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绍东:金融危机中背景下的海外企业并购
2009-07-02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285
【字体:大 中 小】
这是一个骚动的时代,这方申请破产,那方持金抄底。金融危机中,中国企业在短暂的思索之后,纷纷将触角伸到海外,不仅有中石油这样的央企巨头,还有縢中重工这样的无名小卒,不断涌现的海外并购案例刺激着国民的神经。
对中国企业而言,抄底海外,究竟是一个陷阱还是一个馅饼?
2009年7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研究员就此接受了《东方今报》记者高二坡采访,下面是采访的部分内容:
今报记者:近期,外管局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龚绍东:外管局放松外汇管制,并不是放弃外汇管制,主要是针对央企放松了外汇管制。另外,外汇管理局不仅要会储备外汇,还要会利用外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外汇管理局应该懂得其中潜在的风险和收益。
今报记者: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无论是国际视野还是管理经验,都无法与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企业竞争,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现在是不是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合适时机?
龚绍东:中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好海外抄底的准备,一些央企在国内依赖垄断资源做大,并不具备海外管理的能力和人才。
○透过当年的日本看中国
今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日企大肆全球收购,标志事件是三菱购买洛克菲勒中心,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洛克菲勒中心最后也不得不以收购价的一半奉还给美国人。您觉得目前国内的形势与当年的日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龚绍东: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狂飙突进,日元也迅速升值,这跟近几年中国人民币升值是相同的。此外,当时的日本,在海外并购上也并没有成熟的人才和成功的案例,因此,当时所有的收购案例后来都失败了。
现在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很像,都有一种强烈的“暴发户”心态,包括国有大型企业,现在海外并购,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也不讲究战略和策略。以中铝为例,抄底力拓的时机是对的,当时力拓的股价非常低,但是,中铝收购却“敲锣打鼓”地进行收购,其实,完全可以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控股力拓。
○河南企业应慎言海外并购
今报记者:目前,中国企业大多都是作为收购方出现,虽然国外的公司现在资金困难,但是,是否有其他的原因阻止了国外的资金向国内流入呢?
龚绍东:中国目前外汇储备比较大,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现金就比较充裕,因此在战略上也就处于主动地位。
目前来看,中国收购方大部分是央企,依靠国家强大的储备作为支撑,相对而言也就有资金支持。国外的很多企业深陷困境,还正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之中,不可能来中国进行并购。
虽然也有海外资金进入,但并非“抄底”,而是一种正常的产业投资行为。
今报记者:河南不乏资本运作案例和善于资本运作的企业家,却鲜见海外并购案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龚绍东:河南海外并购的案例并不多,多是国企改制等资本运作案例。
以上内容:根据2009年7月2日东方今报改变。题目为编者后加
对中国企业而言,抄底海外,究竟是一个陷阱还是一个馅饼?
2009年7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研究员就此接受了《东方今报》记者高二坡采访,下面是采访的部分内容:
今报记者:近期,外管局放松外汇管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龚绍东:外管局放松外汇管制,并不是放弃外汇管制,主要是针对央企放松了外汇管制。另外,外汇管理局不仅要会储备外汇,还要会利用外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外汇管理局应该懂得其中潜在的风险和收益。
今报记者: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无论是国际视野还是管理经验,都无法与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外企业竞争,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现在是不是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合适时机?
龚绍东:中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好海外抄底的准备,一些央企在国内依赖垄断资源做大,并不具备海外管理的能力和人才。
○透过当年的日本看中国
今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日企大肆全球收购,标志事件是三菱购买洛克菲勒中心,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洛克菲勒中心最后也不得不以收购价的一半奉还给美国人。您觉得目前国内的形势与当年的日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龚绍东: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狂飙突进,日元也迅速升值,这跟近几年中国人民币升值是相同的。此外,当时的日本,在海外并购上也并没有成熟的人才和成功的案例,因此,当时所有的收购案例后来都失败了。
现在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很像,都有一种强烈的“暴发户”心态,包括国有大型企业,现在海外并购,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也不讲究战略和策略。以中铝为例,抄底力拓的时机是对的,当时力拓的股价非常低,但是,中铝收购却“敲锣打鼓”地进行收购,其实,完全可以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控股力拓。
○河南企业应慎言海外并购
今报记者:目前,中国企业大多都是作为收购方出现,虽然国外的公司现在资金困难,但是,是否有其他的原因阻止了国外的资金向国内流入呢?
龚绍东:中国目前外汇储备比较大,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现金就比较充裕,因此在战略上也就处于主动地位。
目前来看,中国收购方大部分是央企,依靠国家强大的储备作为支撑,相对而言也就有资金支持。国外的很多企业深陷困境,还正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之中,不可能来中国进行并购。
虽然也有海外资金进入,但并非“抄底”,而是一种正常的产业投资行为。
今报记者:河南不乏资本运作案例和善于资本运作的企业家,却鲜见海外并购案例,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龚绍东:河南海外并购的案例并不多,多是国企改制等资本运作案例。
以上内容:根据2009年7月2日东方今报改变。题目为编者后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