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昌:试论阴阳五行说的意象思维特征
2009-12-28
来源:《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点击量:3535
【字体:大 中 小】
一般认为,阴阳家是先秦时期中国学术中十分重要的十家之一,因其思想的主要内容为阴阳五行学说,所以称为“阴阳家”,或称为“五行家”,或称为“阴阳五行家”。①事实上,自近代以来,学术界关于阴阳家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比如梁启超有《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胡适有《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第一章“齐学”对于阴阳家的论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有专章论述阴阳五行家,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秦汉思想简议》有阴阳五行的系统论,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有阴阳与五行思想的深入剖析,甚至海外汉学家如美国的本杰明•史华兹在其《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中也有邹衍和五行学说的阐释,另外还有很多论文或直接或间接分析论述阴阳五行。这里,笔者主要不是探讨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观念的渊源流变、思想特征及其影响,而是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意象思维这一角度来考察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并试图揭示阴阳家的思维特点。
《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这表明,阴阳五行家将古代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既掌握了天地万物变化的一些规律,但又以天象、气象、物象来比附人事的吉凶祸福。也就说,他们的思想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成分,也混杂着一些巫术和迷信。如果从哲学层面看,阴阳家的阴阳五行思想,可以说是“解释宇宙,范围历史,整理常识,笼罩人生”②的一套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国古人观察、认识、理解、思考世界与人生的思想体系。
一、作为“意象”的阴阳五行
何谓阴阳五行?在阴阳家之前,阴阳与五行是分而言之的,即是说阴阳归阴阳,五行归五行,二者本不相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化中不断地融贯统一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体系。③
先说阴阳。阴阳就其本义而言,主要是指万物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既冈,相其阴阳。”随着对天文、地理和人事不断的观察与认识,人们发现大自然有天地,有日月,有昼夜,有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于是,古代哲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西周末年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为天地之气,用阴阳失序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④正是阴阳二气的失序、失衡而导致地震的发生。《周易》所说的阴阳既指阴阳二气,又指阴阳二性:“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⑤韩康伯注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阴阳者言其气,刚柔者言其形,变化者始于气象而后成形,万物资始乎天,成形乎地,故天曰阴阳,地曰刚柔也。”这里的阴阳指“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创始人老子明确指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⑥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说的阴阳也指的是气,他颇能“深观阴阳消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五德终始”的社会历史观。而发展了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管子•形势解》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这是把阴阳二气和四时相结合,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阴阳思想也是中医学典籍《皇帝内经素问》的理论基础,阴阳观念就贯穿于整部《皇帝内经素问》之中。如《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皇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就人而言,《皇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不仅如此,《皇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皇帝内经素问》就是依据阴阳理论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以及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据此进行辨证施治的。
可以看出,以上所说的阴阳,是阴阳家用来表征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与生成、变化的功能性概念。阴阳不仅是指阴阳二气、二性,而且指气象,准确地说是一种意象,即内化了人的主观情意的意象。在阴阳家那里,阴阳作为意象具有象征的意义: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从哲学的意义上看,阴与阳既相反对立,又相辅相成,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不过,从整体看,其实并不存在阴与阳;而从过程看,又必须看到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与阳作为一对意象概念,它们象征的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与动力,万事万物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再说五行。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五行思想的发展,从内容上看,大致经历了'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两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逻辑地导出了战国中期的'五行生胜说’;从形式看,则是由《洪范》的五行定序,到史伯和春秋初年的各种五行变序,再到'相生说’和'相胜说’的五行循环序;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则是由差异到对立,再到矛盾的层次展开。”⑦一般认为,“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所说的“五行”,具体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材”。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有人考证说史伯即伯阳父)明确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⑧的思想。《皇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将五行与阴阳并提,认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运即五行,其运在气,其表现则为“象”。可以看出,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基本性质,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的现象、性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初步概括和总结,确切地说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意象概括。“五行”并非说的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意象概括。阴阳化为五行,并存在于五行之中,而五行自然又具有阴阳二性。所以,阴阳家的“五行”又是以阴阳为基础,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藏为基本间架,将世界万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分类:凡具有生发、条畅特性者统属于木;凡具有温热、炎上特性者统属于火;凡具有长养、承载特性者统属于土;凡具有肃降、收敛特性者统属于金;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人及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这里的五行就不是具体的五种纯粹的自然物,而是经过仰观俯察之后的抽象认识所得的意象存在。阴阳家也就是试图用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五材”来说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的。
总而言之,阴阳五行既是物象、气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这里强调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意象,就是说它们不是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它们是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所得到的哲学概念。阴阳家正是借助于这些独特的概念,在观察、认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意象思维。
二、作为意象思维的阴阳五行说
何谓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指的是通过具体形象(符号)来表现抽象意义的一种的思维。它既不是抽象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而是兼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⑨例如,中国早期经典《周易》,它就是由阴阳爻、数字和文字三种“象”所构成的符号系统。仅就八卦而言,它们象征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事物;而六十四卦则象征更为纷繁复杂的事物。这种“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周易》意象思维的典型表述。
既然阴阳家所采用的阴阳五行都是意象,那么他们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很显然就是意象思维。他们到底是怎样运用意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呢?
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进行哲学思考时都共同作了这样的预设,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着共同的原则。阴阳家也是这样看待的。《尚书•洪范》最初所采用的“五行”表达的就是天地人所共有的分类。如果说自然界中有水、火、木、金、土“五材”,天时有岁、月、日、星辰、历数“五纪”,那么人类社会就有貌、言、视、听、思“五事”,个人就有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福”。⑩这些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现象并不是不相关的,而是在“五行”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阴阳家的中心思想“天人感应”就是通过阴阳五行而建立起来的。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学说,在继承并发展了阴阳五行说的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董仲舒认为,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天”。但“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而表现出来的。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又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是说,阴阳五行都是气,但阴阳五行之气是用以体现天意的工具或者象征。
董仲舒在提出“阳德阴刑”、“阳尊阴卑”的基础上,把阴阳二气赋予了人的意识、欲望和道德性质。他说:“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又说:“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这就是说,气不仅能爱能恶,而且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正是由于气的这些意识和情感的变化,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所讲的阴阳之气,已经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具有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感的东西了。
董仲舒认为,五行的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他解释“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又说:“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这是说,五行相生的顺序,体现了封建的君臣、父子的关系。
这里所采用的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方法,就是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会各种现象的“同”和“异”的观察,将不同的现象分别归为不同的类属,再将所要认识的现象同某一类属的现象进行对照、比较,以认识这一新现象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说,这里综合地运用观察、分辨、比较、类理、归纳等思维方法,而采用的形式是“譬喻”、“比类”、“隐喻”。可以说董仲舒采用意象思维进行类比推理,这是他建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主要方法。
战国末年邹衍用五行相生相胜(相克)来解释战国之前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进。他提出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五行相胜”的观点,以求说明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关系和规律,并以此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
他所提出的“五德终始”,就是以五行为五德,按照五行相克“五德转移”的顺序,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是受着水火木金土五种力量支配的。刘歆《七略》说:“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有始览》讲:黄帝之时,土气旺盛,土色为黄,即以黄为贵。大禹之时,木气旺盛,木色为青,即以青为贵。商汤之时,金气旺盛,金色为白,即以白为贵。周文王之时,火气旺盛,火色为赤,即以赤为贵。而代替火的一定是水,水色为黑,即以黑为贵。在邹衍看来,每一个朝代都受一个“五行”之“德”支配。朝代的更替是循着“五行”之“德”的次序而运行的:“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照阴阳家的看法,在某一“德”盛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有一种现象,作为某一“德”盛的象征。这就是阴阳家的意象思维在历史领域的体现。
按阴阳家的意象思维来看,天地万物的起源以及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联系,就存在于阴阳五行中。天有其“气”阴与阳,地有其“材”水、火、木、金、土。既然天与地是相合的,阴阳与水、火、木、金、土也是相合的。他们在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时,不仅要看阴阳的强弱盛衰,还要看二者的相生相克,由阴阳所化生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阴阳五行之间所存在的相生相克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阴阳家试图通过阴阳五行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等作出分类,并把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建立一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同源同构的阴阳五行世界图式,来探索天地之理,连接人间之事,完备帝王之道。诚如李泽厚所说,阴阳五行家“企图通过把天文、地理、气象、季候、草木鸟兽、人事制度、法令政治以及形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纳入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并遵守普遍规律的'类别’的宇宙图式中”。构筑这样的宇宙图式,阴阳家主要采用了意象思维方式。他们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在思想上分类,是通过联想、借助隐喻,然后由表示同类意义的意符系连起一批汉字如“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常常可以由一个汉字的内涵延伸贯穿起一连串的意义,使它们之间似乎也有某种神秘的联系。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这一世界模式表明,人们是可以由体察自然以认识人类,反过来也一样,人类也可以由认识自身而认识自然万物。因为阴阳五行说所具有的比附和拟人化的特点,就使得作为意象思维的阴阳五行说,既具有一定科学性,而其主观性、想象性、神秘性、不可证伪性等特点也非常突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主要是建立在以自然的农耕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以血缘的家族为本位的生活方式、以亲情为主导的情感交流方式、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审美方式之上的,它构成了中国人自古至今共同的生活世界。阴阳家所形成的人类与自然同源同构的大化流行的世界观,使得中国古代哲人在宇宙起源上并不预设创造世界万物的神。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自化而生成的。宇宙万物都是自组织的,是全息性的。世界的存在是一个自自然然的存在,并不存在一个创造世界的神。这就否认了灵性的创世之神的存在。其实这也是先秦儒道等家共同的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中国文化宗教意识淡漠,而且理性科学不发达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全集》第八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2页。②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文集》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30页。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④《国语•周语》。⑤《周易•说卦》。⑥《老子》第42章。⑦周立升主编《春秋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9页。⑧《周语•郑语》。⑨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89页。⑩《尚书•洪范》。《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蒋谦:《论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李善:《文选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49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作者简介:高秀昌,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这表明,阴阳五行家将古代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既掌握了天地万物变化的一些规律,但又以天象、气象、物象来比附人事的吉凶祸福。也就说,他们的思想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成分,也混杂着一些巫术和迷信。如果从哲学层面看,阴阳家的阴阳五行思想,可以说是“解释宇宙,范围历史,整理常识,笼罩人生”②的一套观念系统,形成了中国古人观察、认识、理解、思考世界与人生的思想体系。
一、作为“意象”的阴阳五行
何谓阴阳五行?在阴阳家之前,阴阳与五行是分而言之的,即是说阴阳归阴阳,五行归五行,二者本不相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化中不断地融贯统一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体系。③
先说阴阳。阴阳就其本义而言,主要是指万物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既冈,相其阴阳。”随着对天文、地理和人事不断的观察与认识,人们发现大自然有天地,有日月,有昼夜,有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于是,古代哲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西周末年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为天地之气,用阴阳失序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④正是阴阳二气的失序、失衡而导致地震的发生。《周易》所说的阴阳既指阴阳二气,又指阴阳二性:“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⑤韩康伯注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阴阳者言其气,刚柔者言其形,变化者始于气象而后成形,万物资始乎天,成形乎地,故天曰阴阳,地曰刚柔也。”这里的阴阳指“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创始人老子明确指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⑥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说的阴阳也指的是气,他颇能“深观阴阳消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五德终始”的社会历史观。而发展了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管子•形势解》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这是把阴阳二气和四时相结合,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阴阳思想也是中医学典籍《皇帝内经素问》的理论基础,阴阳观念就贯穿于整部《皇帝内经素问》之中。如《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皇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就人而言,《皇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不仅如此,《皇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认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皇帝内经素问》就是依据阴阳理论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以及人体的病理变化,并据此进行辨证施治的。
可以看出,以上所说的阴阳,是阴阳家用来表征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与生成、变化的功能性概念。阴阳不仅是指阴阳二气、二性,而且指气象,准确地说是一种意象,即内化了人的主观情意的意象。在阴阳家那里,阴阳作为意象具有象征的意义: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从哲学的意义上看,阴与阳既相反对立,又相辅相成,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不过,从整体看,其实并不存在阴与阳;而从过程看,又必须看到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与阳作为一对意象概念,它们象征的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与动力,万事万物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再说五行。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五行思想的发展,从内容上看,大致经历了'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两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逻辑地导出了战国中期的'五行生胜说’;从形式看,则是由《洪范》的五行定序,到史伯和春秋初年的各种五行变序,再到'相生说’和'相胜说’的五行循环序;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则是由差异到对立,再到矛盾的层次展开。”⑦一般认为,“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所说的“五行”,具体指的是水、火、木、金、土“五材”。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有人考证说史伯即伯阳父)明确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⑧的思想。《皇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将五行与阴阳并提,认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运即五行,其运在气,其表现则为“象”。可以看出,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基本性质,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的现象、性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初步概括和总结,确切地说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意象概括。“五行”并非说的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意象概括。阴阳化为五行,并存在于五行之中,而五行自然又具有阴阳二性。所以,阴阳家的“五行”又是以阴阳为基础,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藏为基本间架,将世界万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分类:凡具有生发、条畅特性者统属于木;凡具有温热、炎上特性者统属于火;凡具有长养、承载特性者统属于土;凡具有肃降、收敛特性者统属于金;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人及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这里的五行就不是具体的五种纯粹的自然物,而是经过仰观俯察之后的抽象认识所得的意象存在。阴阳家也就是试图用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五材”来说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的。
总而言之,阴阳五行既是物象、气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这里强调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意象,就是说它们不是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它们是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所得到的哲学概念。阴阳家正是借助于这些独特的概念,在观察、认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时候,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意象思维。
二、作为意象思维的阴阳五行说
何谓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指的是通过具体形象(符号)来表现抽象意义的一种的思维。它既不是抽象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而是兼具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⑨例如,中国早期经典《周易》,它就是由阴阳爻、数字和文字三种“象”所构成的符号系统。仅就八卦而言,它们象征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事物;而六十四卦则象征更为纷繁复杂的事物。这种“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周易》意象思维的典型表述。
既然阴阳家所采用的阴阳五行都是意象,那么他们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很显然就是意象思维。他们到底是怎样运用意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呢?
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进行哲学思考时都共同作了这样的预设,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着共同的原则。阴阳家也是这样看待的。《尚书•洪范》最初所采用的“五行”表达的就是天地人所共有的分类。如果说自然界中有水、火、木、金、土“五材”,天时有岁、月、日、星辰、历数“五纪”,那么人类社会就有貌、言、视、听、思“五事”,个人就有寿、福、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福”。⑩这些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现象并不是不相关的,而是在“五行”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阴阳家的中心思想“天人感应”就是通过阴阳五行而建立起来的。
“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学说,在继承并发展了阴阳五行说的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董仲舒认为,宇宙的最高主宰是“天”。但“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而表现出来的。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又说:“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是说,阴阳五行都是气,但阴阳五行之气是用以体现天意的工具或者象征。
董仲舒在提出“阳德阴刑”、“阳尊阴卑”的基础上,把阴阳二气赋予了人的意识、欲望和道德性质。他说:“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又说:“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这就是说,气不仅能爱能恶,而且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正是由于气的这些意识和情感的变化,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所讲的阴阳之气,已经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具有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感的东西了。
董仲舒认为,五行的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他解释“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又说:“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这是说,五行相生的顺序,体现了封建的君臣、父子的关系。
这里所采用的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方法,就是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会各种现象的“同”和“异”的观察,将不同的现象分别归为不同的类属,再将所要认识的现象同某一类属的现象进行对照、比较,以认识这一新现象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说,这里综合地运用观察、分辨、比较、类理、归纳等思维方法,而采用的形式是“譬喻”、“比类”、“隐喻”。可以说董仲舒采用意象思维进行类比推理,这是他建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主要方法。
战国末年邹衍用五行相生相胜(相克)来解释战国之前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进。他提出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五行相胜”的观点,以求说明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关系和规律,并以此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
他所提出的“五德终始”,就是以五行为五德,按照五行相克“五德转移”的顺序,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是受着水火木金土五种力量支配的。刘歆《七略》说:“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吕氏春秋•有始览》讲:黄帝之时,土气旺盛,土色为黄,即以黄为贵。大禹之时,木气旺盛,木色为青,即以青为贵。商汤之时,金气旺盛,金色为白,即以白为贵。周文王之时,火气旺盛,火色为赤,即以赤为贵。而代替火的一定是水,水色为黑,即以黑为贵。在邹衍看来,每一个朝代都受一个“五行”之“德”支配。朝代的更替是循着“五行”之“德”的次序而运行的:“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照阴阳家的看法,在某一“德”盛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有一种现象,作为某一“德”盛的象征。这就是阴阳家的意象思维在历史领域的体现。
按阴阳家的意象思维来看,天地万物的起源以及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联系,就存在于阴阳五行中。天有其“气”阴与阳,地有其“材”水、火、木、金、土。既然天与地是相合的,阴阳与水、火、木、金、土也是相合的。他们在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时,不仅要看阴阳的强弱盛衰,还要看二者的相生相克,由阴阳所化生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阴阳五行之间所存在的相生相克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阴阳家试图通过阴阳五行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等作出分类,并把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建立一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同源同构的阴阳五行世界图式,来探索天地之理,连接人间之事,完备帝王之道。诚如李泽厚所说,阴阳五行家“企图通过把天文、地理、气象、季候、草木鸟兽、人事制度、法令政治以及形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纳入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并遵守普遍规律的'类别’的宇宙图式中”。构筑这样的宇宙图式,阴阳家主要采用了意象思维方式。他们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在思想上分类,是通过联想、借助隐喻,然后由表示同类意义的意符系连起一批汉字如“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常常可以由一个汉字的内涵延伸贯穿起一连串的意义,使它们之间似乎也有某种神秘的联系。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这一世界模式表明,人们是可以由体察自然以认识人类,反过来也一样,人类也可以由认识自身而认识自然万物。因为阴阳五行说所具有的比附和拟人化的特点,就使得作为意象思维的阴阳五行说,既具有一定科学性,而其主观性、想象性、神秘性、不可证伪性等特点也非常突出。
还需要说明的是,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主要是建立在以自然的农耕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以血缘的家族为本位的生活方式、以亲情为主导的情感交流方式、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审美方式之上的,它构成了中国人自古至今共同的生活世界。阴阳家所形成的人类与自然同源同构的大化流行的世界观,使得中国古代哲人在宇宙起源上并不预设创造世界万物的神。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自化而生成的。宇宙万物都是自组织的,是全息性的。世界的存在是一个自自然然的存在,并不存在一个创造世界的神。这就否认了灵性的创世之神的存在。其实这也是先秦儒道等家共同的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中国文化宗教意识淡漠,而且理性科学不发达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注释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全集》第八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2页。②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胡适文集》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30页。③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④《国语•周语》。⑤《周易•说卦》。⑥《老子》第42章。⑦周立升主编《春秋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9页。⑧《周语•郑语》。⑨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89页。⑩《尚书•洪范》。《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蒋谦:《论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李善:《文选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49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作者简介:高秀昌,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