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安:坚持“四个重在” 实现转型崛起

2010-04-21   点击量:1303
【字体:
    最近,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郑举办。在这次研讨班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分析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对加快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众所周知,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加快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推动河南经济发展全面转型。我们要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讲话精神,坚持在转型中崛起,在崛起中转型。

    一、转型崛起是新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河南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要求转型崛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2009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8%、13.7%、14.2%、14.4%、14.4%、12.1%和10.7%,均高于全国GDP年增长速度。但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和出口拉动有限。2000年一2009年,我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81.9%下降到22.7%。2009年全省经济10.7%的增速中,投资拉动在8个百分点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使我省经济增长模式的“软肋”突显,2009年初全省经济急速下滑就是例证。事实证明,如果不改变主要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方式,走转型崛起之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发展速度一旦过低,不仅全面小康战略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

    提高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求转型崛起。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但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大而不强、增长质量和效益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居全国第9位;人均财政入1133元,全国倒数第一。公共服务人均支出居全国后列。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3%,居全国第17位。河南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消费失衡、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业(处在产业链的前端、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只有痛下决心,大力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崛起,才能改变经济发展高速度低效益,甚至有速度无效益的窘况。

    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型崛起。河南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相对不足,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16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2008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6%、40.7%;河南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排放居全国第5位,二氧化硫排放居全国第2位,亩均化肥施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0%。河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较大规模,如果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所以,一定要走转型崛起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努力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适应,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和谐。

    二、转型崛起要以“四个重在”为总体要求和实践要领

    省委、省政府关于“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工作要求,揭示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推动河南科学发展,实现中原转型崛起的实践要领。

    以“四个重在”统一转型崛起中的思想认识,侧重解决“想不想转”的问题。在转型崛起的指导思想上,要切实以持续为先、提升为重、统筹为方、民生为本。要“持续”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坚持“一高一低”、坚持“三化”协调、坚持中心城市带动等这些年河南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举措。同时,以“提升”的要求看待不足,增强加快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转”为“我要转”。坚决摒弃单纯追求GDP的扭曲政绩观,摒弃为了招商引资不惜牺牲环境的做法,摒弃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的所谓“发展”,让GDP变“大”的同时变“轻”变“绿”。坚持“好”字当头促转型,做到好在快前,快在好中,又好又快。既要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又要讲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环境保护的成效大;既要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好,又要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多。

    以“四个重在”谋划转型崛起的方略和大计,侧重解决“能不能转”的问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对全省经济发展转型进行精心谋划。要发挥优势。即更好地发挥河南所具有的 “大”(大省)、“根”(民族血脉之根)、“粮”(粮食)、“位”(区位)“群”(城市群)的综合优势。要找好定位。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河南要持续保持发展势头,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契机,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在参与和融入区域竞争中寻求自己的发展定位。要完善布局。在构建中心城市发展框架、构建区域发展一体化框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框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更好地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以“四个重在”寻求转型崛起的路径和方法,侧重解决“敢不敢转”的问题。实现转型崛起既是当前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实际工作中要长短兼顾、远近结合,既要打攻坚战,抓紧解决当前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又要打持久战,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为根本性转型创造条件。当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敢于壮士断腕,为长远发展牺牲一些眼前利益。要做好“减法”,勇于放弃没有效益的增长,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下力气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下狠劲消除“小而全”。要迎难而上,善于把经济转型与提升竞争力有机结合,强化产业支撑理念,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努力提升抗击风险和市场竞争的实力。

    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转型崛起的新要求

    从人民的立场深刻认识“转型崛起”。河南有近一亿人口,实现中原转型崛起,建设富足美好河南,是亿万中原儿女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富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真正把人民愿意不愿、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发展实践的检验标准。凡是事关科学发展、转型提升、统筹协调和事关民生的重心事、重大事和重要事,都应尽快列入工作计划,迅速决策部署。同时,在转型崛起的实践中,要尽可能把数量扩张、速度提高、效益增加、质量提升结合起来;把产业扩张、结构优化、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总量扩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结合起来;把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实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结合起来;把总体要求、当地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以强烈的责任心助推“转型崛起”。河南正处在转型崛起、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不好、责任心强不强,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河南的基本省情,在河南要办成每一件事情,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就要求各级干部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实现转型崛起,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会不断显现出来。各级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强化责任意识。要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把该负的责任负好。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靠有效运作落实“转型崛起”。要注重运作、敢于运作、善于运作,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发展的办法解决转型崛起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精心运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提出针对性强的实施举措,并认真落实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细节。要耐心运作。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按规律运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实现既定的目标。要细心运作。把握好运作的“度”,用好用足政策,深化项目带动,达成好与快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要潜心运作。善于发现契机,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善于创新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喻新安:坚持“四个重在” 实现转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