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安等著:中国新城区建设研究——郑州新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0-06-22   点击量:1374
【字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亮丽的一幕。总结、研究中国城市新区建设的经验和规律,是实现城市新区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

    把郑州新区作为中国城市新区发展的范例进行研究,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历史意义来说,河南是“国之中”“城之源”。中国八大故都,河南有其四。郑州是中国发达古都之一,有3600年的历史,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郑州新区的崛起,显示中华文明正经历着更高层次的嬗变。从现实意义来说,郑州新区以其高起点、新理念和突出特色广受关注,被中国城市建筑规划界列为全国城市新区建设的四大典型案例。回顾、总结、研究郑州新区的建设实践,其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不言自明。

    古老都城与现代都市的时空对接,厚重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符号的交相辉映,不能不使人生出无限感慨,引发万端思绪。

    一、郑东新区——大郑东新区——郑州新区

    郑东新区从2001年开始进行规划,到2002年逐步完善规划,按照法定的程序报批备案。2003年1月20日,作为郑东新区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奠基仪式,郑东新区建设的帷幕正式拉开。按照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同志的要求,郑东新区起步区要“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郑东新区的总体规划是,六个组团开发建设范围107平方公里,起步区为33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建成区达到了50平方公里,全面完成“五年成规模”的建设目标。在这五年里,郑东新区规划采用国际招标方式,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质量高品位建设,走出了一条城市组团式发展道路;随着一大批市政设施的相继建成,郑东新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金融、保险、会展物流、文化及商业服务业项目纷纷人驻,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引入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以规划为先导,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城市管理规范有序。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独具魅力的新城区迅速崛起。2008年2月2日,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总结表彰暨“十年建新区”动员大会召开。大会全面总结了郑东新区开发建设五年的工作,表彰奖励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对以后五年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

    “大郑东新区”的概念出现在2009年初。2009年1月12日,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提出,河南将统筹“郑汴新区”规划布局,推动“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加快发展。所谓“大郑东新区”,包括五个区一个县,即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沙和官渡组团、航空港区、九龙国际产业(物流)园区,再加上中牟县。其范围西起郑州市中州大道、东至中牟县东边界、南至航空港区、北至黄河大堤,总面积1840平方公里。郑东新区在“大郑东新区”中所占面积比重并不大,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核心区域。

    2009年6月,河南省政府批复《郑汴新区建设总体方案》。郑汴新区位于郑州市中州大道以东、开封市金明大道以西、郑州航空港以北、黄河沿岸以南区域,由郑州新区和汴西新区两部分构成,涵盖中牟县,总面积约2077平方公里。河南省政府要求用5~10年时间,将郑汴新区建设成“五区一中心”的“复合城市”,即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和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服务的区域服务中心。至此, “大郑东新区”被“郑州新区”所取代。二者的内涵与外延没有本质区别,但后者的称谓显然更贴切和准确。

    2009年8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郑州新区建设的决定》。2009年8月7日,郑州新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按照《关于加快郑州新区建设的决定》,郑州新区下辖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郑州国际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原郑汴产业带)、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其范围与原“大郑东新区”一致。按照规划,郑州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区、经济开发区,也不是城市与经济园区的简单叠加,而是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第一、二、三产业复合,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现代复合型新区。

    本研究始于2008年3月,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当时的郑东新区合作,开展郑东新区建设的系统研究,主要是对郑东新区开发与建设的历程、模式和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对“十年建新区”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于2008年底形成研究报告。为适应郑州新区建设的新形势,在研究报告基础上形成的本书,出版之前增补了一些内容,但整体框架与结构仍以郑东新区研究为主。

    现在的郑东新区,只是郑州新区的一个区域,但它无疑是郑州新区最核心的区域,是郑州新区的“大脑”和“心脏”。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辉煌,已经载入史册,将成为郑州新区的佳话与荣耀,被人们永久地记忆和怀念。基于此,著者最后确定以郑州新区的核心区域——郑东新区的发展为样本,研究中国城市新区的建设经验与发展规律,希望能对中国城市新区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二、郑东新区:从被质疑、炮轰到被广为赞誉

    在郑东新区的建设中,郑东新区的规划始终伴随着批评和质疑,有直接“炮轰”的,也有“观潮”的。2006年7月,“中国城市规划论坛”在福州召开,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直言“郑东新区规划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周院士的“炮轰郑东”之举,震惊四座,震撼了学界内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对黑川纪章的环形城市所存在的弊端颇有微词,如:交叉路口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郑州是缺水城市,不应规划人工湖等。

    但郑东新区的建设得到更多的是支持、鼓励和赞誉。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先后到郑东新区视察指导,对郑东新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鼓舞。截止到2007年的五年里,境内外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31个省市区、400余座城市的6000余批次近16万人次到郑东新区参观考察,国内外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郑东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展示河南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2006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对郑东新区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过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河南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像模像样的城市。这次看到郑东新区,30平方公里已经成规模、出形象了。不但郑东新区建设起来了,整个城市建设也活了。城市面貌的改观,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改变了河南的形象。

    2007年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郑东新区,对郑东新区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郑东新区的建设起点很高,对于提高郑州市在全国的地位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郑州作为交通枢纽所产生的辐射力、吸引力都会因此大大增强。而且,郑东新区的建设对于全国城市建设的理念也有新突破,会大大提升河南在国内外的形象。

    2003年11月7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克强考察郑东新区并提出要求: “郑东新区的规划起点较高,发展态势较好,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大郑州,要把郑东新区建设突出出来,重点打造,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一个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

    2003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刘延东赞许郑东新区:规划设计是一流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这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规划。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抓好新区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美丽、特色鲜明的城市将出现在中原大地。

    2007年4月26日,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参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后说:“这个建筑太宏伟了!”

    2005年8月16日,当时的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参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一流的会展中心!”

    2002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评价郑东新区总体概念规划:“郑东新区CBD详细规划中期方案很有震撼性,它以城市轴线将新城与老城、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CBD的中心为中央公园,周围是高楼林立的环形城市,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形成龙湖,通过运河将龙湖与新区的CBD连接起来,形成自然与城市'共生’ 的生态回廊,很有时代气息。”

    2005年8月,国际著名建筑大师、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设计人黑川纪章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我最担心不能按照设计要求去做,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我能感觉到郑州市政府在最大程度满足设计要求。新区的建设速度很快,现在已经有那么多高楼拔地而起了,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

    2007年6月7日,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参观郑东新区后说:我很高兴对这个规划进行评论。作为一个大城市的中心,这座城市有一个美丽的远景规划。我看到大部分建筑已经完成,是一座环形城市,新的建筑与颜色非常好。与巴黎类似,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城市建筑与自然为一体,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

    2007年4月2日,香港嘉里集团嘉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孔丞考察郑东新区后说:郑东新区CBD是我在中国内地见到的最好的城区。

    2006年12月6日,加拿大中华总商会(中国区)高级商务代表曹明参观郑东新区后说:我被这座城市所感动,被这座城市的决策者、规划者、建设者的超人胆略和豪迈气概所感动。

    2006年10月30日,中国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济淙考察郑东新区后说:置身这座由钢筋水泥和花草涟漪交相辉映的城市里,我感到由衷的欢喜和自豪。

    2006年1月8日,《人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李杰说:我的朋友来郑州,有两个地方是必看的,一个是河南博物院,另一个就是郑东新区。博物院看到的是河南的历史,而郑东新区看的是河南的未来。

    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自称原属于“观潮派”的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许安之教授,2008年1月12日在“郑东新区规划建设五年回顾高级专家座谈会”上有这样一番发言:2003年年初,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带领着我们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到郑州来开过一个座谈会。当时我是“观潮派”,因为我不太相信五年能够成规模。但是今年一看,郑东新区的建设速度,无论是广州的天河区,还是深圳市的中心区,都无法与之相比。我从开始的观望到现在为它鼓掌。郑东新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这是特别值得鼓舞和庆贺的事。我曾经讲,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成功的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说如果按照黑川纪章的规划去做,再过二三十年,郑州市也可以去申报21世纪的世界文化遗产了!

    三、郑东新区何以成为中国城市新区的典范

    郑东新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城市新区的典范,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其理由大致有四个方面。

    1先进的城市理念

    郑东新区的发展,引入了共生城市、生态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先进理念。从开始的规划到最终的决策,从建设到管理,始终贯穿了“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先后组织编制了起步区、龙子湖区、龙湖区等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超前编制了30余项专项规划及中央商务区、南北运河两侧、综合交通枢纽等区域城市设计,建立了完善有序的规划体系。建设伊始,就注意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采用组团式发展战略。面对郑东新区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等不靠,通过解放思想找措施、想方法,破解了一个个发展瓶颈,实现了新区开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鲜明的城市特色

    曾任郑州市委书记的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说过:郑东新区的规划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特色的。郑东新区开创了中国城市组团式发展的一个典范,实现了城市形态、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业态、形态、生态这三态的高端和谐,预示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因此,郑东新区在城市特色方面至少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郑东新区突出了文化这个“城市之魂”,在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编制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造型、风格色彩,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等因素,注重体现中原文化内涵。城市不单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地,还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这在郑东新区得到了阐释。

    3科学的建设决策

    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对郑东新区远景概念规划的国际征集,经过33位国内外专家反复评审,9万余市民参与问卷调查,最终选定日本黑川纪章的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完善政府决策、专家评审、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通过加强各类项目建设事前、事中、事后的规划管理,先后制订30余项专项规划,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对规划进行监督,确保规划的严格实施。“这不单是郑州的事、河南的事,而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大事,是中国城市建设屹立于世界城市建设之林的大事。这件事是要写入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史的,也会写入人类城市建设史的”。

    4有效的发展模式

    郑东新区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决策模式、规划模式、开发模式、招商模式和管理模式。郑东新区开发建设始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采取“特区+公司”开发经营模式,坚持“盘活资产、自我积累、自我开发、滚动发展”的资金筹措路子,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境引商、项目带动”的经营策略。突出功能定位,有力融合了会展、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产业的综合发展。土地实施“招拍挂”机制,面向社会公开出让,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入驻单位,保证了新区建设的高水平。通过借贷融资,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区环境,增强对开发商的吸引力,实现滚动发展。

    作为郑州新区核心区域的郑东新区,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要不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规律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对规划进行分时段反思,处理好组团式结构与道路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特色,充分体现生态、文化、宜居的内涵;进一步解决好新区“建起来”后“活起来”的问题,以及“活起来”后的一些新问题。

    喻新安:经济学博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重点学科(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家统计局“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