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赵西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前前后后
2009-08-05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344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赵西三,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学,有其主持的《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重构的视角》课题获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近期就课题论证过程接受了院信息中心的专访。
信息中心:首先祝贺你中标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选题吧。
赵西三:谢谢。首先我想说的是,今年能够中标确实在意料之外,应该是运气好是主要因素,另外我们院对课题申报工作的重视和精心的组织,也是今年我们院中标七项课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我的课题名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重构的视角”, “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是课题目录中的原题,“基于国内价值链重构的视角”是我加的副标题,目的是把研究内容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以使论证更充分,研究更深入。
信息中心:青年科研人员中标国家课题一般是比较难的,也是我们院许多年轻人的梦想,你有什么好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介绍。
赵西三:不敢说经验,也谈不上经验,只能说谈一点感想吧。由于我们院对国家课题申报比较重视,组织的非常好,所以我们院历年课题中标情况是比较好的,青年科研人员中标情况也不错,今年就中标了四项。如果说谈什么经验的话,我觉得首先是按照院里的安排精心准备,最重要的是参考以前中标课题的论证内容,之前有许多老师中课题,他们的论证对我们的申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今年就主要参考了喻院长和樊万选老师的论证。另外就是要参加我们院组织的讨论会,我们院每年都要组织论证会对每一个论证进行讨论,提建议,这个非常好,我在讨论后结合大家提的意见对论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这些修改使得论证更规范、更深入,大大提高了论证水平。
另外一点就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课题论证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效率很高的学习过程,因为短短的4000字要把这么多内容讲清楚,这是科研的基本功,所以每一位年轻人都要积极申报,我进院以来连续四年都报了,把四次课题论证拿出来比较一下,明显的感觉到论证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信息中心:在论证的具体写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赵西三:我把我论证过程中一些思路和想法给大家说说,也不一定对,我主要是从青年人和经济学片的角度说说,尽量具体一些,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是选题方面。这个是有个选题目录的,首先选一个自己研究范围内的题目,这样你才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一般来说,给定题目是比较宽泛的,如果进行全面论述难免宽而不深,就显得你的论证缺乏深度和技术含量,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到一个较小的视角切入,视角怎么选,先要准备文献,把近期与本题目有关的文献搜一艘,一般要一流期刊上的,大致挑选个20篇左右,看一看前人的研究重点,最新的研究方向以及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一般一流期刊的文章在最后都会说明本研究的缺陷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是你选择视角的重点,另外你选择的题目和视角要契合当前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需要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建议的难题,这样才有研究意义。题目和视角选定后要与其他人讨论讨论,看是不是合理,请教一下所里、院里的各位老师,我们所的龚所长在选题和视角上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我的选题应该说是一个老题: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但是近几年由于片面强调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造成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成为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新视角,《中国工业经济》近几年每一期都有文章讨论这个问题,这些文章成为了我的主要参考文献。
二是国内外研究述评方面。这个内容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论证是最重要的,这是显示你对该课题认知水平的最好机会。研究述评的写作一定要围绕你的视角写,不要扩大范围,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几乎西方经济学的所有大家都有涉及,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等等,刚开始我也是从这个角度写,但是发现内容太多,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一些基础性知识大家都知道,显得论证比较肤浅,后来我就转换角度,直接从价值链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这个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效果就好多了。研究综述一定要写清楚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体现出你的功夫和理解深度,具体过程可以这样:先按照时间顺序把有关学者的论点列出来,然后就是要厘清这些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理论都面临着证实和证伪,比如谁先提出的理论,谁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谁又提出了反例,谁又通过另外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数据分析推翻了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观点,后来谁又提出了新的证据,等等,这样理论的进展和逻辑关系就非常清楚。如果主要论点不多,不超过10个,可以一个一个写出,如果很多,就要总结,把相关的论点按照一定的思路归类,分2到5个类分别说明,这样才不会超字数,也显着你的综合能力比较强。另外不能忽略评的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评的内容一般很短,我总结了一个技巧,对国外研究进行评论的时候,因为这些人都是大家,对经济学理论有很深的功底,在理论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要说他们的研究内容有缺陷,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他们在研究视角上的缺陷,比如他们一般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谈论,忽略了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我们的课题一般都是在讨论中国的问题,这个评论一般是比较中肯的,也正是他们的研究容易忽略的方面,比较容易获得评审老师的共鸣。而对国内研究的评论更要注意,要适当的点出前面研究的空白点,这样才能突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边际贡献。
三是研究意义方面。研究意义的论述要和当前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结合起来,说清楚当前中国在这个课题上面临的问题,就基本上把研究意义说了一半,下面再说一下当前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对策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也就基本清晰了。
四是其他方面。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定要参考一些成功案例的写法。我的主要想法是,主要内容只列出框架,不进行分析,一个是篇幅不允许,另外就是,如果每一点都加上分析的话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如果不下功夫的泛泛分析又容易给人不深入的感觉。我在基本思路和方法里把课题的研究框架用一个逻辑图表示出来,这个图本身并没有什么,但是通过对这个图的整理,我发现了前面内容上的很多的逻辑关系错误和一些缺失的环节,回头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使主要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等于说是大大提高了论证的整体水平。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一般根据主要内容提炼就行了,主要观点一定要与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相联系的最新观点。创新之处一般从视角、方法等方面着手,把本课题要突破的主要问题写出来。
这些是我在些论证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我们院里很多老师和前辈都有很多经验,我有点班门弄斧了。我认为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国内外研究述评和研究意义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下功夫,这样就算当年不中课题,也为你下一年论证打下了基础。
信息中心:一般来说论证过程是一个比较难熬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怎么克服的。
赵西三:是的。就经济学方面而言,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方面都被西方经济学深入研究过,国内学者众多,尤其是这些年从国外回来的高端经济研究人员逐渐增多,他们以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几乎每一个问题和视角都有很多人研究过,这就造成你刚开始论证的角度感觉是比较新的,但随着论证的深入,更多的文献资料出现,发现已经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了,这就使论证中面临着多次的视角转换和推倒重来,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整个论证体系才慢慢清晰起来,中间容易让人感到气馁,甚至想放弃,这时候主要得放平心态,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主要是学习,通过文献深入自己的研究课题,正是论证过程使你的研究更加深入,这是一件好事。我在论证中转换过几次视角,边写边看文献,对课题的认识逐步加深,更加感到以前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浅薄。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就是强迫自己坐到电脑面前完善自己的论证,最否定自己的时候一般就是可能要有所突破的时候,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经过“为伊消得人憔悴”,才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仅是课题论证,做研究本来就是如此,只要你是关注中国当前遇到的问题,想在一些方面提高认识乃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进行的即时式写作,你就有对一个问题日思夜想、忽有所得的痛苦和喜悦,而没有这种经历,你就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这种经历,离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非常佩服林毅夫先生,作为当年第一个回国的经济学博士,十几年投身入中国的农业问题研究,做最基础的数据调查、整理和分析工作,厚积薄发,提出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对中国经济具有较强解释力的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这种耐住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们没有他那样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天分,尤其是对我们地方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来说,视野和高度都不可能达到他的境界,但是学习他的科研精神是可以的,当前河南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拿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做更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做更基础的数据分析工作,喻院长一直强调说要有一份数据说一份话,我们没有大量掌握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就谈不上对河南经济发展问题的深刻理解,也就不可能拿出好的对策来。离题太远了,这是我的一点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信息中心:今年我们青年课题中了四项,给了年轻人更大的信心,相信明年我们院青年科研人员的申报积极性更大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家。
赵西三: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院的年轻人之间交流不多,都是各自搞研究,其实这大大限制了年轻人科研水平的提高,借着这个机会,抱着野人献曝的态度,正好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是要选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进院以来,我们所的龚所长就一直在所里强调,年轻人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有重点,才能出成果,如果仅仅为了应付院里的科研任务,这些任务在方向上比较分散,形不成自己的研究特点,时间长了就成了万金油,什么都不深入。而且龚所长一直和大家讨论以确定各自的研究领域,这让大家受益匪浅。到现在虽然我也没有很明确的研究重点,但我连续四年申报的国家课题都是围绕产业结构这个主题,在每年的准备中对这个课题的新进展有所了解,当前中国遇到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非常迫切,相关研究很多,我就逐步把研究方向转到这些方面来,积累了一些文献。侯红昌中的课题是有关生产者服务业,这个方向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前期有一些研究成果。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自己才有积累,才能了解研究前沿,在课题申报和论证中找到角度,论证更充分。
二是要掌握至少一种研究工具。这也是龚所长一直给我们强调的,不要把在学校里学的分析工具都丢了。现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留下的空白点不多,作为一个年轻人想要做出点成果很难,如果你不是仅靠转述点国外理论、搞点现状问题对策类的研究的话,实证研究领域应该是年轻人出成果的重点,中国经济的表现让世界惊讶,很多现象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学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但是一般性研究是进入不了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也很难得到承认,只有依靠扎实的数据分析证实或证伪现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才能对中国经济学有所贡献,当然我们很难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科学的分析工具规范的研究经济学问题,以期做的研究不至于白费,我们注意到当前一些水平很高的学者在做非常基础的研究,如“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分解研究”,这些都非常基础,需要规范的分析工具,我们应该至少掌握一种分析工具,以提高我们研究的科学性。当前有关数据分析方面的技术进展很快,院里应该对经济学研究工具尤其是计量经济学和分析软件做点培训。
信息中心:非常感谢赵西三来到我们这里做客,希望你的课题研究进展顺利。
赵西三:不客气,最近看了更多的文献后,我才觉得对这个课题的认知还比较粗浅,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这项课题。非常感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我相信明年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获得资助。
信息中心:首先祝贺你中标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选题吧。
赵西三:谢谢。首先我想说的是,今年能够中标确实在意料之外,应该是运气好是主要因素,另外我们院对课题申报工作的重视和精心的组织,也是今年我们院中标七项课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我的课题名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重构的视角”, “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是课题目录中的原题,“基于国内价值链重构的视角”是我加的副标题,目的是把研究内容限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以使论证更充分,研究更深入。
信息中心:青年科研人员中标国家课题一般是比较难的,也是我们院许多年轻人的梦想,你有什么好的经验给大家介绍介绍。
赵西三:不敢说经验,也谈不上经验,只能说谈一点感想吧。由于我们院对国家课题申报比较重视,组织的非常好,所以我们院历年课题中标情况是比较好的,青年科研人员中标情况也不错,今年就中标了四项。如果说谈什么经验的话,我觉得首先是按照院里的安排精心准备,最重要的是参考以前中标课题的论证内容,之前有许多老师中课题,他们的论证对我们的申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今年就主要参考了喻院长和樊万选老师的论证。另外就是要参加我们院组织的讨论会,我们院每年都要组织论证会对每一个论证进行讨论,提建议,这个非常好,我在讨论后结合大家提的意见对论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这些修改使得论证更规范、更深入,大大提高了论证水平。
另外一点就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课题论证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效率很高的学习过程,因为短短的4000字要把这么多内容讲清楚,这是科研的基本功,所以每一位年轻人都要积极申报,我进院以来连续四年都报了,把四次课题论证拿出来比较一下,明显的感觉到论证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信息中心:在论证的具体写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赵西三:我把我论证过程中一些思路和想法给大家说说,也不一定对,我主要是从青年人和经济学片的角度说说,尽量具体一些,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是选题方面。这个是有个选题目录的,首先选一个自己研究范围内的题目,这样你才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一般来说,给定题目是比较宽泛的,如果进行全面论述难免宽而不深,就显得你的论证缺乏深度和技术含量,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到一个较小的视角切入,视角怎么选,先要准备文献,把近期与本题目有关的文献搜一艘,一般要一流期刊上的,大致挑选个20篇左右,看一看前人的研究重点,最新的研究方向以及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一般一流期刊的文章在最后都会说明本研究的缺陷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是你选择视角的重点,另外你选择的题目和视角要契合当前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需要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建议的难题,这样才有研究意义。题目和视角选定后要与其他人讨论讨论,看是不是合理,请教一下所里、院里的各位老师,我们所的龚所长在选题和视角上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我的选题应该说是一个老题: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难点和对策研究,但是近几年由于片面强调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模式,造成中国制造的低端锁定,成为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新视角,《中国工业经济》近几年每一期都有文章讨论这个问题,这些文章成为了我的主要参考文献。
二是国内外研究述评方面。这个内容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论证是最重要的,这是显示你对该课题认知水平的最好机会。研究述评的写作一定要围绕你的视角写,不要扩大范围,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非常多,几乎西方经济学的所有大家都有涉及,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等等,刚开始我也是从这个角度写,但是发现内容太多,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一些基础性知识大家都知道,显得论证比较肤浅,后来我就转换角度,直接从价值链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这个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效果就好多了。研究综述一定要写清楚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体现出你的功夫和理解深度,具体过程可以这样:先按照时间顺序把有关学者的论点列出来,然后就是要厘清这些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理论都面临着证实和证伪,比如谁先提出的理论,谁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谁又提出了反例,谁又通过另外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数据分析推翻了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观点,后来谁又提出了新的证据,等等,这样理论的进展和逻辑关系就非常清楚。如果主要论点不多,不超过10个,可以一个一个写出,如果很多,就要总结,把相关的论点按照一定的思路归类,分2到5个类分别说明,这样才不会超字数,也显着你的综合能力比较强。另外不能忽略评的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评的内容一般很短,我总结了一个技巧,对国外研究进行评论的时候,因为这些人都是大家,对经济学理论有很深的功底,在理论上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要说他们的研究内容有缺陷,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他们在研究视角上的缺陷,比如他们一般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谈论,忽略了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而我们的课题一般都是在讨论中国的问题,这个评论一般是比较中肯的,也正是他们的研究容易忽略的方面,比较容易获得评审老师的共鸣。而对国内研究的评论更要注意,要适当的点出前面研究的空白点,这样才能突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边际贡献。
三是研究意义方面。研究意义的论述要和当前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结合起来,说清楚当前中国在这个课题上面临的问题,就基本上把研究意义说了一半,下面再说一下当前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对策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也就基本清晰了。
四是其他方面。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定要参考一些成功案例的写法。我的主要想法是,主要内容只列出框架,不进行分析,一个是篇幅不允许,另外就是,如果每一点都加上分析的话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如果不下功夫的泛泛分析又容易给人不深入的感觉。我在基本思路和方法里把课题的研究框架用一个逻辑图表示出来,这个图本身并没有什么,但是通过对这个图的整理,我发现了前面内容上的很多的逻辑关系错误和一些缺失的环节,回头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使主要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等于说是大大提高了论证的整体水平。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一般根据主要内容提炼就行了,主要观点一定要与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相联系的最新观点。创新之处一般从视角、方法等方面着手,把本课题要突破的主要问题写出来。
这些是我在些论证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我们院里很多老师和前辈都有很多经验,我有点班门弄斧了。我认为对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国内外研究述评和研究意义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下功夫,这样就算当年不中课题,也为你下一年论证打下了基础。
信息中心:一般来说论证过程是一个比较难熬的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怎么克服的。
赵西三:是的。就经济学方面而言,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方面都被西方经济学深入研究过,国内学者众多,尤其是这些年从国外回来的高端经济研究人员逐渐增多,他们以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几乎每一个问题和视角都有很多人研究过,这就造成你刚开始论证的角度感觉是比较新的,但随着论证的深入,更多的文献资料出现,发现已经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了,这就使论证中面临着多次的视角转换和推倒重来,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中整个论证体系才慢慢清晰起来,中间容易让人感到气馁,甚至想放弃,这时候主要得放平心态,对于青年科研人员来说主要是学习,通过文献深入自己的研究课题,正是论证过程使你的研究更加深入,这是一件好事。我在论证中转换过几次视角,边写边看文献,对课题的认识逐步加深,更加感到以前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浅薄。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就是强迫自己坐到电脑面前完善自己的论证,最否定自己的时候一般就是可能要有所突破的时候,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经过“为伊消得人憔悴”,才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仅是课题论证,做研究本来就是如此,只要你是关注中国当前遇到的问题,想在一些方面提高认识乃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进行的即时式写作,你就有对一个问题日思夜想、忽有所得的痛苦和喜悦,而没有这种经历,你就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这种经历,离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我非常佩服林毅夫先生,作为当年第一个回国的经济学博士,十几年投身入中国的农业问题研究,做最基础的数据调查、整理和分析工作,厚积薄发,提出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对中国经济具有较强解释力的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这种耐住寂寞、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我们没有他那样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天分,尤其是对我们地方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来说,视野和高度都不可能达到他的境界,但是学习他的科研精神是可以的,当前河南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肤浅,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拿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做更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做更基础的数据分析工作,喻院长一直强调说要有一份数据说一份话,我们没有大量掌握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就谈不上对河南经济发展问题的深刻理解,也就不可能拿出好的对策来。离题太远了,这是我的一点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信息中心:今年我们青年课题中了四项,给了年轻人更大的信心,相信明年我们院青年科研人员的申报积极性更大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家。
赵西三: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院的年轻人之间交流不多,都是各自搞研究,其实这大大限制了年轻人科研水平的提高,借着这个机会,抱着野人献曝的态度,正好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是要选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进院以来,我们所的龚所长就一直在所里强调,年轻人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有重点,才能出成果,如果仅仅为了应付院里的科研任务,这些任务在方向上比较分散,形不成自己的研究特点,时间长了就成了万金油,什么都不深入。而且龚所长一直和大家讨论以确定各自的研究领域,这让大家受益匪浅。到现在虽然我也没有很明确的研究重点,但我连续四年申报的国家课题都是围绕产业结构这个主题,在每年的准备中对这个课题的新进展有所了解,当前中国遇到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非常迫切,相关研究很多,我就逐步把研究方向转到这些方面来,积累了一些文献。侯红昌中的课题是有关生产者服务业,这个方向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前期有一些研究成果。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自己才有积累,才能了解研究前沿,在课题申报和论证中找到角度,论证更充分。
二是要掌握至少一种研究工具。这也是龚所长一直给我们强调的,不要把在学校里学的分析工具都丢了。现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留下的空白点不多,作为一个年轻人想要做出点成果很难,如果你不是仅靠转述点国外理论、搞点现状问题对策类的研究的话,实证研究领域应该是年轻人出成果的重点,中国经济的表现让世界惊讶,很多现象西方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学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但是一般性研究是进入不了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也很难得到承认,只有依靠扎实的数据分析证实或证伪现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才能对中国经济学有所贡献,当然我们很难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科学的分析工具规范的研究经济学问题,以期做的研究不至于白费,我们注意到当前一些水平很高的学者在做非常基础的研究,如“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分解研究”,这些都非常基础,需要规范的分析工具,我们应该至少掌握一种分析工具,以提高我们研究的科学性。当前有关数据分析方面的技术进展很快,院里应该对经济学研究工具尤其是计量经济学和分析软件做点培训。
信息中心:非常感谢赵西三来到我们这里做客,希望你的课题研究进展顺利。
赵西三:不客气,最近看了更多的文献后,我才觉得对这个课题的认知还比较粗浅,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高质量的完成这项课题。非常感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我相信明年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获得资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