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第三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创新

2013-03-23   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   点击量:1063
【字体:
    用发行社会公共事业基本建设国债的办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流动性资金进行宏观调控,从财政角度看,应当属于积极财政政策。但是与传统宏观调控中积极财政政策不同的是,在第三宏观调控理论看来,只要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只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无论是在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的时候,还是在防范和消除通货紧缩的时候,都应当继续支持政府发行社会公共事业基本建设国债,继续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就是说,第三宏观调控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和第一宏观调控结合进行,还可以和第二宏观调控结合进行,总的宏观调控应当是结构性的。当着需要限制向经济领域投资、实行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时,不应同时限制向社会公共领域投资。当着需要扩大向经济领域投资、实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时,应当更加注重扩大向社会公共领域投资。因而这对财政应债理论、财政偿债机制、财政风险防范等都提出了创新要求。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当用全新思维和运作方式担当起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职能,增强财政应债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公共财政,财政职能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和支持公共事业发展,为公民和纳税人提供公平的社会服务。但是由于我国社会规模巨大,服务对象众多,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很难满足亿万人民群众日益强大、日益紧迫、日益高质量要求的社会公共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必须转变在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只关注每年收支平衡的传统运作模式,转变为更加积极的公共服务态度,支持公共服务事业规模扩大,支持公共服务队伍人员编制增加,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基本建设。财政本身更多支持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日常运行和人员增加经费,而公共事业基本建设投入则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精神,大胆通过负债发展,走发行国债之路,多渠道筹措公共建设资金,通过提升财政应债能力,引导社会性资金实现有效利用,用市场经济思维方式强化财政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资金丰裕期财政有责任把全社会流动性资金引导好、利用好、规制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积累财富规模较小的发展阶段,财政主要追求自身收支平衡,社会流动性资金主要靠市场导向。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资金丰裕期,社会流动性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怎样把全社会丰裕资金利用好、引导好、规制好,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副作用,避免社会积累的资金大量闲置和浪费,已经成为政府和财政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流动性资金,也只有国家财政持续、稳定、长久发挥引导、调节和规制作用,才能实现其有效投资和科学利用。如果财政仅仅追求自身收支平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财政应当担当的职能。这就要求财政密切关注社会流动性状态,关注社会资金运动规律,研究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短缺领域,探讨把社会丰裕资金引导到社会公共领域的努力方向和投资机制,形成一整套通过发行公共事业基本建设国债、地方债等途径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新格局。

    第三,发行国债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是“国家花钱的艺术”。财政部门作为国家理财机构和职能部门,怎样把国家财富管理好、利用好,把整个国家的钱花好,需要有战略思维,也要有高超艺术。在我国传统的财政观念中,政府负债总是与困难、萧条、日子过不去、财政出现赤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多年来我们理解的国家财政负债,多是一种被动的、被迫的、无奈的举措。我国理论界关于财政与国债关系的研究,关于国债与地方债关系的研究,关于国债发行、管理、使用的研究等,更多是从财政收支平衡的角度,从我国与国际比较中保证财政安全和防范国债风险的角度,从作为财政收支调节和补充的一种机制来认识国债,因而对财政、国债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关系重视不够。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之路,如何加快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和谐,如何把握好资金丰裕新特征,把全社会积累的财富利用好,成为财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课题。加强第三宏观调控,就是要通过积极主动发行社会公共事业基本建设国债,支持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加快发展,破解社会发展难题,快速提高国民素质,把社会流动性资金引导到社会最需要、最有价值、最有远见的投资领域。这种负债从表面上、形式上看是负债,换一个角度又不是负债,是国家把已经积累急待有效利用的民族资本盘活,是国家和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好国民财富,将其转化为社会有效投资的战略举措,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有效应对,因而这是一种“国家花钱的艺术”。


参考文献:(省略)

作者简介:刘道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说明:本文为作者《资金丰裕、社会建设与第三宏观调控》(《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一文中的“第三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创新”内容

(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刘道兴:第三宏观调控与财政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