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同民:河洛地区与中华姓氏之根

2009-11-30   点击量:1872
【字体:
    关于河洛地区的区域定位,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李先登认为:“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径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 赵芝荃认为:“河洛地区系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整个豫西地区及其黄河北岸的平原而言,它位于黄河中游,犹如摇篮之心脏,在史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轴心和主导的作用。” 程有为认为:“河洛地区大体上西至漳关、华山,东至京广铁路一线,北至中条山、太行山南麓,南至伏牛山、外方山,与今天的河南省的西部及中部地区基本相当。” 薛瑞泽认为:“河洛地区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的地理范围。” 等等。朱绍侯先生还提出了“河洛文化圈”的概念。 笔者认为,河洛地区一般是指黄河中游河段与洛水交汇的地区,它西起华山,东至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结合部,北起霍泰山、漳水一线,南至伏牛山,相当于今河南省的中西部以及山西省南部以及陕西省华山以东地区。河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汉族的中心区。这一地区不仅是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名门望族的郡望所在地,也是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的本源地。

    一、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

    地处中原的河洛地区是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中华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据文献记载,伏羲氏“定姓氏,制嫁娶”, 说明伏羲时代中国的姓氏开始出现。伏羲氏早期在甘肃天水一带活动,在黄河中下游之交的大河南北,今河南巩义和沁阳一带,有不少伏羲活动的遗迹和传说。太昊为东夷部族首领,史书记载:“陈,太昊之墟也。” 陈,即今河南淮阳,淮阳有太昊陵。自汉代以来,人们认为太昊和伏羲氏为一人,称太昊伏羲氏。因此,中国最早的姓氏就产生在河洛地区。在伏羲之后,又有炎帝、黄帝。炎帝早期在姜水流域(今陕西宝鸡)一带活动,后来都于陈。炎帝之后分为许多姓氏,例如姜、齐、申、吕、崔、雷、丘、高、许、纪、焦、谢等。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因此,人们称今河南新郑为“黄帝故里”。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二人”,后来又分化为许多姓氏,其中大姓就有70多个,不再一一列举。祝融也在新郑活动,其后裔也产生了所谓“祝融八姓”。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禹之子启在河洛地区建立夏朝。禹都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启都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夏朝后裔又产生了姒、杞、曾等许多姓氏。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都是商代的都城遗址。商王朝的后裔又有子、宋、戴、华等许多姓氏。周代以后,河洛地区小国和城邑林立,这些国家灭亡以后,其国民“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职官为氏”,又产生了许多姓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许多少数民族进入河洛地区,他们都有自己的姓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改革,下令将少数民族复姓一律改为汉族单姓,于是许多“胡姓”又在河洛地区出现。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河洛地区成为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

    关于究竟有多少姓氏在河洛地区起源,人们尚未做出具体的统计。古代的河洛地区包含了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河洛地区与今河南省辖境大体重合而有所出入,因此我们可以将河南省的姓氏情况作为河洛地区姓氏的参证。据河南姓氏学者谢均祥先生考证,在中国的上万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1姓,占中国4820个汉族姓氏总数的38%。在当今排名前120位的大姓中,源于河南和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96个,占120个大姓的80%。其中前5大姓中的李、张、陈3姓均起源于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在河南形成。 由此可见,河洛地区是中华姓氏的重要起源地。

    二、名门望族的郡望所在地

    中国古代的世家大族起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形成了所谓门阀士族,隋唐时期逐渐衰落。但由于宗法制的残存,宋代以后一些大的家族仍然存在。由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均建都洛阳,隋唐两朝又以洛阳为东都,五代北宋又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而以洛阳为西京。河洛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贵族官僚、文人学士在这里居住,于是河洛地区成为世家大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姓大族的郡望。

    据统计 ,在当代中国前100个大姓中,郡望在河洛地区的姓氏有:李姓:颍川、河南、南阳、梁国、襄城;王姓:陈留、新蔡、新野、河南、河内、汲郡、济阳;张姓:南阳、洛阳、梁国、河内、汲郡;刘姓:弘农、梁郡、顿丘、南阳、河南、陈留;陈姓:颍川、汝南、河南;杨姓:弘农、河内;黄姓:洛阳、濮阳;赵姓:南阳、颍川;周姓:汝南、陈留、临汝、河南;吴姓:濮阳、陈留、汝南;徐姓:濮阳;孙姓:陈留、汲郡;朱姓:河南、太康;胡姓:新蔡;郭姓:河内;何姓:陈郡;高姓:河南;梁姓:河南;郑姓:荥阳、洛阳、南阳;宋姓:弘农、河南;谢姓:陈留、陈郡;韩姓:南阳、颍川;许姓:汝南、河南;邓姓:南阳、陈留、洛阳;萧姓:河南;冯姓:颍川、荥阳、弘农;曾姓:鲁阳;程姓:河南;蔡姓:汝南、南阳;彭姓:淮阳;潘姓:荥阳、河南;袁姓:汝南、陈郡、河南、濮阳;于姓:河南、河内;董姓:弘农;苏姓:河南、河内;叶姓:南阳;田姓:河南;杜姓:濮阳、南阳;丁姓:济阳;沈性:汝南;范姓:南阳;江姓:济阳;淮阳;傅姓:南阳;钟姓:颍川;卢姓:河南;崔姓:荥阳;任姓:南阳;陆姓:河南、颍川、河内;廖姓:汝南;方姓:河南;邱姓:河南;谭姓:济阳、弘农;贾姓:洛阳;邹姓:南阳;石姓:河南;孟姓:洛阳;阎姓:河南;薛姓:新蔡;侯姓:河南;白姓:南阳;孔姓:河南;邵姓:汝南;史姓:河南;毛姓:荥阳;常姓:河内;万姓:河南;赖姓:颍川、河南、南阳;贺姓:河南;龚姓:河内。由上述统计可知,在中国当前100个大姓中,有69个姓氏有一个或多个郡望在河南。其中王姓有7个郡望在河南;刘姓有6个郡望在河南;李姓、张姓各有5个郡望在河南;周姓、袁姓各有4个郡望在河南;陈、吴、郑、邓、冯、陆、赖7姓各有3个郡望在河南;杨、黄、赵、孙、宋、谢、韩、许、蔡、潘、于、苏、杜、江、谭等15个姓氏各有2个郡望在河南;徐、胡、郭、何、高、梁、萧、曾、程、彭、董、叶、田、丁、沈、范、傅、钟、卢、崔、任、廖、方、邱、贾、邹、石、孟、阎、薛、侯、白、孔、邵、史、毛、常、万、贺、龚等40个姓氏各有一个郡望在河南。由此可见,河洛地区是中华姓氏郡望最多的地区。一些历史上的著名士族,例如东汉时期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魏晋时期的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陈郡殷氏,南北朝时期的荥阳郑氏、河南元氏等,郡望都在河洛地区。这些姓族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由于门第的华贵而为世人所崇敬。

    三、华人寻根谒祖的本源地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战乱和灾荒,河洛汉人多次南迁,到达江西、福建和广东一带,形成了客家、福佬等民系。近代以来,这些南迁汉人的后裔又漂洋过海,到达台湾、海南、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叶落归根,“狐死首丘”,这些港台同胞、海外侨胞时刻不忘自己的根本,他们自称“河洛郎”。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回到祖国大陆,进行寻根祭祖。首先到达广东、福建等地,然后又回到其姓氏起源地和著名郡望地。河洛地区遂成为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祭祖的重要地区。当地政府也积极配合协助,举办了不少寻根联谊活动,于是河洛地区掀起了寻根祭祖的热潮。近年来,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在郑州黄河游览区落成,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华人前往瞻仰拜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省开展了不少祭祖联谊活动。1991年,来自英、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客属200多人在洛阳王城公园“根在河洛”纪念碑前隆重举行寻根祭祖仪式;新郑市在1992年以来连续举行炎黄文化节的基础上,从2006年到2009年,在“黄帝故里”举行了四次拜祖大典,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华人前来祭拜;内黄县有颛顼、帝喾二帝陵,自2002年以来,安阳市人民政府也连续举行了祭拜颛顼帝喾的活动;淮阳举行了祭拜伏羲大典与姓氏文化节;固始作为中原汉人南迁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也多次举办根亲文化节等寻根联谊活动。2004年郑州市举行了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吸引了众多的客家人来河洛地区寻根祭祖。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姓在卫辉,郑姓在新郑、荥阳,张姓在濮阳,刘姓在鲁山,陈姓在淮阳、长葛、新郑,邱姓在卫辉、偃师,杨姓在灵宝、开封,叶姓在叶县,黄姓在潢川,谢姓在南阳、唐河、太康,蔡姓在上蔡,许姓在登封、许昌,温姓在温县等地都开展了多次寻根祭祖活动。如今,姓氏寻根活动在河洛地区仍然方兴未艾。这些寻根祭祖活动,扩大了河洛地区的对外开放,加强了海内外华人的互相了解和友谊,扩大了河洛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和影响,也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总之,河洛地区有丰富的姓氏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利用,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