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准确把握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013-11-07
来源:《河南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组
点击量:2282
【字体:大 中 小】
人多地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是我省的一个基本省情。摒弃传统落后的土地资源利用观念,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应该成为我省今后进一步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一项关键举措。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前提是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低丘缓坡,一般是指海拔不超过300米或者相对海拔不超过200米,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或坡地(具体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的划定标准)。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讲,一般是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讲,一般是农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向外围空间延伸的边际土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讲,一般是山地生态系统向平原生态系统过渡的生态交错带。基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这些外在表现和内涵特征的认真把握,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特征鲜明、优势突出。
一、可开发利用资源总量巨大,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我省有山地和丘陵面积共计7.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4.31%。其中,作为承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低山丘陵和岗地台地,大约有3.6万平方公里。显然,我省潜在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蕴含量从总量上来看,是相当可观的。
低丘缓坡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取决于宏观和微观地貌特征。从地貌上来讲,我省横跨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山地和平原分野明显,地貌层次分明。西部有一部分属于我国地势上的第二阶梯,东部大部分土地属于我国第三阶梯的华北平原,仅有零星残丘存在;两者之间大范围地域属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此外,我省西南部还有南阳盆地,其周边连同我省南部的桐柏—大别山山前低山丘陵地带,也都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域。简言之,我省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岗地台地区域,从空间格局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山地丘陵区及其向平原过渡的岗地和台地区域。此外,黄河故道、平原沙岗地、沙丘和河谷两侧也有少量零星分布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从行政区划角度看,全省十八个省辖市中,有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郑州、洛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南阳、信阳等13个市均有大量或相当数量的低丘缓坡区域,总共涉及到60多个县市(区)。
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开发利用类型丰富多样、适应性强
我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即地势上由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气候上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这种过渡性特征,使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呈现出独特的地貌类型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优良特征。
我省浅山丘陵地带是在长期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复杂地貌系统,包含了山地、丘陵、岗地、台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宏观和微观地貌,并且在不同空间上相互嵌套、交错分布。许多地方的低丘缓坡与大平原紧密相连,成片成带分布。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这种地貌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广泛分布的自然条件,并决定了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界定标准的制定上必须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也为科学统筹确定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从而全面协调各种类型用地需求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我省属于东部季风气候带,地势和气候上的过渡性特征使得全省四季分明、水热组合适宜、光温条件优异。在地形上,大多数丘陵、岗地和台地,也包括部分低山,其坡面坡度相对较小、顶面相对平缓。而且,除了局部地带为基岩丘陵、土层浅薄且植被覆盖较差以外,多数地区如黄土低山丘陵和桐柏—大别山前低山丘陵地带,都有较厚的土壤、风化层和堆积物,适宜于作为建设用地、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和便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良好的生产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三、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迫切,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强度分布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来看,以郑汴为核心,京广、陇海、宁西和焦柳为轴带的经济和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其重心正倚在我省西部低山丘陵集中分布地带。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轴线和一个城镇密集带位于这个空间区域内:一是以郑州—洛阳—三门峡为主轴、集中了我省县域经济二十强半数的郑洛三工业走廊;二是北起安阳,经鹤壁、焦作至济源的太行山前城市和经济发展轴;三是北起洛阳,沿焦柳线、宝漯线经平顶山至漯河的城市和经济发展轴;四是以郑州为核心的京广线、郑洛工业走廊城市密集带。京广和宁西两个发展轴则分别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带边缘穿过。很多城镇中心区与低丘缓坡土地的空间距离并不太远,甚至其中心区或者新建城区就处于山地丘陵之中。在未来的城镇和工业发展中,可以通过调整城区发展的空间方位、设立特殊工业园区、以及建设公共和居民服务项目等方式来积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和便捷快速的内部交通网络,形成了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的优良特征。从历史来看,这一区域从来都是中国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多轮道路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十多年来高速公路、客运专线、铁路和城乡公路的大量建设,这一区域已经形成了密集的以铁路、国家和省级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为骨干的对外交通联系通道,以及以城乡公路网络为支脉的内部交通网络。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对优化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发展格局的不均衡性,使得全省尤其是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更为迫切的用地需求。此外,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城镇布局多集中于狭小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供拓展的平原土地有限、耕地保障压力巨大,使得土地问题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大瓶颈制约。因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意识、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推动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机制的建立,这些区域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潜在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将日益凸显。事实上,我省一些地区、特别是平原面积狭小而山丘面积较大的地方,具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的传统,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未来广泛开展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四、生态功能重要,文化价值较高,需分类开发和严格保护
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和桐柏—大别山区,是长江、黄河和海河等大江大河一些重要支流和淮河的发源地,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和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可谓我省乃至全国中东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生态交错带,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也极易对当地生态系统形成扰动,导致人口承载过重、土地退化,生态环境呈现人为的脆弱性。再加上局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水文条件不足,极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局部退化甚至生态环境局部恶化。因此,对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微观地形环境,特别是要注意河谷盆地型地貌环境,也要充分考虑其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方面的先天不足。
我省自然环境独特,人文历史悠久,在山地丘陵地区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长期而复杂的地质作用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我省山地丘陵地区形成了兼具“北雄南秀”的独特自然景观。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经过厚重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悠久中原文明的洗礼,形成了厚重的中原人文景观。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华先祖的宝贵遗产,弥足珍贵。
鉴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集中分布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在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过程中,必须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科学制定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标准,认真做好开发规划,合理安排开发次序,在开发利用中要严格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我省低丘缓坡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开发利用的成本差异大、制约因素多、利益关系复杂。作为自然生态价值占一定优势的低丘缓坡地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到对征地对象的经济影响,还需要考虑到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征地补偿不仅需要考虑土地生产的直接效益,也要考虑对征地对象在获取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其他服务方面的影响,例如矿产资源开采、野生动植物采集和休闲景观利用等。此外,还需要协调处理好多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如林业、畜牧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河南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长:刘道兴
副 组 长:吴海峰 王宝海 吴荣涛
本文执笔:韩 鹏
低丘缓坡,一般是指海拔不超过300米或者相对海拔不超过200米,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或坡地(具体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的划定标准)。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讲,一般是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讲,一般是农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向外围空间延伸的边际土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讲,一般是山地生态系统向平原生态系统过渡的生态交错带。基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这些外在表现和内涵特征的认真把握,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特征鲜明、优势突出。
一、可开发利用资源总量巨大,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我省有山地和丘陵面积共计7.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4.31%。其中,作为承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低山丘陵和岗地台地,大约有3.6万平方公里。显然,我省潜在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蕴含量从总量上来看,是相当可观的。
低丘缓坡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取决于宏观和微观地貌特征。从地貌上来讲,我省横跨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山地和平原分野明显,地貌层次分明。西部有一部分属于我国地势上的第二阶梯,东部大部分土地属于我国第三阶梯的华北平原,仅有零星残丘存在;两者之间大范围地域属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此外,我省西南部还有南阳盆地,其周边连同我省南部的桐柏—大别山山前低山丘陵地带,也都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域。简言之,我省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岗地台地区域,从空间格局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部和南部山地丘陵区及其向平原过渡的岗地和台地区域。此外,黄河故道、平原沙岗地、沙丘和河谷两侧也有少量零星分布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从行政区划角度看,全省十八个省辖市中,有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郑州、洛阳、三门峡、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南阳、信阳等13个市均有大量或相当数量的低丘缓坡区域,总共涉及到60多个县市(区)。
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开发利用类型丰富多样、适应性强
我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即地势上由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气候上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这种过渡性特征,使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呈现出独特的地貌类型丰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优良特征。
我省浅山丘陵地带是在长期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复杂地貌系统,包含了山地、丘陵、岗地、台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宏观和微观地貌,并且在不同空间上相互嵌套、交错分布。许多地方的低丘缓坡与大平原紧密相连,成片成带分布。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这种地貌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广泛分布的自然条件,并决定了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界定标准的制定上必须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也为科学统筹确定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从而全面协调各种类型用地需求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我省属于东部季风气候带,地势和气候上的过渡性特征使得全省四季分明、水热组合适宜、光温条件优异。在地形上,大多数丘陵、岗地和台地,也包括部分低山,其坡面坡度相对较小、顶面相对平缓。而且,除了局部地带为基岩丘陵、土层浅薄且植被覆盖较差以外,多数地区如黄土低山丘陵和桐柏—大别山前低山丘陵地带,都有较厚的土壤、风化层和堆积物,适宜于作为建设用地、发展多种农业生产和便于生态环境恢复,具有良好的生产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三、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迫切,开发利用价值较高
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强度分布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来看,以郑汴为核心,京广、陇海、宁西和焦柳为轴带的经济和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其重心正倚在我省西部低山丘陵集中分布地带。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轴线和一个城镇密集带位于这个空间区域内:一是以郑州—洛阳—三门峡为主轴、集中了我省县域经济二十强半数的郑洛三工业走廊;二是北起安阳,经鹤壁、焦作至济源的太行山前城市和经济发展轴;三是北起洛阳,沿焦柳线、宝漯线经平顶山至漯河的城市和经济发展轴;四是以郑州为核心的京广线、郑洛工业走廊城市密集带。京广和宁西两个发展轴则分别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带边缘穿过。很多城镇中心区与低丘缓坡土地的空间距离并不太远,甚至其中心区或者新建城区就处于山地丘陵之中。在未来的城镇和工业发展中,可以通过调整城区发展的空间方位、设立特殊工业园区、以及建设公共和居民服务项目等方式来积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
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和便捷快速的内部交通网络,形成了我省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的优良特征。从历史来看,这一区域从来都是中国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多轮道路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十多年来高速公路、客运专线、铁路和城乡公路的大量建设,这一区域已经形成了密集的以铁路、国家和省级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为骨干的对外交通联系通道,以及以城乡公路网络为支脉的内部交通网络。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对优化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和空间发展格局的不均衡性,使得全省尤其是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更为迫切的用地需求。此外,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城镇布局多集中于狭小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供拓展的平原土地有限、耕地保障压力巨大,使得土地问题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大瓶颈制约。因此,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需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意识、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推动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机制的建立,这些区域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潜在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将日益凸显。事实上,我省一些地区、特别是平原面积狭小而山丘面积较大的地方,具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的传统,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其他地区未来广泛开展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四、生态功能重要,文化价值较高,需分类开发和严格保护
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和桐柏—大别山区,是长江、黄河和海河等大江大河一些重要支流和淮河的发源地,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和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可谓我省乃至全国中东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生态交错带,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也极易对当地生态系统形成扰动,导致人口承载过重、土地退化,生态环境呈现人为的脆弱性。再加上局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水文条件不足,极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局部退化甚至生态环境局部恶化。因此,对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微观地形环境,特别是要注意河谷盆地型地貌环境,也要充分考虑其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方面的先天不足。
我省自然环境独特,人文历史悠久,在山地丘陵地区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长期而复杂的地质作用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我省山地丘陵地区形成了兼具“北雄南秀”的独特自然景观。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经过厚重中原文化的熏陶和悠久中原文明的洗礼,形成了厚重的中原人文景观。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华先祖的宝贵遗产,弥足珍贵。
鉴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集中分布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在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过程中,必须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科学制定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标准,认真做好开发规划,合理安排开发次序,在开发利用中要严格保护好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我省低丘缓坡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开发利用的成本差异大、制约因素多、利益关系复杂。作为自然生态价值占一定优势的低丘缓坡地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到对征地对象的经济影响,还需要考虑到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征地补偿不仅需要考虑土地生产的直接效益,也要考虑对征地对象在获取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其他服务方面的影响,例如矿产资源开采、野生动植物采集和休闲景观利用等。此外,还需要协调处理好多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如林业、畜牧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河南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长:刘道兴
副 组 长:吴海峰 王宝海 吴荣涛
本文执笔:韩 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