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王建国、王新涛、易雪琴等解析河南城镇化
原标题:河南城镇化率过半意味着什么
编者按
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河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跨入了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这是在打好“四张牌”要求引领下,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未来一段时间河南城镇化的潜力巨大,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释放更多动能。如何认识这一突破的非凡意义?怎样推进下一里程的高质量发展?我们特约请省社科院城市所专家进行探讨。
农业大省的历史性嬗变
河南过半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将直接对整个社会的职业结构、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市民化的城镇化人口的思想观念、城市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要实现全方位同步转变。
□ 王建国
2014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明确指出,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打好“四张牌”。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齐心协力持续打好“四张牌”,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7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不仅显著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提升了在全国省市区的位次,也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河南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标志着河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跨入了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
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城镇化率超过50%是工业化的巨大成果,二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反映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意味着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由此也将彻底改变河南“农字当头、结构过重”的产业层次偏低局面,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始提速,高质量发展态势业已显现。初步核算,2017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万亿元,和2012年相比,五年年均增长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2017年河南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55%,五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不断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0.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五年提高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高,产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同时,国家级研发中心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增长迅速,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社会结构从乡村河南向城镇河南转型
城镇化过程既是一个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社会制度变迁、社会观念变化、社会结构持续变革的发展过程。河南城镇人口全面超过农村人口,过半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将直接对整个社会的职业结构、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河南人将更多去掉农村的“土味”,洋溢着城市的“洋气”。2017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800万人,和2012年相比增加近1000万人,城镇户籍人口超过3000万人,2017年河南户籍城镇化率和2012年相比大幅提高,年均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加快形成,有效规避和化解了因推进城镇化而诱发的各种潜在矛盾和问题,并不断推动全体居民走向共同富裕。
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发展演化
城镇化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也是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由城乡二元分割转向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过程。河南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一方面启动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改善农村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提升农村的发展环境,有效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重塑了城乡关系,走上了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持续超过城镇居民,2014年河南城镇从业人员数量则首次超过乡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558元和127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2,比2012年缩小了0.32。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互促共进、融合发展。
生活方式从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迈进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更多的人口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这时更需要市民化的城镇化人口的思想观念、城市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实现全方位同步转变。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城市文明普及率之间实践关系和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河南城镇化率超过50%,也必将推进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深度延伸和渗透,促进城镇化人口甚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加速改变,转向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关系从索取利用向和谐共生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河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理念,坚决破除以牺牲生态保增长、牺牲环境换发展的思想误区,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形成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城镇化发展模式,2017年全省18个省辖市PM10平均浓度为106微克/立方米(剔除沙尘后),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剔除沙尘后),下降幅度均超过15%,实实在在让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从索取利用向和谐共生的跨越。
“四张牌”引领下的河南实践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集群,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与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的互动协调发展。
□ 王新涛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区域人口密度较高,产业水平发展较低,资源环境容量太小,城市承载能力偏弱,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强。因此,推进城镇化不能“照葫芦画瓢”,而必须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结合河南实际,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河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打好“四张牌”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强大动力
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为河南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河南牢记总书记打好城镇化牌的殷切嘱托,化动力为行动,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集群,有效推动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及产业优化升级与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的互动协调发展。同时,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载体平台,推动创新发展所需的人口、土地、资本等诸多要素实现高效配置,逐步形成中心带动、周边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
县(市)是承上启下、连接城乡、促进城乡互动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主要载体。河南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作为新时代城镇化发展重点,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大县级城市建设力度,推动县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打造出一批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市。一方面,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另一方面,根据每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打造出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使发展支撑更加有力。与此同时,通过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时代。河南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抓好城镇体系上下两头,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大都市区建设,以中小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不断释放出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
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龙头,郑州不断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构建起“半小时”交通圈,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初步形成了“1+4”郑州大都市区,这个占全省9.6%国土面积、集聚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的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同时,其他中心城市不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多个城镇协同发展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深入实施,使中小城市成为转移农业人口的重要阵地。从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到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从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到培育现代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脉络”越发清晰。
综合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
长期以来,农业人口“转而不移”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河南通过完善“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机制,持续推进综合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方面,通过实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用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得到持续提升,让他们从“一亩三分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填平农民与市民在身份上的制度鸿沟;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确保农民进城“有活干”;通过健全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农民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等,确保农民进城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以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打造宜居幸福之家
城镇化不仅是城乡布局和农民身份的转变,更是文明形态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跨越。城市文明不仅体现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还要有高水平城市管理和高素质城市居民来支撑。为此,河南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协同推进。一方面,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和治理手段,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把城市打造成为宜居幸福之家。另一方面,开展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行为和文明风尚习惯提升行动,让新老市民在安居乐业的同时真正以城市为家、爱家护家。
高质量发展的聚合力更强
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强化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真正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内涵式发展。
□ 易雪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大判断,也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指南。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城镇化率突破50%实属不易,同时也为全国城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意味着河南逐步进入城镇为主的社会发展形态,更意味着河南城镇化发展进入由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主、质量并重的新阶段。城镇化率过半既带来难得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牢把握河南城镇化率超过50%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打好新型城镇化这张牌,推动河南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率超过50%的高质量发展将使河南发展动力更加充足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指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会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58.52%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近80%的城镇化率相比差距更大,河南城镇化发展无疑面临较大压力,但同时差距也是潜力和动力。
河南城镇化率超过50%,意味着城镇化发展将更具质量和效率,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6%,这就意味着城镇化率每年至少要提高1.9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百万以上的农业人口转移以及大规模的投资和消费,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河南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潜力依然巨大,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释放更多动能。
城镇化人口“转而不移”和思想观念“转而迟变”影响城镇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从城市发展起源来看,城市是代表空间、人口、提供公共产品的“城”与代表市场交易等经济关系的“市”的融合。这其中,人是推动城市孕育、发展、成熟的核心要素,这实际上也是城镇化所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从现实来看,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超过50%,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相对较低,河南与全国许多省份一样也正经历着不完全城镇化的困扰。
不完全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镇化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实现了社会职业的转移,但却没有真正获得城市户口在城市住下来而融入城市,不少城镇化人口集自然的农民身份和职业的产业工人身份于一身,处于“城镇挣钱乡村消费、闲时进城务工忙时返乡务农”的“两栖”状态,他们在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方面也不能完全享受与城镇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这种大量存在的“转而不移”现象,是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集中表现,不仅使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大打折扣,同时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完全城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已经居住生活在城市的城镇化人口,由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惯性作用,在思想观念、城市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往往不会随着户籍向城市的转移而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与原城市居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相对落差,会给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带来挑战,也必将影响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顺应时代的深刻变革将释放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几十年,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之一在于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城镇化的目标不是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是质量和效率。河南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优势与机遇,直面各种矛盾与挑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方面的深刻变革,把城镇化的发展潜力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强化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强城市精细化服务和人性化管理,真正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内涵式发展。要准确把握河南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改进和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城市规模与速度合理适度增长,有效缩小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实现城镇化质量与数量的包容性提升。要适应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镇化人口进城成本,扩大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多形式宣传教育提高城镇化人口综合素质等,重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还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