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斌:缙云氏初论

2011-12-26   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6期   点击量:3523
【字体:
    缙云氏,是上古时期十分古老的氏族。从文献记载来看,缙云氏与炎帝、黄帝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缙云氏又是南方氏族三苗氏的直系源头,代表了上古时期南方氏族与中原炎黄的文化联系,因此缙云氏的研究也就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关于缙云氏的记载,较有权威的文献,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史记·五帝本纪》也有类似的文字,但表述更加简略:“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敦。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以上二段关键性文字,至少透露三出条信息:一是缙云氏与帝鸿氏、少昊氏、颛顼氏等部族一样,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上古部族。二是缙云氏族裔,与其他三个著名部族的一部分,均长期在中原相处,直到帝舜之时,才被“发配”到边远的四方。三是“四凶”之族,如“浑沌”,《史记》集解贾逵曰:“帝鸿,黄帝也。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穷奇”,《史记》集解服虔曰:“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梼杌”,《史记》集解贾逵曰:“梼杌 ,顽凶无畴匹之貌,谓鲧也。”“饕餮”,《史记》正义:“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神异经》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上头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畏群而单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号之。”因此,“四凶”应为讙兜、共工、鲧与三苗。这四个部族,实际上是最早在中原地区活动,而后与黄帝部族,有过合作,也有过争执,以后向南方迁徙的古老部族,在上古文明中占据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二缙云氏与炎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史记》集解:“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路史》卷十五:“缙云氏,亦帝之胄也。”其小字注云:“《传》谓,缙云,黄帝之官,

    非。《史》注,缙云氏,姜姓炎帝之裔,黄帝时为缙云官,妄矣,盖国也。处州,旧本图经,缙云山,又皆以为黄帝氏,失之,详《国名纪》。”又见《册府元龟》卷五:“缙云氏,姜姓,炎帝之苗裔也。”《古经解鉤沉》卷十八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同投诸四裔,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里同,以御螭魅。”缙云氏为炎帝苗裔的说法,虽然由来已久,但并没有更多的解释与说明。但是缙云氏与黄帝的关系,亦有较多的文献记载,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缙云氏为黄帝时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专门记载了上古“纪官名号”的情况,昭子与郯子的对话,郯子谈到了相关史实,即“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以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这段文献讲到上古时期,古帝的职官命名与图腾崇拜有一定的关联,由图腾命官而成为相互区别的关键。所以,《左传事纬》前集卷七:“缙云氏,黄帝官。”《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云:“缙云氏,黄帝之官。”《春秋分记》卷四十八,《春秋左传事类始末》卷一,均在“缙云氏”下注明:“黄帝时官名。”《册府元龟》卷九百四十,《礼书纲目》卷七十二,《文章正宗》卷四,《御选古文渊鉴》卷二,《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九,《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等均记:“缙云,黄帝时官名。”《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十七,则将“黄帝”写成“皇帝”,亦云:“缙云,皇帝时官名。”《日讲春秋·解义》卷二十六,则云:“缙云,黄帝氏官名。”则含义相差不大。《春秋分记》卷十八,特别强调缙云非黄帝之裔,称“缙云氏,黄帝时官名,非帝之裔,故别之。”《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引《正义》称:“昭十七年,《传》称:黄帝以云名官,故知缙云黄帝时官名。《字书》:缙,赤绘也。服虔云:夏官为缙云氏。”关于缙云氏以及相关的“云官”,《古经解鉤沉》卷二十与《皇王大纪》卷二有类似的记载:“黄帝以云名官,盖春官为青云氏,夏官为缙云氏,秋官为白云氏,冬官为黑云氏,中官为黄云氏。”以上为文献中所注黄帝的五个云官。《周礼注疏》正义序,《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十八与《尚史》卷二,均有类似的文字,如“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这一说法为晋朝杜预的说法,在历代较有影响的。《乡党图考》卷二,《天中记》卷二,《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六等,均采用了这种说法。二是缙云氏与帝鸿氏有关。缙云氏与帝鸿氏的关系,一种说法认为缙云氏为帝鸿氏之子。如《名义考》卷五,“帝鸿氏继黄帝而为君。缙云氏,帝鸿氏之子。”《名疑》卷一亦云:“帝鸿氏不才子灌兜也,……或云缙云氏子、帝鸿氏孙也。”《孟子杂记》卷三,“驩兜,……帝鸿之后,缙云氏不才子浑沌也。”又引“《史记》注,三苗即官”驩兜子饕餮也。”在这里,所谓“四凶”与前述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将缙云氏,直接列在帝鸿氏的直系之中。《册府元龟》卷七百四十四,对帝鸿的注释为,“帝鸿,黄帝”。帝鸿即黄帝的说法,最早为贾逵与杜预的说法。《庄子·应帝王》将“中央之帝”与“浑沌”划等号,而黄帝也是“中央之神”,似乎也找到了帝鸿与黄帝之间的必然联系。徐旭生认为,“黄帝与帝鸿不过是各氏族里面的人神首长。谁先谁后,现在文献无征,没有法子知道。”①但由帝鸿与黄帝的关系可知,缙云氏已不仅仅是“黄帝时的官名”,也有可能与黄帝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三缙云氏,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上,还有三层方面的含义。这些对后世有较多的影响,从而也让人们对缙云氏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1.缙云氏与饕餮由《左传》而来的,对于缙云氏之子的表述,对后世论者影响较大。《史通通释》卷十三云:“缙云氏亦有不才子,天下谓之饕餮,以比三族,具称四凶。”《资治通鉴外纪》卷一云:“或云帝鸿氏、少皞氏、颛顼氏、缙云氏皆有不才子曰浑敦、穷奇、梼杌、饕餮,尧不能去,舜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即四罪也。”其他文献,如《说略》卷十四,《经济类编》卷九十五,《文编》卷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十六,《格物通》卷六十四,《记纂渊海》卷四十二,《群书考索》卷二,《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六,《说郛》卷十九下等,都有“缙云氏不才子”的记载。《左传记事本未》卷八,“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極,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春秋左传属事》卷九,《左传事纬》卷三,《左传杜林合注》卷十七,皆有相同的记载。但是,饕餮与其他三凶的最大区别是,其他仅保留在文献中,而饕餮则仍保留在后世的文化传承之中,如《三礼图》卷四所言:“《春秋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著饮食之戒。”《考古图》卷一,在谈及鼎时,专门描述有,“又,癸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吕氏春秋》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春秋左氏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卷一,亦有相似的记载,反映这类器物上,以饕餮为纹怖,已在当时成为时尚。近世以来,商周青铜器的大量发现,确证这种以“饕餮”为代表的兽面纹,的确是当时青铜礼器装饰的主题。因之,也引起了学术界对饕餮的关注。如韩初潮在研究中,由饕餮纹推到缙云氏,并由缙云氏推到“牛首”形象的炎帝,进而得出了饕餮纹即饕餮的结论②。李泽厚则从美学的角度论证道:“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③有关饕餮纹的文化意义,牛倩认为其生成过程包含了下述要点:“其一,'饕餮’与其说是上古缙云氏部族的别号,不如说是以贬义的绰号作为该部族的代称。因其民凶残暴虐,虞舜流其族于四裔,以御魑魅,由此衍生出'饕餮’的护佑功能。其二,与其恶行相匹配的形象,是威猛凶狠的怪兽,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其三,由原始礼玉素来被认为是通灵的圣物,进而推知与其礼神性质一致的饕餮纹,同样具有通灵的意义。商周时代显然认同饕餮纹的通灵意义,遂将其形貌铸之鼎彝。其四,饕餮纹虽然相貌狰狞可怖,却尽显威严,与礼的庄严性相合不悖。饕餮纹极具震慑力的视觉效果,使人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对自身行为自觉的约束力,宋人富含礼法意义的解说亦由此形成。”④尽管在考古界,对于饕餮纹的真实含义,还有着更多的不解,甚至以兽面纹而概括之。但这种解释,最关键的是忽略了纹怖所表现的文化意义。由历史传承看,从《吕氏春秋》对饕餮的注解,到宋代人们将这种神人具象到器物装饰,直到现代考古界的约定俗成,饕餮的说法长达二千余年,“你如果不懂饕餮,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⑤因此,与缙云氏有关的饕餮的文化意义,始终是学术界深究和关注的文化命题。

    2.缙云氏与三苗缙云氏的不才子,实则为“三苗”。《古经解鉤沉》卷三云:“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同。”《书传》卷二云:“三苗,缙云氏之后,为诸侯,三危西裔。”《尚书注疏》卷二亦云:“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三危西裔,殛鲧于羽山。”《尚书埤传》卷十五,亦有炎于苗民的记载,在溯其源头时,专门述及“缙云氏有不才子,天下之人以比三凶,谓之饕餮。下云:舜臣尧,诛四凶,族则饕餮,即三苗也。三苗特别于三族,以非帝子孙。”此外,《禹贡会笺》卷九云:“按《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曰:三苗,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三危西裔。《山海经》:三危之山,员广百里。郭注:今在敦煌郡。”《尚史》卷二十三亦有“饕餮者,三苗也”的说法。《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一,专记“有苗氏,缙云氏之后,作五虐之刑,杀戮无辜,尧遏绝其世,舜摄政放之于三危。”这说明“有苗氏”为“五刑”的创制者,由中原逐至西、南远方,成为中央正统眼中的“凶”、“顽”之族。当代古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为上古三大集团说。倡导此说的徐旭生先生,将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并称,他认为:“这一集团里面在古代最有名的氏族是三苗氏,又叫作苗民。”⑥三苗,在文献中有苗、苗民、苗蛮等多种称谓。“古人把三苗比作饕餮,反过来说饕餮就是三苗,这是对三苗的贬称。对三苗的功过这里不加评说,主要是看出一个问题,即三苗是缙云氏的后裔,而且发展成为一个诸侯国。但是,缙云氏又是姜姓,是炎帝之苗裔,说明三苗族团的祖族中有一支是来源于炎帝系统。”⑦缙云氏的子族三苗,在离开中原之后有较大发展,并成为与华夏集团并列的大的族团,也因此而成为在上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融合,作出了较大贡献。

    3.缙云氏与云氏在中华百家姓中,有云氏家庭。《元和姓纂》卷三:“云,缙云氏之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十二,“云,《姓纂》缙云氏之后。河南《后魏书官氏志》,宥连氏改为云氏。”《万姓统谱》卷二云:“云氏有二,缙云氏之后,又连宥氏改为云氏。”又见《曝书亭集》卷四十,收录有《云氏族谱序》,所叙族源“云氏之族有三,其一出缙云氏。而悉云宥连,魏孝文帝皆改从云。文昌之云祖,元行省参政从龙,其子总管海居于莬湾累世,谱系可考。”这说明,云氏最早的源头为缙云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北魏时少数民族改姓,也有可能与蒙古族汉化有关。《中国家谱总目》收录有二种云氏族谱,一种为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海南文昌《云氏族谱》,其始祖为云从龙,元代人,与前述谱序相符。另一种为美国犹他学会收藏的台湾彰化《云恩世系表》,主要述及福建、台湾等地云氏族裔的分布情况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缙云氏虽然为一个古老的部族,直到现在还有其正宗后代在中华大地上繁衍。四缙云氏,最早在中原地区发展。在黄河流域保留有相关的迁留痕迹。何光岳认为,“缙云古当为晋云,初居地当在今山西晋水。……晋水源出太原西南悬翁山,东流入汾河。汾水上中游正是古代姜戎分布之地。”⑨另外,与缙云相关的地名,还有山东济宁的缙云山,《济宁直隶州志》专门记载,晋阳山即缙云山。《察哈尔省通志》与《龙关县志》,均载今河北张家口市的龙关县有“缙云故城”,在今龙关县近北庄。重庆北碚有缙云山,传说与缙云氏后裔居此有关。浙江缙云则更为著名。《史记》正义:“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书云:缙,赤缯也。”《路史》卷二十五,缙云:“今处州缙云郡有郡云山,是为缙云堂,缙云氏之墟也。”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浙江中部一带有以缙云这个名词命名的乡、里、草、山、流、堂、台、阁、墟等地名和黄帝于此龙驭飞升的传说。”⑩反映了这一地区与缙云氏关系密切,虽然有的专家认为:“缙云黄帝传说,是缙云氏后裔南徙和东晋以来北人南下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儒道交融、史事神话仙话交融的产物,是南下北人和当时土著居民共同创制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在这一地区黄帝与缙云氏传说之多,缙云作为地名历史之悠久,均为其他地区所不见。关于与缙云氏关系密切的三苗,《战国策·魏策》云:“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反映了三苗族团的主要居住范围。尤其是苗蛮集团,“中心在今日的湖北、湖南两省。西及南两方的界限到什么地方,今日文献无征,却很难说。在东面,江西省的大部分当仍属于这个集团。再向东的吴及越地,在文化上是否也属于这一集团也很难说。”不过从浙江中部与缙云氏关系密切的程度分析,这一带似乎与三苗及缙云有关。尤其是在浙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了饕餮纹的祖形,反映了这里所具有的缙云、饕餮与三苗之间的密切的联系,李学勤则从八个方面对良诸玉器饕餮与商代饕餮纹进行比较,反映二者所具有的亲缘关系。与缙云不远的遂昌发现有以玉器为特点的好川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消失后,“有一支演化为好川文化,”好川文化是否与缙云氏后裔文化有关,亦值得关注。

    从以上的资料分析,缙云氏的族系源头炎帝说,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缙云氏的确有一部分源头来自炎帝;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炎帝族裔大部分在南方发展与播迁,而缙云氏后裔三苗在南方有较大影响有关。山西、河北、山东,甚至北京地区有关缙云氏的遗存,反映了缙云氏早期在黄河流域发展的真实性。“早期的三苗发迹于黄河中下游,从尧舜到商周时期,虽然三苗有相当多的族众抪迁到西方,主要是南方,而留在中原地区的族众仍然很多,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小国。三苗的首领对尧舜是时服时叛,尧舜禹都曾南征三苗,但留居豫西、晋南的三苗族众,一直与尧舜和平共处,最后融为一体。”自黄帝时开始至舜时,缙云氏主要在北方发展,无论是缙云氏为黄帝之官,还是文献中透露出的与黄帝关系密切的帝鸿氏的关系,都可以看出缙云氏与黄帝部族关系非同一般,从良渚文化中所传递的“饕餮”源头的信息,以及《史记·越世家》所反映的越人始祖为黄帝,以及作为黄帝子族的商、周以饕餮为主题的装饰性图案等,我们都有理由认为缙云氏为黄帝的直系族裔,至少其主支与黄帝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这也许正是,浙江缙云保留大量黄帝传说与遗迹的真正的秘密所在。

    注释(省略)

    作者简介:张新斌,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州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