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军:对接国际资源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019-06-24   来源:《河南日报》(2019年05月19日 04版)   作者:杜明军   点击量:4125
【字体:

专家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深刻领会国家开放战略的目标指向,积极谋划河南开放布局,实施契合自身条件基础的制度性、结构性安排和推进策略。

创新跨境电商模式,发掘开放潜能

河南跨境电商业务量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正成为河南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优势。要高度重视跨境电商的战略突破价值,拓宽国际市场进入路径,发掘开放潜能,争取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突破。

一要探索构建跨境电商交易中心。探索完善“大数据+电子商务+外贸”新模式,健全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跨境电商综合园区网络,全力提升集聚能级,打造中部地区跨境电商运营交易中心。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相对传统贸易直接对接消费者,全面掌控订单、物流和仓储等环节数据,清楚消费偏好与分布等信息优势,引领供应链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减弱定价话语权等壁垒。

二要探索构建跨境电商结算支付中心。积极推进支付结算便利化,依托河南跨境电商的规模地位优势和辐射影响力,鼓励跨境电商与业务网站进行更多人民币标价、计价。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探索跨境电商本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回流机制,完善国际合作环境。

三要探索构建跨境电商征信中心。积极应对跨境电商相比传统交易模式的信息不对称缺陷,完善监管规章、政府部门及行业协同、信息共享机制,构筑电商诚信交易系统。创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尝试电商标识和网络物品交易标准规范,构建可信赖的电商交易平台环境系统,提升跨境出口产品附加值。

四要探索海外仓构筑模式。高度关注海外仓储设施,优化与整合跨境物流方案,第一时间响应当地销售订单,实现大宗运输的价值所在,及时布局境外物流体系。完善海外仓的揽货、干线运输、清关、仓库、配货等关键环节的功能,化解河南地处中部内陆,受制于进出口贸易流向不均衡,干线运输能力不足的瓶颈。探索配送前货物就地组装深加工和售后维修等服务性功能叠加,重构生产和服务链。

拓展开放平台,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中国拥有超过2亿的产业工人,提供了超过世界一半的工业品,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制造的超常发展。要深刻理解实体经济产业优势的根基作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一要深耕产业发展生态沃土。研究决定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土地、能源、资金供给、制度、产业链和物流、高级智力资源、税收等要素动因与成本决定,以及“雁阵模式”生成机理,练好产业开放发展的生态环境内功。

二要完善产业开放渠道平台。在对接利用好国家各项政策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契合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的对外交流平台。加强企业家培训,加强地方政府、企业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的深度交流,形成进出口会展、开放论坛等宣介品牌效应。

三要促进科技领域的国际互动。当前,我国已逐步具备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创新的能力。应充分发挥国际科技的鲶鱼效应,催生更多原创成果。在维护国家安全科技安全的前提下,对外籍科技人才使用持开放态度。支持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鼓励与境外高科技企业联合研发,充分借力国际科技资源和创新机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强化对外国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执法,杜绝强制技术转让。

四要构筑海外产业园区网络。促进企业抱团,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建设具有集聚效应的海外园区,正成为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产业优势的重要载体。应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管理,实现短期利益向长效合作转变,促进当地环境保护与资源有效节约相结合,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注重品牌、科技等软实力拓展。

强化协同互补,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合力

近年来,河南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郑州)等开放平台,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未来要强化多元战略协同互补,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合力。

一要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机制,对接国家有关部门,与相关国家财政部门、多边开发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融资体系。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机制,参与农业、卫生、减灾、水资源等领域的深化合作。提升“一带一路”项目的透明度,完善国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市场规律,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国际规则标准进行。积极寻求与发达经济体合作,探索第三方海外合作机制。

二要加强河南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间的协调互补。要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之间的交集内容为基点,积极搭建多种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政策支持、机构协作、区域发展、平台共享、资本效益、人才流动等协调互补,形成耦合放大效应。

三要加强自贸试验区之间的交流互动。目前我国已由最早的沪,沿海的津、粤和闽,以及大部分位于内陆的辽、浙、豫、鄂、渝、川、陕,形成了“1+3+7”各有定位侧重、各具发展特色的自贸试验区格局。应探索联席会议制,加强共性问题研讨机制,结合各自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开展对比试验、互补试验,促进统筹协调下的差异化发展。建立自贸试验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促进信息沟通常态化。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相应整理摘编,如需阅读原文,请至《 河南日报 》2019年05月12日 04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