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中原特色小镇

2017-12-12   点击量:1826
【字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为发展特色小镇指明了方向。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那么,如何按照十九大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小城镇建设呢?
  
  第一,回归管仲倡导的“仓廪实”的产业发展思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在他的名篇《管子•牧民》里提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意思是: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管仲是一位改革家,他的一个的重要思想就是大兴实业发展城镇经济。那么从古代到现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就是关键。
  
        一村一品、一镇一态,特色小镇重在特色。台湾南投县桃米村发展多种养殖业,周末和节假日,接待游客1500人左右,每年仅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人民币。这里的经验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注重定位、强调特色,特色产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韩国,江原道大酱镇为抓着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地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收益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作大酱,这样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观念,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的民俗文化。这里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突出乡土气息。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要从资源优势出发确定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提高规模效应、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根据国家建设特色小镇的目标结合河南实际情况,重点培育以下五种模式:利用不同朝代遗迹众多的优势,积极发展历史风情特色镇;以‘互联网+’为引领,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和智力集聚为核心的新业态特色镇;依托河南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的优势,发展乡土气息浓郁的创意体验特色镇;重点在生态优良、气候宜人的地方,发展生态宜居特色镇;依托河南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契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小城镇。
  
  做好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发展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推行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机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进行引导、指导,实行专业生产、综合经营、统分管理、新型合作的联产联动经营责任制,探索建立一产、二产、三产有效对接、有机融合的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机制。二是着力构建特色小镇产业化发展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的方式,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就近就业、可工可农、工贸一体、可城可村,探索建设特色小镇产业化发展之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问题。三是理清特色小镇产业化的组织要素,按照居民是产业化发展的先锋军、企业是产业化发展的运动员、政府是产业化发展的裁判员、社会是产业化发展的协调员职责分工要求,实现特色小镇产化横向协作化、纵向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第二,用“乡愁”守望人们的精神家园。《新唐书》上讲了一个故事,狄仁杰有一天外出巡视,途经太行山时,他登上山顶,回头远望,看见一朵白云飘飞,对左右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狄仁杰徘徊了很久,久久不愿离去,流出了思乡思亲之泪。乡愁这样的一种情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些体会。
  
  乡村是我们心灵劳顿的栖息地,故乡与童年是心灵创伤的安慰剂。对于中华文化之“根”和“魂”来讲,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乡村文明,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乡村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是传统文化保留延续的根本。保护和振兴乡村,已成当务之急。新时代应利用好乡情乡愁建设美丽特色小镇。
  
  一是“乡愁”是美化乡镇环境的催化剂。特色小镇应该“小而美”,在“小布局、小景观”中展现大风貌,以绿色理念引领小城镇建设,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构建生态网络。保护城镇内外绿地、河湖、林地、耕地,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
  
  二是“乡愁”是增强小镇特色的调色板。独特的才是美丽的,特色小镇建设应挖掘特色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体现区域差异、区位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增强独特魅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等的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
  
 三是“乡愁”是建设乡镇道路舟与船。在保持原始自然历史景观基础上,做好小城镇道路规划,保证城镇内外道路顺畅。强化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互联互通,让游子归乡有路。
  
 四是“乡愁”是吸引人才回乡兴业的连心桥。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把从乡镇流失的文化精英、经济精英重归故里,用其学识、经验、专长、技艺反哺家乡,参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当地文化及意识水平。
  
  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是对乡村地位作用的肯定,是对“三农”问题的创新发展,是保护村落、发展乡村的新理念、新亮点。在国家战略基础上,应利用好游子“乡愁”情节,建设美丽特色小镇,满足人们美好幸福生活需要。
  
  第三,建构陶渊明生态宜居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创造出了一个环境优美、安乐美好的理想社会。这样的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由此可见,着力打造秀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唤醒千姿百态的山水人文魅力、提供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是特色小镇不仅要有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更要有生态特色。比如,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思路,对特色小镇进行系统谋划和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空间优化、功能重构、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通过建设小而精、绿而美、地域风情浓郁、品质与功能兼备的生态宜居小镇,使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天、地、人”合一的“世外桃源”的梦想变为现实。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依托山水资源、乡土文化、田园风光,做精、做细、做好“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使特色小镇既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又保存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和旅游魅力,从而成为居住者的天堂、创业者的乐园和游客的梦乡。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在省编办举办的“新发展理念背景下创新小城镇治理体制机制研讨会”的主旨发言摘编)




责任编辑: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