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四个大省”建设
2016-07-27
来源:《河南日报》2016年7月27日 理论版
作者:完世伟
点击量:1178
【字体:大 中 小】

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扩大)会议上强调指出,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加快新旧产业动力转换作为中心任务,以需求特别是消费升级趋势为导向,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这对于我们加快推进“四个大省”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具有重大意义。
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所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四个大省”建设,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投资类产品普遍需求不足,能源原材料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相关企业连年亏损,去产能面临人员安置和债务化解的巨大难题。同时,消费层次分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人们对中高端消费品和发展型享受型的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和隐性成本的全面攀升,我省已无法凭借低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保持竞争力,而在中高端市场和新兴产业领域,由于研发能力、人力资本条件制约,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就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红利,通过创新驱动、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带来新动能,加快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发展水平很不相称。2015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4∶49.1∶39.5。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结构全而不优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8%,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11.8%,电子信息产业仅占4.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7位。因此,从供给侧发力,调整优化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已是当务之急。
调整结构、优化配置推动“四个大省”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就要加快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产品结构由单一低质低效向多样高质高效转变。
做强工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强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坚持以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局部突破为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以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绿色安全、知名品牌为引领推动食品工业争创新优势,以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汽车整车制造为重点推动汽车工业跨越发展,以延链补链、降本增效、兼并重组为主攻方向推进能源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以提升研发能力、扩大市场规模为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以技术突破、应用推广为重点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坚持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与支持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并重、着力培育大企业与催生更多中小企业并重、引进省外境外企业与发展壮大本土企业并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不断提升我省工业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做大服务业。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市场需求引领、重点产业带动、服务能力提升,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为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带动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加快发展。以民生消费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突出发展养老健康、文化旅游等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生活性服务业。以去库存、促消费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创新业态模式,激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活力。做好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供给。
做优农业。深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突出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着力点,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就是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品质,就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促融合,就是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去库存,就是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促进粮食加工转化,消化粮食库存。降成本,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补短板,就是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抓住信息(IT)时代走向数据(DT)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经济新形态,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电子商务大发展,实施重大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建设电子商务强省。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开展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建设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推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打造网络强省。
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四个大省”建设,要从我省实际出发,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下大决心提升改造“旧动能”,注重创造新供给,打开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释放的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处理好“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要统筹做好“加法”和“减法”,调优存量,做优增量。“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减法”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当前经济运行中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部分地区房地产库存偏高、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上升速度过快、企业经营成本偏高、创新能力与有效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可以说是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长远的制度建设,可以说是目标导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要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相互促进,务求实效。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低效配置,通过调整各类扭曲性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对省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进行梳理和公开,以“权力清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以“责任清单”有效解决职权交叉、多头管理、重复执法等问题,以“中介服务清单”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⑩6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