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河南是全国人口和农业大省,虽然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产业结构相对偏重能源原材料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业附加值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尽快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4年河南生产总值为34938.24亿元,名列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但人均却只有3707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5%,位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22位,居于中游水平。因此,提高河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以量的扩张为前提,把加快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没有量就谈不上质,没有速度也无所谓效益。
我们应该看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基数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潜力的低水平大量释放,经济必然要从长期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并形成大量过剩的低档次无市场产能。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环境由原来的数量、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和差异化、个性化竞争,资源生态环境由相对宽松转向趋近上限。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能源原材料大省,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矛盾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就必须摈弃“以GDP论英雄”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力避发展的盲目性,切实转换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促进全方位创新,降低要素投入,拓展环境空间,减少资源占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以相对较少的要素投入和环境代价,获得相对较大的产出,使经济增长真正成为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为11.9∶51∶37.1,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差距主要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1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看,河南服务业落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河南服务业发展,基本途径在于通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层次,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同时,还要从服务业的本质属性出发,深刻分析河南服务业落后的内在原因,激发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由于服务业是从第一、二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所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依托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河南服务业发展滞后,实际上与河南第一、二产业结构转换缓慢紧密相关。河南工业一直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结构层次偏低,农业大而不强,整体上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长期相对稳定的工农业结构格局很难对高层次的服务业提出更大更高的需求。缺乏市场空间使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发展滞后成为必然。因此,加快河南服务业发展,就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通过科技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开放创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创造需求。
加快河南服务业发展,弥补服务业短板,还必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并不发达,2014年河南文化产业加上体育、娱乐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0.6%。但这也表明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尽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和文化经济优势,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转变,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
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平均拉动投资增长约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约1.8个百分点、可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最终拉动GDP增长约1.5个百分点。由此不难看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功能。但从河南实际看,2014年城镇化率为45.2%,与全国平均水平54.7%相比低9.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7位,城镇化发展落后。低水平的城镇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同时也预示着河南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河南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加快推进河南城镇化,不仅仅要实现城镇化率的提高,更要实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人口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严格地说城镇化水平不完全等同于城镇化率。所以,要真正提高河南城镇化水平,必须科学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大幅提高户籍城镇化率。另一方面,也要优化城镇化布局,通过创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以及投融资体制、土地制度等,加大向中小城市的投资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承载能力,推进相对均衡的城镇化,避免农业人口一味向郑州等大城市涌入。同时,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创新城市管理,切实提高城市综合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为城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拓展消费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用力是不均衡的,投资拉力过大,消费拉力偏弱。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村人口大省,城乡消费市场潜力相对较大,尤其是农村消费相对不足,潜力更大,加上出口大大低于全国水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呈现为“投资独大”的局面。新常态背景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彻底改变“投资独大”的局面,在引进富士康等项目大幅增强出口动力的情况下,采取创新性措施拓展消费市场。一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三农”扩大消费创造环境条件,充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着力扩大城镇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发掘城镇消费市场,大幅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作者系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