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育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服务产业

2015-03-04   来源:《河南日报》2015年2月26日 理论版   作者:唐晓旺   点击量:728
【字体: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谢伏瞻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的精神,努力培育一批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服务产业。

培育和发展服务业的现实意义

    加快服务业发展符合世界产业演进的趋势。从世界产业演进轨迹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重心逐渐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最终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三二一”排序,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了高效、低耗、优质的更高水平。新时期,我省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既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又是世界产业演进的大势所趋。

    加快服务业发展符合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省第一产业比重已降到11.9%,第二产业比重也已开始下降,2014年二产的比重为51.2%,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当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份额将逐渐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将开始步入“服务业—工业化”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符合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省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在经济新常态下,原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面临新的转换。现代服务业是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2014年我省服务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9%,居全国最后一位,河南发展服务业的潜力很大。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能够促进我省投资和消费的稳定增长,成为我省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有效途径。

培育和发展服务产业的着力点

    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提速度。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具有业态先进、成长性好的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我省地处全国地理网络中心位置,工农业基础良好,交通四通八达,信息网络纵横交织,是全国重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汇地,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然而,长期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新时期,要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提速度,力争“十三五”末赶上或超过先进省份。

    推动健康养老、科技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扩规模、上水平。我省中医中药资源丰富,太极、少林等养生文化久远,具有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先天优势。我省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职业教育的需求非常庞大,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业发展具有较大市场空间。此外,我省人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推动健康养老、科技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扩规模、上水平,形成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河南品牌。

    推动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支柱服务业添活力。与全国相比,我省服务业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是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其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比全国高1.1、5.5个百分点,尤其是住宿餐饮业,其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9%,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居全国第四位,优势相对突出。我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8%,远低于山东(13.17%)、广东(12.82%)、江苏(11.55%)等先进省份,与我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房地产业占全国的份额为3.59%,在全国居于中游位置,但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相比差距较大。这些传统服务业在我省的比重大,在全国的优势明显,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的时期,我们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增强这些传统支柱服务业的活力。

培育和发展服务产业的对策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价格、财税、土地、融资等政策,抓紧研究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服务外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规定,尤其要降低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非公资本进入愿望较强领域的准入门槛,扩大购买社会服务规模,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强化载体平台建设。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打造一批物流枢纽、信息服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企业孵化等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济源、温县、西峡等自然生态环境美、医疗服务条件好、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规划建设区域性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

    提升服务业开放层次。抓住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机遇,积极实施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外资进入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领域。支持郑州、洛阳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外包示范产业园,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服务业优势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

    着力培育服务业龙头。紧盯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大品牌,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形成带动我省高成长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旗舰”。滚动实施10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服务业集群和企业,不断提升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资源、市场和产业链整合,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⑥4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努力培育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