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峰:紧紧抓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2012-02-07
点击量:1249
【字体:大 中 小】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得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主体的河南省,突破了原有中部地区的中间环节,直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强有力的支持,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殷切希望。《指导意见》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文献,政策的支持系统而全面、有力而具体。尤其对于河南农业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指导意见》指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第一大定位,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或许有同志担心,把粮食和农业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第一定位,会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我认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很可能这恰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定位中,含金量最大最高的一个定位,充满着真金白银,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因为,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巨大,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始终长鸣,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需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由于农业本质上是一个弱质产业,而粮食又是农业中的弱质产业,农业投入的回报率低,粮食投入的回报率更低,所以,这就使得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国家支持、尤其是不断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成为必然。《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主产区的投入力度,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主产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布局对地方财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引导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字字句句闪着金光。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这使得河南理所当然地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省份。河南是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很有可能或自然成为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最大受益省份,这无疑为河南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在新的大背景下,农业大省不再是一个包袱、而应该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河南把农业大省的品牌做的越大越响,就越可能向国家争取越多的倾斜政策。近些年来,国家每年给河南较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很大因素就是因为河南是粮食大省和农业大省,是因为我们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取得了成就。
《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中原经济区来说,不仅仅在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而且通过加大投入“三农”,还可以扩大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推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发展奠定雄厚基础,可以带动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农机工业、农用化工业等涉农工业的发展,也为商贸、金融、保险、科技、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食品工业为例,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河南的粮食和肉类加工能力已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食品行业的销售量位居全国首位。目前仅食品工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6左右,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12年,河南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2015年达到2万亿元,2020年达到4万亿元。河南食品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离开了农业发展的这个雄厚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资会产生乘数效应,这几年河南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的重大机遇,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的支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既为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作出大的贡献,又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最多、农产品消费量大,是食品工业大省,也没有理由不把粮食和农业做大做强。
并且,事实证明:农业强省与工业强省并不矛盾,西欧和北美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同样也都是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目前河南不发达,并不是因为我们因为我们产的粮食多了、农业丰收了,而是因为我们的二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不到5%,多年来,澳大利亚这么少的农业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本国民众的吃饭问题,而且生产的农产品的三分之二用于出口,尤其羊毛、牛肉、小麦、棉花和糖等出口量很大,也是世界上奶制品、水果、大米和花卉等的重要生产国。现在河南的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务农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占一大部分,目前河南仍有大约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考虑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因素和本省平原面积大的良好条件,河南农村分离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还将持续,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潜力仍然很大,发展劳务经济是大有可为的。这也说明,推进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发挥好以城带乡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这“三化”的协调同步发展。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新世纪以来,河南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确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但是,也应该深刻认识到:目前河南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由于工业化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使河南还不能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的作用,这是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优势不突出,不仅使河南的城镇难以较好地支持农村、带动农村,而且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本省缺乏必要而有力的依托和载体;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使得农民工市民化、农业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等方面,还受到一系列制约,妨碍了“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什么《指导意见》给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第二个大定位,是“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呢?这就是为了加快河南的工业化城镇化,促进河南的农业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中原经济区的“三农”问题。所以,《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此,《指导意见》并特别强调: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例如,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创新农民进城落户的社会保障、住房、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子女就学等制度安排,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机制,妥善解决农民工流动中的社会问题,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紧紧抓住《指导意见》为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的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作者简介:吴海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指导意见》指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第一大定位,就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或许有同志担心,把粮食和农业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第一定位,会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我认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很可能这恰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定位中,含金量最大最高的一个定位,充满着真金白银,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因为,我国是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巨大,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始终长鸣,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需要把粮食生产抓得紧而又紧。由于农业本质上是一个弱质产业,而粮食又是农业中的弱质产业,农业投入的回报率低,粮食投入的回报率更低,所以,这就使得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国家支持、尤其是不断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成为必然。《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主产区的投入力度,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在主产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布局对地方财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扶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引导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品种。”字字句句闪着金光。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中原经济区,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这使得河南理所当然地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省份。河南是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业大省,河南很有可能或自然成为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最大受益省份,这无疑为河南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在新的大背景下,农业大省不再是一个包袱、而应该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河南把农业大省的品牌做的越大越响,就越可能向国家争取越多的倾斜政策。近些年来,国家每年给河南较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很大因素就是因为河南是粮食大省和农业大省,是因为我们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取得了成就。
《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中原经济区来说,不仅仅在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而且通过加大投入“三农”,还可以扩大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推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发展奠定雄厚基础,可以带动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农机工业、农用化工业等涉农工业的发展,也为商贸、金融、保险、科技、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食品工业为例,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河南的粮食和肉类加工能力已稳居全国第一位,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食品行业的销售量位居全国首位。目前仅食品工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6左右,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12年,河南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万亿元,2015年达到2万亿元,2020年达到4万亿元。河南食品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离开了农业发展的这个雄厚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资会产生乘数效应,这几年河南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创造的重大机遇,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的支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既为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作出大的贡献,又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最多、农产品消费量大,是食品工业大省,也没有理由不把粮食和农业做大做强。
并且,事实证明:农业强省与工业强省并不矛盾,西欧和北美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同样也都是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目前河南不发达,并不是因为我们因为我们产的粮食多了、农业丰收了,而是因为我们的二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不到5%,多年来,澳大利亚这么少的农业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本国民众的吃饭问题,而且生产的农产品的三分之二用于出口,尤其羊毛、牛肉、小麦、棉花和糖等出口量很大,也是世界上奶制品、水果、大米和花卉等的重要生产国。现在河南的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务农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5%,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占一大部分,目前河南仍有大约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考虑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因素和本省平原面积大的良好条件,河南农村分离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还将持续,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潜力仍然很大,发展劳务经济是大有可为的。这也说明,推进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的辐射力,发挥好以城带乡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这“三化”的协调同步发展。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新世纪以来,河南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确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但是,也应该深刻认识到:目前河南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由于工业化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差,使河南还不能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工哺农”的作用,这是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优势不突出,不仅使河南的城镇难以较好地支持农村、带动农村,而且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本省缺乏必要而有力的依托和载体;加上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使得农民工市民化、农业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等方面,还受到一系列制约,妨碍了“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什么《指导意见》给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第二个大定位,是“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呢?这就是为了加快河南的工业化城镇化,促进河南的农业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中原经济区的“三农”问题。所以,《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此,《指导意见》并特别强调: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例如,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创新农民进城落户的社会保障、住房、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子女就学等制度安排,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机制,妥善解决农民工流动中的社会问题,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紧紧抓住《指导意见》为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的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作者简介:吴海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