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魏一明:“一带一路”更像中国哲学里的“道” 利己达人 激励天下
2017-05-18
来源:《东方今报》(2017年05月18日 06版)
点击量:1559
【字体:大 中 小】
▶“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什么?郑州承办2019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咋样?
▶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结束,5月16日上午,河南省社科院就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学习座谈会,在深入学习领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精神的同时,这些省委、省政府的首席智囊都说了些啥?本报今天继续摘登部分研讨观点。
河南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魏一明:
“一带一路”的倡导不单单是经济问题
魏一明认为,“一带一路”的倡导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不单单是支持哪个国家的一个项目问题。四年来成员达到77个,丝路基金达到400亿美元,实际支付已经达到53亿美元,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已经达到600亿美元,经济确实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但我们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不单单是经济,也不只是项目。
实际上就是因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才能提出“一带一路”这个概念。所以研究历史能够有所作为。比如说现在陆上“一带一路”的起点一般说是西安,说到洛阳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意见,所以历史确实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研究。
魏一明认为,搞文史哲和社会学研究的,都应该在“一带一路”研究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文化、文学上,习总书记举的一些例子,比如说阿拉穆图有一个冼星海大道,比如他说印尼总统到漓江时作了一首诗歌叫《宁静》。
从哲学的角度,一个外国学者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更像中国最重要的哲学理念道路,这个“道”就是利己达人,激励天下。实际上中国提出包容天下,大家合作共利,这也是中国一种古老哲学的体现。包括“一带一路”从古代到现代带来佛教在中国的发扬光大等,把儒家学说带到中东国家等,这些都有可研究的空间。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
要突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
完世伟认为,下一步,对于河南进一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有这样几个突出:
第一,要突出重点国家和重点领域,河南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说经济方面有很多共赢点,产业的互补性也比较强,深化产业合作空间比较大,所以我省应该选择中亚、俄罗斯、中东欧、东南亚等重点国家,在航空运输、农业、矿业、物流、工程承包等重点领域开展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务实合作。
第二,要突出我省的交通物流优势,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欧郑欧班列为支撑,抓好国际航空通道建设,高起点建设自由贸易区,做大做强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对接“一带一路”合作的窗口,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开放型载体。
第三,就是要突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欧盟有顶尖的技术,中亚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河南有重要的物流通道枢纽,又是经济大省,所以相互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另外要提升河南洛阳作为“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根据产业价值链合理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沿线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优质的教育、科技等项目,推进我省农业资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能的走出去,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富禄:
我们要抱团走出去
张富禄分析,下一步河南的工业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三方面的重点工作需要突出:
第一是继续培育新优势,继续打造中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先进制造业优势基础上,要发挥空中、地上、网上三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枢纽优势;然后把河南的先进制造业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坚强产业后盾。
第二是发挥好河南工业产业在融入“一带一路”方面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产能优势和先进制造业优势。
第三是针对他们国家的劳动力情况、资本情况、资源情况,针对他们的产业需求、市场需求等情况,来制定我们的产业走出去规划,而且要解决走出去跨国合作的新方式,因为河南相对来说走出去的程度是小的,所以我们提出抱团走出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跨国合作新模式。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
河南下一步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王建国说,通过这次峰会他感觉到,河南下一步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抓住机遇,立足于产业结构禀赋比较低、人口比较多等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河南的优势。河南的优势就是区位交通优势、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以及河南郑州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国际物流中心这样一些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实际上河南有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怎么把这些产能转移出去,是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很关键的因素,下一步河南怎么把这些事情做好?作为科研人员来说有很多的任务,比如说要开展前期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等。
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景全:
中国在下一盘千年大棋
王景全说,前一段时间说中原新区是千年战略,如果说中原新区是千年战略,那“一带一路”最起码应该说是一盘千年大棋。
如何认知这一盘千年大棋的动力结构变迁?王景全说,“一带一路”的动力结构有一个演变过程,大家知道一开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是为了应对美国所组成的圈子的封锁和围堵,开辟我们的发展空间,就提出了向西发展,向广阔的大陆腹地发展;第二个动力结构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积累了庞大的产能,这种产能怎么样消化?光靠国内压库存、压产能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就是进行产能合作;第三个动力结构就是构建中国自己的朋友圈,来面对美国、日本的围堵。所以以前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
王景全说,经过这一两年的演变,我们的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由自己反应式的模式,到从中国未来发展大格局去谋划。新的动力结构之一就是要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新的动力结构之二,就是要开启中国引领全球化的新时代;新的动力结构之三,应该是开创我们崛起中的大国,与世界和平共处、和平崛起,并且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这样一个全新的模式;新的动力结构之四,应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开创的全球化模式,将解决一系列西方国家所引导的全球化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南北差距问题、恐怖主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所诱发的东西,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中国“一带一路”所开创的全球化方案,将致力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国家战略这么大,我们作为科研人员怎么样找我们的定位,怎么样发挥作用?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