杨文仲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895、4223、12685页。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五之一,崇宁三年六月十日、十一月十二日,大观二年五月一日,中华书局,1957年,第5408页。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五之六,绍兴五年三月四日,中华书局,1957年,第5411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绍兴五年三月乙亥,中华书局,2000年,1440页。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四《户婚门·争业上》,范西堂:《漕司送下互争田产》,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页。汪应辰:《文定集》卷五《论勘合钱比旧增重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627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四,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丁酉,中华书局,2000年,第3283页。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第492页。
作者简介:魏天安,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契税制度的建立与意义
征收契税始于东晋。《隋书·食货志》载:凡买卖奴婢、马牛、田宅者,如有官方发给的产权证明“文券”,则以产权交易额输税,每一万输四百入官,税额为4%,卖者付三百,买者付一百,交易完成,政府发给新“文券”作为产权凭证。如“无文劵”即没有官方的产权证明,则“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南朝宋、齐、梁、陈沿袭东晋之制。隋、唐实施均田制,田产交易受到极大限制,不再征收契税。唐末五代,土地买卖开始兴盛,但规模有限,基本由政府指定的官牙主持。后周广顺二年十二月(952),因庄宅牙人等“多与有物业人通情,重叠将产宅立契典当”,有人“虚指别人产业”称为自产,也有人公然典卖“自己不合有分”的“骨肉产业”,而“牙人、钱主通同蒙昧,致有争讼”,规定“其有典质、倚当物业,仰官牙人、业主及四邻同署文契。委是不曾将物业印税之时,于税务内纳契白一本,务司点检,须有官牙人、邻人押署处,及委不是重叠倚当,方得与印。如有故违,关连人押行科断,仍征还钱物。如业主别无抵当,仰同署契行保邻人物分代纳”。如有人违法典卖、倚当田宅物业,除所犯人“重行科断”外,“其牙人、钱主并当深罪”。③典、卖、倚当田宅物业的违法行为日益增多,说明官牙逐渐失去了对日益繁多的田宅交易的垄断地位。入宋以后,民牙已在田宅等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宋初恢复征收契税。开宝二年(961)“秋九月,初收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限两月输钱印契”④。
印契钱也称“田契钱”、“契税”或“牙契税钱”。牛马、车船等动产交易宋初仍收契税,后或收或免,未有常制,至南宋后期免征。宋代契税一般限于田宅交易,北宋时仍由商税院征收,但其税额、交易规则及交易凭证已同商税分离,属资产交易税。宋徽宗以前,“民间赊卖田宅则输之,为州用”⑤,即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不上缴中央财政。
宋初田宅交易尚不规范,太平兴国七年(982),国子监丞、知开封府司录参军赵孚上言:“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请下两京及诸道州府商税院,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诏从之。”⑥交易不规范使争讼增加,税收流失,故政府制定了产权交易的标准文本,颁行全国。交易完成后,缴纳契税,盖有官印,即为“赤契”,私自交易而未盖官印的契书为“白契”。白契只要到官府投税备案,盖上官印,就成为合法的赤契。
白契交易是自战国以来就存在的民间习惯法。宋代私牙主导田宅交易,政府对私牙加强控制,牙人要在官府登记,以便于官府差科应役,并对牙人参与田宅交易进行监督。元丰七年(1074),一度制定了“典卖田宅私写契书,并不系籍定牙人衷私引领交易法”,该法具体内容虽不清楚,但凡田宅交易不用官方印卖的契书,及未经官府注册的牙人参与田宅交易,要受到处罚则明白无误。元祐元年(1086),诏元丰七年法“更不实行”⑦。绍圣三年(1096),“京东、河北、河东转运司奏:元丰官印契书既有式法,而纸札厚大,不容奸伪。元祐之初,有司妄申请废去,天下契书奸巧之弊复如往时。”宋立法机构详定敕令所“乞依元丰条例”,哲宗从之,但“衷私引领交易法”似未恢复。《续资治通鉴长编》在此条下注云:“方绍述之说兴,虽契券纸札之厚薄大小,亦妄述利害,以济其谀,可以见一时在位者,小人之多多也……要见元祐印契法如何。”⑧可见当时就有人对元丰七年的官卖契书法不以为然。官方印制的契书用纸较好,条式规范,有一定信誉,故终两宋之世,官印契书始终存在,但对不用官印契书的行为一般并不禁止。在发生田宅争讼时,白契仍是法律判决的重要依据,说明宋对田宅交易的民间习惯法已给予相当程度的认可。只要有牙、保及写契人押字,即使买卖双方使用的非官印契书“或不如式,在法未尝不许执用”⑨。对未投税的“白契”,一般只依“漏税法”处理。
随着土地交易的盛行,有关契书真伪及为争夺土地产权的争讼日益增多。隆兴和议(1163)后,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招诱民户归业,并移民淮南,许多土地的产权要重新确认,“民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达到“无日无之”⑩的地步。详密而统一的田宅交易法规使判决产权归属有了统一的依据,有助于维护产权转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缴纳契税是确定田宅产权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最有力的官方证明。
二、契税征缴程序与户籍制度
契税征收以户籍产权制度为基础。宋初即建立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对产权转移及户等变化定期核查登记,以保证以土地为基础、以“户”为主体的国家税役不致流失。乾德元年(963)诏书曰:“诸州版簿户帖、户钞,委本州判官、录事掌之,旧无者创造。”版簿即“五等丁产簿”,登记民户的丁口、产业和户等,作为收税、征役的依据,是最重要的户口产业簿,每闰年一造,核实或升降户等。户帖除记录本户丁、口之数外,主要登录该户“田色、步亩、四至、着望、应纳租课”。“田色”即田土肥瘠等级。买卖田宅以户帖为据,交易时要“索取关书砧基,指出邱段围号”,“价贯、年月、四至、亩角、必即书塡”。户钞是输纳租税的凭证,也称税钞、钞旁。凡进行田宅交易,要缴纳契税,改正户帖,割移税役,并在定期登记五等丁产簿时重新确定户等。
买卖田宅的法定程序是:买卖双方请牙人作中间人,买主请保人,从州县官府购买有统一规格的交易文契,按规定的契书格式写明立契业主、买主姓名、田土顷亩、方位、田土字号、四至、交易价钱、年月、方式(倚当、典卖或绝卖)等,有优先购买权的近亲、地邻如不购买,则签名表示对交易认同,牙人、保人签名以为见证。业主存留的一份,叫“上手”、买主存留的一份叫“下手”,原规定另留一份在商税院,乾兴元年(1022)改为官府保留两本,“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60天),双方持交易合同契书到官府备案,由买主缴纳契税,官府在交易契书上盖上官印,产权交易就被官方认可。同时,根据交易契书,在业主原户帖上注明产权过户日期,盖上官印,并发放给买主新户帖作为此后征税依据,因此,户帖也具有产权凭证性质。
不在规定期限内到官府登记纳税,要受处罚,契税增倍。“典卖田宅法,限六十日投印,又六十日请契。”“投印”即在买卖契约上盖上官印,同时缴纳契税。“请契”即请买经过核定的契书。该契书不是交易契书,而是产权证书。戴建国认为:请契“不是指买卖契约,而是指用于过割租税和役钱登录的'官印田宅契书’。”此说为是。户帖即具有“官印田宅契书”性质,只要在产权契书上增添丁、口、牛畜财产等内容,就成为户帖。交易完成后,税赋由业主交割给买主,买主按新户帖承担税赋,原业主减割的田宅在原户帖上以附件的形式说明,税赋也相应减免。如原有欠税,所欠旧税依户钞由原业主承担。因析户、嫁女造成产权分割转移的,也要持户帖至官府备案,重新确定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及承担的税役,不缴纳契税。
倍税本欲使民户依法缴纳契税,结果适得其反,许多交易者“因循违限,避免倍税”,为此,政府多次豁免倍税,如天圣五年敕:“应典、卖田宅,若从初交易之时,不曾问邻书契,与限百日陈首,免罪,只收抽贯税钱。”元祐元年赦:“应民间典、卖田宅,有出限未纳税钱、印契者、自赦至限百日许自陈首,与免纳倍税;其罪发在赦限百日内者准此。”南宋时,将陈首的期限延长到120天、180天甚至更长。赦限从赦令在本地公开发布之日起始,无论原白契已签定多少年,只要在规定期限在补足契税,就不再追究。
三、正税与附加税
宋初契税沿袭五代旧制,各地税额不统一,全部由买方支付。人户典、卖田宅,如已缴过契税,后又“于元契上更添与钱数,或已典就买者”,应纳税额原无定制,天圣六年(1028)规定“只据添典及贴买钱收税”,即依据典卖与绝买差价及后添钱数补缴契税,在原契上注明,或将附件粘在原契上,再加盖官印。随着田产交易额的扩大和政府财政的困窘,契税日益受到重视,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始有每贯收税钱四十文省之条,至政和无所增”,统一了税率。
宋徽宗时,地方财用不足,常擅增其额,造成各地税率不等。宣和四年(1122),陈亨伯为发运使,兼经制东南七路财赋,为了弥补因大兴花石纲和平定方腊起义所造成的财政亏空,创“经制钱”,其中“增添田宅牙税钱”规定:“淮、浙、江、湖、福建七路,毎贯增收二十文,充经制移用,通旧收钱不得过一百省。”即在原税额基础上,每交易额每千文增收20文,税率最高为每贯不超过100文省。例如:旧收钱40文,增收至60文,旧收钱60文,只增17文,旧收钱已达77文者,就不再增添钱数。这样,印契钱为60文以上,最高不超过100文省,即77文足。
靖康初(1126)罢经制钱,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行恢复。绍兴五年(1135),征收总制钱,契税增为每交易额一贯,收100文足,其中32.5%为州用,67.5%以经制钱和总制钱名目上供。乾道末年(1173),又取留州之半入总制钱。此后直到南宋末咸淳元年(1265)宋度宗诏令“减田契税钱什四”止,税额无变化。此为田宅交易之“正税”。
正税之外,有两种附加税。
(一)钞旁定帖钱。钞旁即户钞、税钞,是纳税凭证。定帖是在田宅交易完成后由官方核发的产权证明,也称“契纸”。交易契书可由民间私自书填,而钞旁与定帖则必须由官府印卖。钞旁与定帖税率虽同,常常连称,实为不同的税种。民户交纳税租,要买钞旁;田宅交易后,要买定帖。所谓“定帖”,有重新认定户帖之意,官府以定帖即经过核定的产权证书作为更改户帖的依据。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始收钞旁定帖钱,钞旁以纳税额计,定帖以交易额计,每贯10文,税率1%。钞旁定帖钱不是购买税钞和契纸时缴付的纸墨工本费,而是重新核实、修定税役额和相关产权归属的费用,是契税附加税。元丰以后,钞旁定帖钱税率极不统一,许多地方不以发生额征收,而按份征收。崇宁三年(1104)六月,“敕:诸县典卖牛畜契书并税租钞旁等,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除纸笔墨工费外,量收息钱,助赡学用。其收息不得过一倍”。因各地税率差别很大,提高一倍反而增大了各地税收的差额。十一月,尚书省奏:开封府考城县(河南民权县西)“民户典卖牛畜契每一道今卖五钱省,比旧岁减下八钱省。租税钞旁每一十旁今卖五十七钱省,比旧减下二十二钱省。”可见考城县钞旁、定帖按道(份)征收,钞旁旧每10道收77文省,合每道5.93文足,今收57文,合每道4.39文足。牛畜契即定帖每道旧收13文省,合10.01文足,今收5文省,合3.85文足。府界不少县“旧卖钱数稍多,已成定例”,而考城县“比旧减下钱数太多,亏损学费”,鉴于各县收费不一,“诏府界诸路官卖钞旁、契书等收息不得过四倍,随土俗增损施行。如旧卖钱数多者,听从多。”原卖价高的仍按原价征收,或只增一倍二倍,卖价低的最高可增四倍,以平衡各地税率。大观二年(1108),因“吏缘为奸,增损抑配”,且“学用既足,事涉苛细”。罢钞旁,而定帖未罢。政和六年(1116),诏两浙“依淮南例,收纳人户典卖田宅赴官收买定帖钱。淮南体例:人户典卖田宅,议定价值,限三日先次请买定帖。出外书填,本县上簿拘催,限三日买正契。除正纸工墨钱外,其官卖定帖二张,工墨钱十一文省,并每贯收贴纳钱三文足,如价钱五贯以上,每贯贴纳钱五文足”。经官厅确认的田宅交易,限三日购买定帖;非经官府确认的田宅交易,至本县登记拘催时起,三日内购买正契。正契即定帖,为法定的产权证书。官卖定帖二张,买卖双方各存留一张,实为一道,每道收11文省,合8.47文足,另按交易额每贯收3文或5文足,实施按交易一次定额征收与按交易额差额征收的双税制。宣和二年(1120),李祉为两浙转运使,恢复钞旁,收息仍为税额的2%。靖康初(1126),又罢钞旁定帖钱,改为税钞、契纸由民户任意请买,不论有无交易,也不论无交易额多少,凡买钞旁定帖者,收合同钱,也称“合同印记钱”、“勘得产人合同钱”或“勘合朱墨钱”,一般称之为“勘合钱”,名义上是对所缴税赋或田宅买卖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定的费用,税额各地不同,每道税钞或契纸价在10文至30文之间。南宋初建炎二年,恢复按发生额征收钞旁定帖钱的元丰旧制,每贯收10文足,但仍以“勘合钱”为名,定帖之名不复行用。《文献通考》称勘合钱即钞旁定帖钱。绍兴四年,钞旁与定帖税率分离,钞旁每钞收30文,而定帖仍按交易额征收,“人户典卖田业,计价每贯收纳得产人勘合钱一十文足”。绍兴十一年敕云:“人户典卖田宅,每百收勘合钱十文,如愿以金银绢帛准折者,听从便,依在市实直定价。”宋钱每贯千文,此称每百收十文,是以契税为基准。契税为每贯收百文,田宅交易额的1%与契税额的10%相同。绍兴末年,增为13文。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将钞旁“毎钞收勘合朱墨钱三十文”改为“毎贯石匹两以上,随数收勘合朱墨钱,比旧却减作二十文”。钞旁与定帖收税标准又行并规,均为每贯收勘合钱20文。
(二)头子钱。头子钱是官府在征收和支付钱物时的附加税,源于唐五代钱贯除陌之制,即将纳税或出纳钱物的省陌加以提高,提高之数即为头子。头子钱宋初即有之,始只用于仓场受纳税赋,多以85为陌,比法定省陌77文多收8文,相当于税率提高10.4%。熙宁二年(1069)规定,常平仓出贷民户钱粮,每贯石收5文足,则赊贷官钱物也收头子钱。政和四年(1114)规定,凡系省钱物均增收头子钱5文。系省钱物是归三司或户部掌握而不上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契税属系省钱,加上原纳8文,共13文。此后,头子钱不断增加,宣和六年(1124),“江、浙、淮、湖、广、福九路应出纳钱物,每一月(“月”应为“百”)交收头子钱一文充籴本”,即每贯增收10文,“按节次指挥,每贯共收二十三文省”,按77陌计,每贯实收17.71文足。绍兴五年,创总制钱,“令诸路州县杂税出纳钱贯收头子钱上,量增作二十三文足”,另征7文足,“增头子钱为三十文”,三十文足较二十三文省税率提高69.4%。“绍兴十七年,又增头子钱十三文充经制。”汪应辰在乾道年间说:“头子钱本起于除陌钱,盖唐五代不得已之政,本朝因循,未能尽革。然旧法止于一十三钱,至绍兴十一(七?)年增至四十三钱,乾道元年十月,又增一十三钱,是头子钱昔之十三者,今为五十六钱矣。”此后直到南宋灭亡,头子钱无变化。
综上所述,宋代契税从宋仁宗统一征收4%始,基本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乾道元年以后,每交易额一贯,纳正税100文,定帖钱20文,头子钱56文,共176文,占交易额的17.6%。李心传说:“大率民间市田百千,则输于官者十千七百有奇,而请买契纸、贿赂胥吏之费不与。”税额过重,“人多惮费”,田宅交易“隐不告官”。是宋代白契众多的重要原因。
四、白契税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军事方兴,调度日急”,总领四川财赋王之望认为:“诸州人戸典卖田宅,合收契税钱失陷最多”,原因是契税十分之七隶经总制,只有三分为地方财政收入,“诸州以系省所得既少,不复经意,其在民间已交易契书,不行拘催投印,已纳在官钱物,亦不尽实收附”。王之望在四川开征“白契税钱”,首先把州郡的契税征收权收归总领所,再由总领所按“新立经总岁额及系省数目拨还逐处”,其余“尽拨赴本司,应副大军支遣”。不仅以白契进行的田宅交易要缴税,“凡嫁资、遗嘱及民间葬地,隐其直者,视邻田估之,虽产去券存,亦倍收其赋”。即因嫁女、遗嘱造成田宅过户的行为,虽非交易,也要缴纳契税,连一直免税的墓地也要纳契税,契税由交易税扩大为资产税。从“倍收其赋”分析,白契税钱不是新税,而是对偷漏税者征收惩罚性倍税。通过查核此前三年的户籍,有田宅交易及产权转移而未纳契税的,均征白契税钱。同时,严告讦之法,“限满不首,许诸人告,依法论罪,以田宅准元价三分之一没官,以没官之半给告人”。沿边威(四川汶川县)、茂(四川茂县)、珍(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旧城镇)、阶(甘肃武都县东)、成(甘肃成县)、西和(甘肃西和县)、凤州(陕西凤县东北)、长宁军(四川长宁县)八州军不征收白契税钱,另有黎(四川汉源县)、夔(重庆奉节县)等19州军未及时上报所收契税数,其余33州军当年征收契税468万贯,平均每州14.18万贯,成为四川军费的重要来源。以交易额每贯收200文计,偷漏契税的田宅交易额达2340万贯。隆兴元年(1163),孝宗登极赦云:白契能自首者“免其倍输”,未自首而被查出者仍纳倍税。
“白契税钱”逐渐扩大到其他地区,乾道五年(1169),户部尚书曾怀言:“四川立限拘钱数百万缗,婺州亦得钱三十余万缗。他路恬不加意。”诏:“百姓白契,期三月自陈,再期百日输税,通判拘入总制帐。输送及十一万缗者,知(州)通(判)推赏,违期不首及输钱违期者,许人告,论如律。”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一度大幅度提高各州上供契税的定额,“令诸州纳牙契税钱,上州百万,中州八十万,下州四十万,抄差京局官,分郡催督”。因税额过重,此令未能落实。景定年间(1260—1264),杨文仲“添差通判扬州”。扬州“牙契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可见直到南宋末,各地仍在征收契税,其税额仍保持王之望加征“白契税钱”时的每州十余万缗。
税率过高是造成宋代隐匿田宅交易的重要原因。宋人总结其弊云:“得产者不输常赋,无产者虚籍反存,此则催科不便,其弊一也。富者进产,而物力不加多,贫者支产,而物力不加少,此则差役不均,其弊二也。税契之直,率为干没,则隐匿官钱,其弊三也。已卖之产,或复求售,则重迭交易,其弊四也。”终宋之世,随着契税的逐渐增加,上述弊端不仅未能克服,反而日益严重。
注释
①袁采:《袁氏世范》卷下《治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57、637页。②如刘春萍《南宋田宅交易法初探》《求是学刊》1994年6期、郭东旭《宋代买卖契约制度的发展》《宋辽金元史论丛》1997年第4期、戴建国《宋代的田宅交易投税凭由和官印田宅契书》《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牛杰《论宋代契约关系和契约法》《中州学刊》2006年3期对土地交易契约及法规作了分析,但对契税少有涉及。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中“经总制钱”一节对契税作了分析,但过于简略。③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六《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5—416页。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开宝二年九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8册,第52页。⑤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印契钱》;《总制钱》、《经制钱》;《田契钱》;《田契钱》,中华书局,2000年,第320、318、320、321页。⑥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太平兴国七年三月乙酉;卷三百七十四,元祐元年四月辛卯;卷四,乾德元年十月己卯;卷三百八十七,元祐元年八月辛酉;中华书局,2002年,第542、9065、106、9419页。⑧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一三,绍圣三年丙寅,中华书局,2004年,第502页。⑨⑩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六六,绍兴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食货六三之一四七,乾道五年九月六日;食货六三之一九五,宣和元年八月二十四日;食货六一之五七,乾兴元年正月;食货六一之五八,天圣五年八月;食货三五之一三,乾道七年二月一日;食货六一之五九,天圣六年八月;食货六一之六三,政和六年四月十一日;食货三五之一六,乾道七年十一月六日;中华书局,1957年,第5906、6060、6084、5902、5902、5414、6903、5905、5416页。郑刚中:《北山集》卷一《讼白契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15页。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九《征榷考六》、卷四《田赋考四》,中华书局,1986年,第187、55页。脱脱:《宋史》,卷四十六《度宗》、卷一七四《食货上二》、卷四百二十五《杨文仲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895、4223、12685页。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五之一,崇宁三年六月十日、十一月十二日,大观二年五月一日,中华书局,1957年,第5408页。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五之六,绍兴五年三月四日,中华书局,1957年,第5411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七,绍兴五年三月乙亥,中华书局,2000年,1440页。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四《户婚门·争业上》,范西堂:《漕司送下互争田产》,中华书局,1987年,第122页。汪应辰:《文定集》卷五《论勘合钱比旧增重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627页。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四,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丁酉,中华书局,2000年,第3283页。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第492页。
作者简介:魏天安,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