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霞 宋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2010-11-29   点击量:1615
【字体:
    《建议》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首次见诸中央文件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此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次纳入我国五年规划建议,代替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一部分,清晰地勾勒出现阶段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和重点领域: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概念及重点领域的提出,将使我国的产业布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更加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明确发展重点 改造提升制造业

    《建议》第(12)条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这是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现状,将“改造提升制造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首次明确提出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思路。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明确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

    《建议》提出“改造提升制造业”,不再单独强调发展先进制造业,而是以“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实现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装备制造到下游加工业整个产业链的提升,从多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使制造业“由大到强”。体现出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对于解决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大而不实、大而不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制造业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市场领域、新的价值链,将加速推动中国制造业告别“粗放制造”、“快速扩张”的时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强规划引导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议》第(13)条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在国家五年规划建议中首次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新概念,代替“十一五”规划中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强化了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2月省部级干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温家宝总理2009年连续召开三次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在2010年3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建议》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现阶段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而“十一五”时期的高新技术产业仅仅涉及了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内容的拓展深化是希望这些新兴产业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而且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在发展思路上,一是强调“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突出核心关键技术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二是强调“要积极有序发展”,表明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引导。在推进技术进步的措施上,“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而本次《建议》强调“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表明政府在重大科技方面的主导作用将有所强化。

    3.置于战略高度 加快发展服务业

    《建议》第(14)条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是在国家五年规划建议中首次以战略高度定位服务业,是对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这一意义的重视,适应了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从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诸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服务业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和今后国民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建议》提出要“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表明现阶段要素价格改革将稳步推进;提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充分考虑到我国消费升级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要求。这些新举措对于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提升基础产业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建议》第(15)条提出“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把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首次在国家五年规划建议中单独进行强调,凸显二者的重要性。

    《建议》提出了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观点、新方向。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由“十一五”时期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变化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增加了“安全”这一目标且排在第一位,并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再一次强调了安全。在主攻方向上,较之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增加了“发展智能电网”这一新内容。

    《建议》再次强调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新思路。此外,在主攻方向上,提出“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比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更加强调运输的高效、快捷;同时,“改革空域管理体制”将重点推进,这使通用航空有望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新增长点。

    5.重视新兴产业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建议》第(16)条将“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作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新举措,首次在国家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并提出“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对软件产业的重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物联网的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软件产业重视较早。2000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2002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发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建议》提出“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将有助于产业在技术和应用上形成突破,有助于促进物联网与实际产业的集合,为产业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空间。“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对于强化信息产业的核心建设、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上措施的出台,有助于推动信息产业从重设备等硬件的发展向软件及应用的下游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于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扩展发展空间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议》第(17)条提出“发展海洋经济。”这是党中央首次将“发展海洋经济”这一内容在国家五年规划建议中进行单独论述,第一次将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海洋经济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又批复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建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举措。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将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对于积极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本部分执笔:林凤霞 宋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林凤霞 宋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