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物质生产领域投资过剩与教育发展领域投资短缺直接相关
2011-05-05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888
【字体:大 中 小】
物质生产领域严重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一是全民族非常有限、十分宝贵的资金被投入到许多没有效益的领域,老百姓从这些投资中感受不到发展的好处,而社会迫切需要的许多投资领域又总是没钱;二是商品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不少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过不了几年就拆掉或报废,导致投资浪费和宝贵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三是生产能力和生产企业在不同区域和城市的复制,加剧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不经济和各省市区及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四是简单科隆、复制、照搬、重复,影响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五是生产过剩、压价销售、行贿销售,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六是以工业领域的重复建设为龙头,拉动许多相关产业都出现重复建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都是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重复建设问题的研究,人们往往就经济建设的投资体制和政绩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剖析原因。比如,国家税收制度和投资体制决定了地方投资以政府为主导而不是真正以市场为主导,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投资主体;比如,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利益人为推动经济扩张,国家缺乏对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的有效遏制;比如,国家关于投资管理的计划是一个软约束机制,项目和资金给谁都可以;再比如,国家投入资金管理的多渠道、分散化运作机制,部门利益甚至资金管理者、投资审批者都有私人利益,都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地方政府发展观、政绩观存在偏差,政绩私人化、政绩形象化、政绩短期化等等。这些分析对于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是有价值的,对于遏制重复建设的恶性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仅仅依据这种分析,仅仅从物质产品生产和投入领域自身寻找解决重复建设的思路,不足以解决我国 “重复建设”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
在物质产品生产投资过剩、重复建设一轮又一轮不断进行的同时,我国整个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一直投资不足,严重短缺。“上学难”在我国成为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它不是某一区域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的问题;其次它不是某个教育阶段的问题,而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特殊教育各个层次都短缺的问题。它也不是那几年的问题,而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整个改革开放阶段一直存在的问题。初等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许多城市义务教育规模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从高中到大学各阶段升学率长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上学难、上好学校难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我们把物质生产领域连续不断的重复建设和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的投入不足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直接相关性,甚至可以说,这两方面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有那么多资金用于重复建设,这些资金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资金是通过什么投资机制进入重复建设领域的?如果这些资金不用来搞重复建设,或者少搞一些重复建设,那么不搞或少搞重复建设省下来的资金应该干什么?反过来,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问题上,为什么这么多年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应该用来办教育的资金到底到哪里去了?我们站在整个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思考,就可以看清问题的实质。正是我们的社会把一大部分应该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用到了物质资源开发领域,从宏观投资大方向上导致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短缺和物质资源开发领域严重重复建设的长期并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物为本”而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投资根源。
该文摘编自:《教育投入的革命》一书的部分章节,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刘道兴,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A)
关于重复建设问题的研究,人们往往就经济建设的投资体制和政绩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剖析原因。比如,国家税收制度和投资体制决定了地方投资以政府为主导而不是真正以市场为主导,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投资主体;比如,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利益人为推动经济扩张,国家缺乏对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的有效遏制;比如,国家关于投资管理的计划是一个软约束机制,项目和资金给谁都可以;再比如,国家投入资金管理的多渠道、分散化运作机制,部门利益甚至资金管理者、投资审批者都有私人利益,都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地方政府发展观、政绩观存在偏差,政绩私人化、政绩形象化、政绩短期化等等。这些分析对于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是有价值的,对于遏制重复建设的恶性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仅仅依据这种分析,仅仅从物质产品生产和投入领域自身寻找解决重复建设的思路,不足以解决我国 “重复建设”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
在物质产品生产投资过剩、重复建设一轮又一轮不断进行的同时,我国整个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一直投资不足,严重短缺。“上学难”在我国成为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它不是某一区域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的问题;其次它不是某个教育阶段的问题,而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特殊教育各个层次都短缺的问题。它也不是那几年的问题,而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整个改革开放阶段一直存在的问题。初等教育特别是广大农村办学条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许多城市义务教育规模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从高中到大学各阶段升学率长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上学难、上好学校难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我们把物质生产领域连续不断的重复建设和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的投入不足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直接相关性,甚至可以说,这两方面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物质产品生产领域有那么多资金用于重复建设,这些资金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些资金是通过什么投资机制进入重复建设领域的?如果这些资金不用来搞重复建设,或者少搞一些重复建设,那么不搞或少搞重复建设省下来的资金应该干什么?反过来,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问题上,为什么这么多年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应该用来办教育的资金到底到哪里去了?我们站在整个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思考,就可以看清问题的实质。正是我们的社会把一大部分应该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用到了物质资源开发领域,从宏观投资大方向上导致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短缺和物质资源开发领域严重重复建设的长期并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物为本”而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投资根源。
该文摘编自:《教育投入的革命》一书的部分章节,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刘道兴,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