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摘编
2017-09-26
来源: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点击量:1386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今天,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洛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话洛阳学发展。现将会议主题发言进行摘编整理,以飨读者。
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作题为《初论洛阳古都文化》的发言。洛阳在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之多,历时之长以及古都文化之丰厚上,可与我国“八大古都”中另一大古都西安相提并论。洛阳古都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夏都斟寻(二里头遗址)开启的“建中立极”的择中建都文化,夏商周三代都城汇集的礼乐文化,兴于东周时之春秋后期盛于东汉延及隋唐之尊儒重教文化,肇始于东汉至隋唐仍兴盛不己的佛道文化,等等。
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气贺泽保规教授作题为《中国中古洛阳的历史地位――兼论从墓志资料看到的“洛阳学”之可能性》的发言。迄于10世纪,洛阳与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并列的中心都市。然而,习惯上将重心放在长安,洛阳被作为从属的陪都。这一认识是否妥当呢?本稿基于这种关心,为重新评估洛阳的地位,触及了下列(特征性的)问题。1)无论从地缘政治学,或自然地环境的视点考察,洛阳(洛阳盆地)均具备立成为中华世界中心的条件,中国文明发源于此地。而且,洛阳作为都城的期间约为长安(关中盆地)的两倍。然而,这一事实通常被忽略。2)东汉以降至隋唐的中国中古时代,洛阳虽然在分裂和战乱中反复经历了废墟化的过程,却未失去向心的作用。此外,隋唐的统一时代,尽管都城迁移到长安,炀帝和武则天却将政治中心转移至此,洛阳的存在感不亚于长安。中古期洛阳持续的向心力之源泉何在呢?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3)与问题2)相关,概观唐代墓志出土的状况,数量上洛阳占据一半,长安•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据此,洛阳成为“埋骨之乡”的前提是意识到了其“神圣及文化性‧精神性”。那些无形的存在捕捉到人心,为洛阳持续不衰的向心力提供了能源。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作题为《洛阳学建立的基本依据》的发言。国内外学界对于新建立学科的诸多约定,当然属于具有某些规范作用的一定之规。国内地方学目前的追求主要不在纳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方面,而在于如何做好历史继承性、发掘更多的地方资源、体现好独有的地域性特点诸方面。属于地方学的“(某城市或某区域之)学”,首先应当看作是学人们研究意向和行为的集合,若不断进取,获得事实尤其是理论建树方面的进展,则有可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在参照部分地方学实践工作经验之后,认为所有“(某城市或某区域之)学”皆应汇聚于地方学的旗帜下,把握好自身的研究对象,努力揭示这一对象具有的学术和(或)应用价值及历史和(或)当代影响,为地方学的理论建树做出贡献。日本学者首先提出建立洛阳学的主张,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影响所至,国内学人应顺势研究,促使其逐渐走向成熟。地方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诞生和壮大,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学术成果在助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作用,尤其是摈弃地域成见、增加地域互信方面,尚有许多工作可以做,这样做才能膺服时代使命,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震中研究员作题为《从华夏民族的形成论“何以中国”》的发言。从华夏民族的形成论“何以中国”学界有关“最早中国”的争议值得关注,但最早的中国,并不能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划等号。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何尊》,是与《尚书》、《逸周书》等相关记载相对立的。中国的出现也是与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华夏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的发展过程。东周时期虽然已处在“自觉民族”的阶段,而“自在民族”阶段显然是指夏商时期。中国的概念,最早讲的是“国之中”,应该是与复合制国家结构形成之初的夏朝时期。因此,作为“尧都”的陶寺遗址,显然早于这一阶段。最早的中国,只能与复合制国家结构形成的夏连在一起。
中国秦汉史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王子今教授作题为《东汉洛阳的国际市场》的发言。自张骞“凿空”之后,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提供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的条件。“商胡贩客”纷纷入塞,参与了汉地都市经济生活,促进了市场在国际因素影响下的繁荣。都城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世界性都市的地位,也成为“西域贾胡”们活跃表演的商贸据点。而洛阳居民对域外商品的高等级消费需求,也通过市场得到满足。东汉洛阳市场的国际化倾向,应当受到经济史、丝绸之路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研究者的关注。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作题为《“中”的历史地理变迁及其文化意蕴》的发言。他对文献中“天地之中”、“天下之中”的地理变迁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天地之中”较“天下之中”的认识不在一个层面,但都表现了“中”文化为代表的重要特点,深入研究这一特点对于认识中国文化本质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