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安:“培育河南的全国‘中心’”

2009-09-16   点击量:1115
【字体:
    谋划“后危机时代”

    经济视点报:你的很多研究成果都转化为了政府决策。你怎么看经济学者的作用?

    喻新安:中国不缺经济学家,并且经济学的显学地位让他们活跃于各个领域。如詹小洪教授的《京城十类经济学人》所描述的那样——决策圈经济学人、报章经济学人、民间经济学人等。并且其中的一些人物能通过“玉泉山上雕文字、皇城根下出思路、三里河边作规划、勤政殿群儒舌战”等途径,对经济决策施加相当的影响。

    经济视点报:你似乎同时兼有决策圈经济学人与报章经济学人双重身份。

    喻新安:学者靠作品说话,但写什么是可以选择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做中原崛起的呐喊者、呼吁者、推动者,在理论研究上要走在前面,要关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不能仅仅是跟在别人后面吆喝。所以我在社科院提出,要由“跟进”性研究逐步转向超前性研究。这是研究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经济视点报:按照超前研究的要求,你有没有对本次经济危机之后河南如何发展研究过?

    喻新安: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召开后,我曾就河南“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和中长期发展问题做过一些粗浅的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短期内需求减少,经济下滑,更重要的是将推动河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重点研究几个问题:一是,要研究如何使河南的GDP变“轻”。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在“旅游立省”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服务业强省”战略。要壮大旅游、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二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启动和扩大内需。要从近1亿人口这个最大的省情出发,更好地、更全面地开拓省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三是,要研究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河南支柱产业问题。譬如,要创造条件,使我省的纺织服装业、文化旅游业、食品加工业等成为全国的产业高地。

    经济视点报:不少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中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河南在这方面应有什么规划?

    喻新安:河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高碳”发展模式惯性的挑战,应当将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战略层面加以思考。首先,要研究中原崛起与低碳经济实现耦合的问题,及早制定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计划和行动路线图。其次,郑汴新区既要成为河南的核心增长极,也应当是河南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先导区;各地的产业积聚区,应当是以低碳工业为主的园区和积聚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应当成为低碳示范城市。

      预判区域格局“洗牌”

    经济视点报:近两年,不少省份获得了或正在争取国家“封号”的各类实验区。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喻新安: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企业和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的中西部省份,正集体展示出追赶的姿态,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弯道超车”不是梦想。

    不过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新一轮的沿海地区区域规划也已大规模展开。这是1988年沿海地区全面开放20年后,中央对沿海地区开放开发的重新部署。

    国家大规模展开沿海地区区域规划,是立足全球战略层面的战略部署,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也可能对中西部经济的赶超产生“挤压”。所以,我们要有所预判,拿出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设计,并争取得到中央的支持。

    经济视点报:河南还是围绕中原城市群做文章吗?

    喻新安:对,目前中原城市群实施的发展战略是“一极两圈三层”。未来可以围绕郑州和洛阳,编制大郑州城市圈和大洛阳城市圈“双环经济带”规划,作为河南区域布局方面的强点。前者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许昌、新乡;后者以洛阳为中心,包括焦作、济源、三门峡。加上郑汴新区核心增长极和省辖市三个层面的划分,形成“一核双环三层”一体化发展格局。

    经济视点报: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上,对河南是如何定位的呢?

    喻新安:要培育和形成河南的全国“中心”。我们现在主要是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做文章,但是,“基地”是躯干而不是“大脑”。“基地”就是为别人服务,就是受制于人。“基地”只能是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脸的低端。“中心”则掌握核心技术,定标准,定规矩。要改变一下思维定势,从“中心”的角度谋划河南的经济体系。国务院确定上海的定位是“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河南可否搞出两三个全国性的“中心”(如全国物流中心、现代农业中心、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等),在某些方面充当做全国的“火车头”、“发动机”。

    经济视点报:要做全国的中心,必须要有领先的、先导性的产业。

    喻新安:所以,在产业体系建设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强项。未来,河南要从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现代装备为主的新兴产业。

    调整中原城市群发展思路

    经济视点报:你前面曾提到中原城市群未来可以按“一核双环三层”一体化发展格局规划。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喻新安: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尚未形成合力。所以下一步要重点解决好形成什么样的合力、怎样形成合力的问题。我认为,形成九个城市的合力,有一个过程。因为形成“合力”的前提是彼此有“引力”。目前,9城市之间的“引力”差异很大,难以形成“合力”。第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还无法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武汉城市圈中的武汉的地位相比,没有那样的绝对优势,难以形成“众星捧月”之势,难以达到“极化”和“扩散”的效应。第三,中原城市群的一些城市,在空间上不接壤,资源情况和产业状况差别很大,难以形成利益驱动机制。第四,由于这些情况,目前九城市的合作,过多依赖省政府的行政协调和推动,行政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经济视点报:怎么解决“合力”这个问题?

    喻新安:中原城市群要形成“合力”,可以调整发展思路。我的想法是“化大为小,分步实施,积小胜为大胜”。即先形成若干群内的协作区,譬如,郑州、开封、洛阳之间;新乡、焦作、济源之间;许昌、漯河、平顶山之间。还可以在临近的县(市)之间,形成一些跨行政区的协作区,譬如新密、登封、禹洲、汝州之间;尉氏、新郑、鄢陵之间等。在协作区内,形成合作机制,寻求互补性,探讨共同发展,比较容易。

     2009年09月08日 经济视点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喻新安:“培育河南的全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