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201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2012-02-15
点击量:1227
【字体:大 中 小】
1.更加注重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义不容辞。近年来,河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探索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这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路。尤其是这两年,河南在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更加突出强调不牺牲粮食和农业。新型城镇化通过合村并点、拆旧建新,节约、置换出大量土地,不仅能够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稳中有增,而且能够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2.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推进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只有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城镇化才能为工业化集聚生产要素,才能为工业化营造环境和提供平台;才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民才能市民化,农业才能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近两年,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经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11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利用外资已占全省的89.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90.2%;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1.7%,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56.2%;规模以上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3%,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更为突出的是,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坚持产城互动,统筹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功能,增加了就业岗位,也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发展中,有的产业集聚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家户口办理、子女上学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工,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末,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53.89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 33.6%。
3.强调集约节约和内涵式发展
河南省有1亿人口生活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是全国的4.3倍,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这就要求河南省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的理念,实施内涵式发展。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也是这样做的。一是统筹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产业集聚区三个规划的协调衔接。明确规定,三个规划在空间上要实现精准重叠,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二是河南省城乡建设明确了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思路。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发展城市组团,构建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是转变城市粗放发展方式,避免盲目扩张,建设紧凑城市、促进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统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是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功能集合构建,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4.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农业人口众多,城乡差距大是河南基本省情,也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已由2000年的2780元扩大到2010年的1040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1扩大到2.88∶1。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些地区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打破了过去把人口集中到城市的单一城镇化模式,使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更趋合理,探索了一条农业人口居多数的地区实现城镇化的新途径。同时也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5.把民生改善作为根本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坚持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福利,通过解决居民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现实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省委、省政府将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2011年带动全局的八项关键举措之一;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扩大就业、义务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政策,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序推进农民进城落户。此外,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城镇化,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成为直接受益者。
6.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政策引导,自2010年以来,河南省出台了多项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201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80号)出台,为落实该文件精神,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豫政办〔2010〕129号)。此外,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省还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豫政〔2010〕5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豫政〔201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2011年河南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河南省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34号)、《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中心镇集聚式发展的研究正在进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即将形成。
说明:本文摘自《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一书中总报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2011~2012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一文中的部分章节。
(A)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义不容辞。近年来,河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探索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这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路。尤其是这两年,河南在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更加突出强调不牺牲粮食和农业。新型城镇化通过合村并点、拆旧建新,节约、置换出大量土地,不仅能够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稳中有增,而且能够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2.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推进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只有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城镇化才能为工业化集聚生产要素,才能为工业化营造环境和提供平台;才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民才能市民化,农业才能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近两年,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经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2011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利用外资已占全省的89.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90.2%;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41.7%,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56.2%;规模以上工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3%,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更为突出的是,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坚持产城互动,统筹城市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功能,增加了就业岗位,也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发展中,有的产业集聚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家户口办理、子女上学等优惠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工,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末,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53.89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 33.6%。
3.强调集约节约和内涵式发展
河南省有1亿人口生活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是全国的4.3倍,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这就要求河南省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的理念,实施内涵式发展。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也是这样做的。一是统筹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产业集聚区三个规划的协调衔接。明确规定,三个规划在空间上要实现精准重叠,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二是河南省城乡建设明确了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思路。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重点,是通过发展城市组团,构建城市集群,共同带动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是转变城市粗放发展方式,避免盲目扩张,建设紧凑城市、促进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统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是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功能集合构建,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4.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农业人口众多,城乡差距大是河南基本省情,也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已由2000年的2780元扩大到2010年的1040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1扩大到2.88∶1。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各地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些地区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打破了过去把人口集中到城市的单一城镇化模式,使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更趋合理,探索了一条农业人口居多数的地区实现城镇化的新途径。同时也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科学配置、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5.把民生改善作为根本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坚持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福利,通过解决居民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现实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省委、省政府将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2011年带动全局的八项关键举措之一;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扩大就业、义务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政策,切实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序推进农民进城落户。此外,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城镇化,过上了既“安居”又“乐业”的理想生活,成为直接受益者。
6.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政策引导,自2010年以来,河南省出台了多项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201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80号)出台,为落实该文件精神,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豫政办〔2010〕129号)。此外,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河南省还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豫政〔2010〕5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豫政〔201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2011年河南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河南省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34号)、《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中心镇集聚式发展的研究正在进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即将形成。
说明:本文摘自《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一书中总报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2011~2012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一文中的部分章节。
(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