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峰 张志超: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0-12-03   点击量:1415
【字体:
    在“十一五”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上,《建议》重点强调要“加快”建设,并把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建议》明确地提出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系统地纳入规划体系中来,为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科学的发展模式。

    1.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建议》(第22条)中有几个亮点:一是提出增强危机意识,强调低碳发展理念;二是对能源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应从重点工程、考核责任、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市场化运作手段来加强节能管理;三是强调利用森林资源增强固碳能力,彰显生态发展理念;四是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并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低碳发展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目前的能源与环境约束日渐突显,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法律、技术、制度、市场、科研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尤其是突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强调运用市场和生态涵养的手段推进节能减排,体现了紧跟时代进步的理念和工作方法。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节能减排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年降低20%,污染排放总量降低10%。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建议》中的“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这一承诺提供了一个新的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决心、有能力实现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主张和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2008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都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根据自身能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新的内外环境和条件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2.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在《建议》(第23条)中再次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独立出来,体现我国对于继续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与前一个五年规划不同的是,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概念,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同时提出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1988年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概念首次提出,作为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战略,它被各国广泛接受和推广。2005年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比欧美日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相对滞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需要加快加以落实。通过制度上的创新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回收,积极培育扶植一批提供回收服务的专门企业、资源再生企业,同时生产企业也必须建立起一个逆向物流体系来积极承担生产者责任延伸。最后,消费者配合这个环节非常关键,要从消费阶段就开始宣传引导,提高购买者的回收意识。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用领域逐步拓宽,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的主要目标。2009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超过了2800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尽管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再生资源和工业“三废”量大面广,共伴生矿成分复杂,回收利用技术和管理难度都较大。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3.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建议》(第24条)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对矿产资源实施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严格土地管理;高度重视水安全,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鼓励海水淡化;等等,相对“十一五”来说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的原则、思路和实施方法,同时加大了对土地、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建议》中首次提出“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的新提法,并要求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铁、铜、铝等重要矿产的国内保障程度低。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资源节约”几年前就已提出,2002年还召开了全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会。温家宝总理200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战略。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表明我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部署全面展开。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议》提出的“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是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概念,目前阶梯水价、阶梯电价等新的节约资源的收费方式正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是当前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必须加以密切关注的问题。鼓励海水淡化将加快刺激和壮大海水淡化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增加淡水供应的同时并可为化工产业提供众多原材料。

    4.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建议》(第25条)新提出:“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和“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等内容,突出体现了我国加大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决心和“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通过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建议》提出“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标志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入真正落实阶段。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节能减排的三个体系实施方案和三个办法,表明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入真正落实阶段。胡锦涛在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强调,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提出“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等表明我国的污染监测和治理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政策将更加严格。通过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等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5.强化体系建设 加大生态保护

    《建议》(第26条)关于生态保护的原则从“十一五”的“保护优先、开发有序”转变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表明我国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强调源头治理的理念。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前期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治理成果;要求继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对草原和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建议》中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十一五”期间多种严重灾害的交替、叠加更在提醒我们,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十二五”应认真落实《建议》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推进防灾减灾建设列为重大任务,明确“避防为先”的战略思路,将立足点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建议》要求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部分执笔:唐海峰 张志超)

    (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唐海峰 张志超:提高生态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