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莉:收入倍增有“心”更要有“力”

2013-02-28   来源:《河南日报》2013年2月27日理论版   点击量:791
【字体:
    河南省社科院任晓莉研究员参加学术会议时照片

    □本报记者 李 力

    核心提示

    “收入倍增”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目标令人鼓舞,且让人倍感期待。但收入倍增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对河南而言是机遇大于压力,要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在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大教育、医疗及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要特别重视促进全省农民收入的增长。

    收入倍增惠民生促发展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被冠以“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2月3日,国务院又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此进行了具体部署。请对此谈谈您的看法。

    任晓莉: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在使百姓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引来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

    根据2010年的实际情况和“收入倍增计划”,到2020年我国GDP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的价格将分别达到80.3万亿元、38218元和11838元。这就是说,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2013~2020年的8年间,我国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需要分别达到6.86%、6.86%和 6.3%的水平。根据我们往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经过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另外,从过去的发展来看,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相信未来8年同样能够实现收入翻一番。对这个问题,大家也是有基本共识的。

    “收入倍增计划”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并不是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在经历了30多年年均9.9%的高速增长时期之后,我国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增加,挑战和矛盾在增多。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要比前10年差,世界经济“大病”过后的恢复需要时日;另一方面,国内资源环境、劳动力制约也在强化,土壤、水资源、空气等污染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苗头。此外,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实现目标的难度。在这样的困难和挑战下,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因为 “收入倍增计划”要求GDP总量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时翻番,这就隐含着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要有所提高。由于人口每年要增长(假设今后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5%),所以,居民收入总量在翻番的基础上,还要多增长10年人口增加的 4.6%才行,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占 GDP的比重至少要提高 4.6个百分点。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较大力度地调整国家、企业与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关系。

    收入倍增应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记者:“收入倍增计划”,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是这两个问题,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二是如何抵消物价上涨因素。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任晓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享受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社会分配不公给人们的心理和实际生活造成的巨大压力和影响。据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为0.5,按照国际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占10%,低收入人群也占10%,他们人均收入差已达20倍之多。

    分析中国目前收入分配悬殊的原因,一方面是普通人群承担的税负压力较重,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权力因素(即垄断)介入分配程度过深。

    税负较重而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主要体现为中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而且税率高,相反,财产税如遗产和赠与税缺少等。由于一般商品占据普通人群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比重很大,那么如果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流转环节的税收,多数商品销售价格下降,必然会相对提高普通人群的收入及其在社会财富中的比重。因此,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更严重的是,垄断领域的收入分配结构的损害。据报道,2008年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员工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其收入大约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除了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存在着收入上的极大差距以外,根据国资委的调查,有些垄断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已经接近5倍,差距最大的个别石油行业,内部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差距接近100倍。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薪酬过高,不能单通过强行规定收入标准的办法,而是应该打破垄断、放开行业进入门槛,充分竞争。

    “收入倍增计划”一是指扣除了税收以后的可支配收入,二是指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以后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收入倍增计划”中的“倍增”,即“翻番”是按不变价格说的,是剔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因此,从理论上说,“收入倍增计划”考虑到了一些人担忧的倍增的收入会被价格上涨所吃掉的问题。但在实践中,要抵消物价上涨的因素就要利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的关系,在制度安排有效、经济结构合理、政府再分配政策完善等条件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略超高于经济发展速度。

    收入倍增对河南而言是机遇大于压力

    记者:“收入倍增计划”,对我们河南是不是意味着前景更为美好,压力也更大?因为我们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不小。

    任晓莉: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别较大,我国各省的收入倍增计划肯定存在差异。河南的收入倍增计划要高于全国的目标,具体指标也就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的:即2020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7813元,增长到3.8万元,相当于增长1.1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从2011年的6629元提升至1.6万元,增长1.4倍”,分别超出十八大报告指标2374元和2742元。这个奋斗目标,既符合河南的省情现实,也顺应了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就小康社会的整体建设进程来看,河南的小康社会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仅为71.6%,在中部地区居中游位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0.1%,中部地区为77.7%,河南进展有限,仍据中部中游位置。就城乡居民的收入来讲,多年来,河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次一直在16~20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均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存在。

    看到困难和压力的同时,也要看到,河南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国来讲,随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梯度逐步缩小,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大,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没有改变。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河南争取支持的空间仍然很大。从全省来讲,河南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体制、政策差距逐步缩小,区位、市场、基础支撑条件等综合优势不断上升,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态势更加明显,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气势更加高涨。特别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河南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凸显,土地、户籍、行政管理等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推进,河南在更高起点上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再从发展速度上讲,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近年来,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建立,城镇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3.8%和97%。教育、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等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实现收入倍增要突出重点

    记者:找出了差距,我们省要实现收入倍增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什么?在增强社会保障力度上,我省又应该在那些方面发力?

    任晓莉:“收入倍增计划”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就全国来讲,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核心是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河南来讲,由于人均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位居全国后位,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面临着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收入倍增的双重任务,所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应当在致力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引导和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调适河南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使财富的分配更多地偏重于低收入阶层,以保证调动城乡居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积极性,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首先是要突出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的目标,继续保持就业优先的政策,确保民生之本。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引导,稳定小微企业的市场环境,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提高其收入水平。

    其次是注意把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部署,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继续重点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同时,在全省进一步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出台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现参保人员跨制度和跨地区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加快社会保障和医保改革进程,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继续做好城镇社会保障的有关工作,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社会保障待遇标准,缩小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大规模发展廉租房,并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对象的办法,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问题,让他们生活稳定、有保障,从而快速推进河南全省的城镇化进程。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的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之能在更多领域和更大程度上惠及低收入群体。

    再次是加大教育、医疗及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加大河南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未来人力资本含量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大河南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改善河南全省的医疗条件;加大再分配支出力度,特别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补贴和救助力度,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性支付力度,改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最后是特别重视促进全省农民收入的增长,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途径,努力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将各种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消除各种对农村和农民不利的政策性因素,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收入倍增计划”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意义重大,这个计划攸关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社会和谐才可实现,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才能建成。⑥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任晓莉:收入倍增有“心”更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