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德:促进和谐发展-----社会学的时代担当
2012-03-19
点击量:1396
【字体:大 中 小】
和谐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伴随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存在以及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叠加和凸显,促进和谐发展以确保社会良性运行已成为社会学的时代担当。
一、社会学的学术品性:以和谐为本
社会学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其奠基人被学界公认为孔德、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作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社会学一问世,就向世界展露它以和谐为本的学术品性。一般说来,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发生重大变化,以及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变革时期。孔德创作《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为社会学奠基的著作,意在解决他所处那个社会转型时代的多重危机,为重建社会秩序提供一种主导性思想体系。涂尔干在社会学方面的主要学术努力,为的是建立一种受科学精神启示的道德;他揭示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问题,他的一些学术命题如“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等,均是探讨如何以和谐为导向来妥善处理这类关系。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及社会异化的根源,他的学说的全部意义在于建立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符合人类本性的、更为和谐发展的新社会。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他揭示出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矛盾,并且为后人如何超越之提供思想先启。
二十世纪是社会学长足发展且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这一时代形成了以帕森斯、默顿等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以雷克斯、科塞、达伦多夫等为代表的冲突理论、以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为代表的社会互动论等主要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互赖性、静态性及其运行的稳定性,其学术目标旨/在为社会生活的均衡与和谐做出贡献。冲突理论虽然在社会运行中认为冲突比秩序更为重要,但其最终理论目标指向也只不过是为了发挥其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的安全阀门的功能,即强调冲突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以冲突作为重要手段在对立面的运动中使社会不断维系和谐与统一才是其理论主题。至于社会互动论,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把社会结构看作理解和行动的结果,并把社会过程当作个人将主观意义赋予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其理论兴趣虽然偏重于对个人意识及行为之微观世界的分析,但其在思想价值上却也具有启发人们在社会学研究中把行动和结构联系起来,以及把主观性与客观性联系起来的客观效果。换言之,其思想理论基点是:社会整体的协调、有序运行取决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代走红的国外社会学家如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他们的学术智慧体现在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以往社会学发展中主要流派之间的差异及论争,取其精华,并尝试消除冲突与秩序、变迁与团结、意志自由与制度规约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在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意识形态与科学认知之间架起交流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社会建构论者在其学术上走出的“第三条道路”,不仅使社会学发展到一个积极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新阶段,而且使社会学在其学理上更加凸显其“以和谐为本”的本真属性。就当代中国社会学来说,在其领袖人物及领军人物关于社会学的学科价值及功能定义中,也大都体现了社会学自身“以和谐为本”的学术品性。例如,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1997),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心态,来进行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活动,从而使和谐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郑杭生先生将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2005),并且主张以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与分配为核心要素,来进行社会建设。陆学艺先生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2011)。李培林、苏国勋提出“社会学的本质是研究社会建设的社会科学,其主旨和目标就是致力于社会的秩序和进步”(2011)。宋林飞认为“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社会学是最有责任、最能发挥作用的学科”(2011)。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术品性,已经在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作为服务对象和发展载体的学科创建活动中显露无疑。
二、社会学的实践价值:以促进和谐发展为天职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中,社会学面对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等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及和谐发展的复杂因素的全新挑战,其实践价值日益增大。经济建设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但从其行动的手段、目的及结果来看,无不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类的“社会事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而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新型现代性的发展背景下具有更为直接和更为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或者可以说,经济建设比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例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再例如,对现代化建设之“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归纳与总结,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援。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才有学者强烈呼吁“今后的三十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应该是并重,因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四大建设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谢寿光,2011),或者建议“把社会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排序中的第四,改排为第二”(陆学艺,2010)。显而易见,由于社会建设是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所以,党和政府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提升及其实践价值的增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实现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人们已习惯于运用经济思维的逻辑原则及理论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且更习惯于依靠经济手段及措施去解决问题,而对于社会理论和方法的功效则不置可否,对于运用合理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则更是很少予以考虑。然而,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怪异社会现象和复杂社会问题警示人们:光靠GDP的增长无法保证个人生活幸福,光靠市场也无法保证能够创造出一个公正而合理的社会。正是在矫正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均衡发展状况的进程中,社会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显得格外突出。
从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理意蕴来看,和谐发展是把古代智慧与现代智慧、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世界视野与本土特质、个人意志自由与社会行为规范有机结合的、新型现代性类型的科学发展。就当代中国社会学“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而论,它担负着发现社会、保卫社会、丰富社会、拓展社会和创新社会的时代使命,理应为实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殚精竭虑,在所不辞。总之,通过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实乃社会学的天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学惟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真正成为助推中华崛起的时代显学。
作者简介:周全德,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通信地址:郑州市丰产路21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邮政编码:450002电话:0371-63610776 (办) 0371-63836852(宅)手机:13633803672 电子邮箱:quandehere@163.com
一、社会学的学术品性:以和谐为本
社会学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其奠基人被学界公认为孔德、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作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社会学一问世,就向世界展露它以和谐为本的学术品性。一般说来,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发生重大变化,以及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变革时期。孔德创作《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为社会学奠基的著作,意在解决他所处那个社会转型时代的多重危机,为重建社会秩序提供一种主导性思想体系。涂尔干在社会学方面的主要学术努力,为的是建立一种受科学精神启示的道德;他揭示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问题,他的一些学术命题如“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等,均是探讨如何以和谐为导向来妥善处理这类关系。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及社会异化的根源,他的学说的全部意义在于建立一个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符合人类本性的、更为和谐发展的新社会。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他揭示出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矛盾,并且为后人如何超越之提供思想先启。
二十世纪是社会学长足发展且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这一时代形成了以帕森斯、默顿等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以雷克斯、科塞、达伦多夫等为代表的冲突理论、以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为代表的社会互动论等主要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互赖性、静态性及其运行的稳定性,其学术目标旨/在为社会生活的均衡与和谐做出贡献。冲突理论虽然在社会运行中认为冲突比秩序更为重要,但其最终理论目标指向也只不过是为了发挥其促进社会协调和整合的安全阀门的功能,即强调冲突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以冲突作为重要手段在对立面的运动中使社会不断维系和谐与统一才是其理论主题。至于社会互动论,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把社会结构看作理解和行动的结果,并把社会过程当作个人将主观意义赋予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其理论兴趣虽然偏重于对个人意识及行为之微观世界的分析,但其在思想价值上却也具有启发人们在社会学研究中把行动和结构联系起来,以及把主观性与客观性联系起来的客观效果。换言之,其思想理论基点是:社会整体的协调、有序运行取决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代走红的国外社会学家如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他们的学术智慧体现在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以往社会学发展中主要流派之间的差异及论争,取其精华,并尝试消除冲突与秩序、变迁与团结、意志自由与制度规约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在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意识形态与科学认知之间架起交流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社会建构论者在其学术上走出的“第三条道路”,不仅使社会学发展到一个积极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新阶段,而且使社会学在其学理上更加凸显其“以和谐为本”的本真属性。就当代中国社会学来说,在其领袖人物及领军人物关于社会学的学科价值及功能定义中,也大都体现了社会学自身“以和谐为本”的学术品性。例如,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1997),主张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心态,来进行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活动,从而使和谐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郑杭生先生将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2005),并且主张以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与分配为核心要素,来进行社会建设。陆学艺先生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加强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2011)。李培林、苏国勋提出“社会学的本质是研究社会建设的社会科学,其主旨和目标就是致力于社会的秩序和进步”(2011)。宋林飞认为“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实践,社会学是最有责任、最能发挥作用的学科”(2011)。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术品性,已经在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作为服务对象和发展载体的学科创建活动中显露无疑。
二、社会学的实践价值:以促进和谐发展为天职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中,社会学面对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等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及和谐发展的复杂因素的全新挑战,其实践价值日益增大。经济建设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但从其行动的手段、目的及结果来看,无不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类的“社会事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而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新型现代性的发展背景下具有更为直接和更为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或者可以说,经济建设比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例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再例如,对现代化建设之“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归纳与总结,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援。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才有学者强烈呼吁“今后的三十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应该是并重,因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四大建设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谢寿光,2011),或者建议“把社会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排序中的第四,改排为第二”(陆学艺,2010)。显而易见,由于社会建设是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所以,党和政府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提升及其实践价值的增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实现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人们已习惯于运用经济思维的逻辑原则及理论方法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且更习惯于依靠经济手段及措施去解决问题,而对于社会理论和方法的功效则不置可否,对于运用合理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则更是很少予以考虑。然而,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怪异社会现象和复杂社会问题警示人们:光靠GDP的增长无法保证个人生活幸福,光靠市场也无法保证能够创造出一个公正而合理的社会。正是在矫正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均衡发展状况的进程中,社会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显得格外突出。
从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理意蕴来看,和谐发展是把古代智慧与现代智慧、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世界视野与本土特质、个人意志自由与社会行为规范有机结合的、新型现代性类型的科学发展。就当代中国社会学“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而论,它担负着发现社会、保卫社会、丰富社会、拓展社会和创新社会的时代使命,理应为实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殚精竭虑,在所不辞。总之,通过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实乃社会学的天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学惟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真正成为助推中华崛起的时代显学。
作者简介:周全德,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通信地址:郑州市丰产路21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邮政编码:450002电话:0371-63610776 (办) 0371-63836852(宅)手机:13633803672 电子邮箱:quandehere@163.co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