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及消除
摘要:互联网在方便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人们沟通和了解的同时,混杂其中的纷繁复杂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反动信息、伪科学与迷信信息、诱赌信息、厌世信息等不良信息严重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网站文明办网、网民文明上网,同时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安全、科学地使用网络。
关键词:网络不良信息;未成年人;危害;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113—03
互联网在方便人们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掌握技能、加强沟通和交流的同时,混杂其中的带有色情、暴力、伪科学与迷信、反动、诱赌、厌世等内容的不良信息也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了隐患。如何应对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网络不良信息及其危害
网络不良信息,是指互联网上那些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给人的精神带来污染,使人的思想产生混乱,让人的心理变得异常的垃圾信息,包括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反动信息、伪科学与迷信信息、诱赌信息、厌世信息等。这些信息大多具有粗鲁、庸俗、虚假、怪异、矫情等性质,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十分有害。网络不良信息纷繁复杂,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六大类型来论述。
1.淫秽色情信息。即包含性内容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色情资料。网络信息传播在时间上的瞬间性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使得色情信息可以毫无障碍地传播。目前,淫秽色情信息已成为公众举报的数量最多的不良信息之一。自2004年6月10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成立到2006年4月,该中心在向相关执法部门转交的2478个违法网站中,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占到了1647个。①新华网于2006年4月19日到2006年5月19日所做的“网友眼中危害最大的网络不良现象”调查中,有3564人投票认为“网络色情猖獗”是危害最大的网络不良现象,占被调查人数的72%。未成年人出于好奇心往往会主动浏览、收集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和色情内容,但他们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及自控能力,其生理、心理和思维尚处在发育和发展过程中,色情信息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障碍。
2.暴力信息。即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宣扬喋血、斗殴、绑架、强暴、凶杀和战争恐怖等内容,让人丧失同情心,日益变得好勇好斗,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信息。网络暴力信息经常通过网络游戏得以传播。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网络游戏中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越“刺激”吸引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②,其中有将近201%是未成年人③。未成年人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被网络游戏所诱惑而沉迷其中、荒废学业,一些网络游戏甚至会使未成年玩家产生暴力倾向并诱发犯罪行为。另外,玩家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组建帮会、门派一类的组织,受此影响,一些未成年玩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拉邦结派,甚至将虚拟世界里的恩怨带到现实社会中而打架斗殴。
3.反动信息。即以一种煽动的方式宣传违背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谬论,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意志、情操的有害信息。在网上,一些宣扬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信息通过海量的娱乐性和消遣性节目得以传播,就连“法轮功”邪教组织也借助网络对未成年人展开强大的思想攻势,这对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上的分析、识别、选择、批判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欺骗性和危害性。
4.伪科学与迷信信息。即以一种非科学的方式封闭人的思维、奴役人的精神、毁灭人的情感、扼杀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非理性信息。近年来,算命、测字、装神弄鬼等庸俗的“世风”逐渐感染互联网,一些机构和个人以种种在线娱乐和人生策划的名义,花样百变地开起了算命铺子。网络迷信和现实生活中的迷信一样,容易腐蚀人的思想、消磨人的意志、扼杀人的理想甚至左右人的行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对于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的未成年人来说,一旦长期接触这种迷信信息,就会把成功和失败看成是“命中注定”的,从而放弃努力,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人生。
5.诱赌信息。与暴力信息一样,诱赌信息也是一种能够致人心理癫狂的非理性信息。在新颖刺激、变化多端的网络互动游戏的诱惑下,一些未成年人很容易陷入嗜赌的心理陷阱。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就会产生愈来愈强烈的心理依赖感和反复操作的渴望,这与吸食毒品成瘾极为相似。同时,长时间上网需要高额的费用,这极易使未成年人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去偷、骗甚至抢钱,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6.厌世信息。就是渲染对人生的悲观情绪,使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反社会信息。未成年人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父母离异的孩子还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逃避这些压力,一些未成年人开始痴迷于“泡吧”。在网上悲观厌世信息的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为了从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中解脱出来而滋生轻生和弃世的念头。近些年来,少女因失恋去寻短见、少年因学习成绩不好遭家长打骂而自杀等事件不断被媒体报道,可以想象,网上传播的曲解现实生活的厌世信息对此类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1.通过网络游戏传播。网络游戏大多以刺激、暴力和打斗性内容为主,在一些作战、格斗类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网络背景和音乐将游戏渲染得美轮美奂,这些正好迎合了未成年人好奇、好胜和对英雄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可以通过操纵游戏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快感,并可以宣泄和释放因激烈的竞争而带来的内心压抑。
2.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电子邮件的便捷性带来了个人通信的革命,但垃圾邮件的出现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数量巨大的垃圾邮件违背了用户意愿,严重干扰了用户的正常通信,占用、浪费了大量网络资源,严重的甚至造成网络服务中断、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一些垃圾邮件中含有反动、色情、赌博、诈骗等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也妨害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对此,世界上不少国家采取了各种打击措施,我国也于2006年2月出台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并启动了“阳光绿色网络工程”,但要根除垃圾邮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中心于2006年开展的第四次反垃圾邮件状况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周收到的垃圾邮件比例已下降到5898%,但平均每周仍然会收到1735封垃圾邮件。④
3.通过网络论坛和聊天室传播。在网络论坛和聊天室里,发言人的真实姓名、身份、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等都可以被隐去,其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毫无顾虑地诉说自己的心里话。正是由于网络论坛、聊天室交流的匿名性,使得这些地方成了虚假信息、污秽色情信息、反动信息滋生扩散的场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沈绮云教授对北京市352名中学生和12个网络聊天室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络聊天内容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其中色情信息尤为突出。在公共聊天室采集的60234条信息中,色情信息占3%,而在私人聊天室里色情信息则高达65%。⑤
4.通过博客传播。博客就是网络日记、网络日志,其是继E-Mail、BBS等聊天工具之后的又一大网络交往方式。博客操作非常简单,稍有网络知识的人便可轻易注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博客,然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往上面粘贴内容,随心所欲地编辑、更新所传播的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7月19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有253%(3400多万)的网民经常使用博客。⑥由于信息传播和接受的匿名性以及绝对自由的信息发布形式,博客必定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淫秽、色情、虚假信息泛滥,危害社会的刺激性信息猖獗,无端诽谤、谩骂他人、宣扬暴力等现象滋生。
5.通过强制浏览的方式传播。所谓强制浏览,就是利用网页代码技术使用户自动访问某一网站。强制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强制书签。当用户浏览某一网站后,在其收藏夹菜单中就会出现相关网站的一个甚至多个链接。第二,强制标题。不管用户访问哪个网站,浏览器标题中总会出现某网站的网址或广告。第三,强制主页。只要用户打开电脑,就会有某网站在其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设为浏览器的默认主页。第四,强制拨号。只要用户访问过某个网站,则其每次打开电脑就会自动拨号进入该网站。强制浏览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商家为推销产品而推出的形形色色的广告;二是网站为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而强行推出的一些淫秽、色情信息;三是国内一些反动势力的反动言论。
三、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措施
治理网络不良信息要从网站和网民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网吧经营者、家长和教师的齐抓共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使他们恰当、安全地使用网络。
1.网站文明办网。首先,文明办网必须依法办网,这是消除网络不良信息的的前提和保障。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已将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等不良信息的行为认定为违法行为和打击的对象,网络服务商和网站经营者应据此依法办网,加大对不良信息的监督、检查、清理和过滤力度。其次,文明办网要以德办网。各网站要切实遵守《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商抵制淫秽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自律规范,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文明办网要科学办网。网络中的诸多不良信息是由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这些信息的消除也必须依靠技术控制手段来解决。各网站应综合运用虚拟网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监控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加密技术、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形成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方案,采取网上信息分类等安全保护措施,将内部网与公共互联网隔开,通过使用过滤软件来限制用户对互联网上特定网址的获取,对网络游戏采取实名制,通过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玩家的游戏时间予以控制。最后,文明办网还要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有效的监督可以帮助那些自律意识不强的网站和网络工作者纠正其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互联网协会应成立更多类似“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机构,以方便广大网民对互联网站进行监督和举报。
2.网民文明上网。首先,网络使用者和消费者要依法上网,自觉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规范,不在网站社区、论坛、聊天室和博客中发表违法的、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其次,政府要帮助、引导网民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计算机伦理十戒”的做法,明确计算机用户和网民在进入网络和使用网络服务器时应如何去做。⑦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现状,教育网民自尊、自爱、自律,注意网络文明用语,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共同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
3.加强网吧管理。近年来,“网吧”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网络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一些网吧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传播有害信息,容留未成年人上网,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危害,必须予以严格管理。在网吧管理方面,我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有不少是专门针对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的。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不得经营含有色情、赌博、暴力、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电脑游戏,经营者和上网用户不得制作、复制、查阅、发布、传播含有淫秽、色情内容的信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55条也规定,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如果不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或者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应受到法律的处罚。2002年,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规定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2007年2月25日,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14个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厉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加大对网吧的治理力度,将会大大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4.强化家庭的责任。网络时代的家长要以全新的观念面对网络,在鼓励、支持孩子上网的同时,要采取设置密码、安装过滤软件等技术预防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监督、控制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告知孩子上网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未成年人的鉴别力和自控力十分有限,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有的放矢地引导子女上网。
5.强化学校的责任。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网络素养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正式课程,指导、引导未成年人从网络中吸收有益的知识,使之无暇理会也不愿去理会网络不良信息;要积极开展各种有关网络的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文明征文等,营造浓郁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要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和责任心,使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建设能够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网络知识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驾驭网络的能力,创新网上育人方法。
①《公众举报网上不良信息 淫秽色情和诈骗最为集中》,http://news.xinhuanet.com,2006—04—21.②房建:《网络暴力游戏的背后》,《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1日。③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第六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报告(2006年)》,http://china.17173.com,2007—02—21.④《反垃圾邮件状况:垃圾邮件比例下降至58.98%》,http://www.cnetnews.com.cn,2007—03—23.⑤沈绮云:《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文化环境》,http://www.ccm.gov.cn.⑥《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06—07—19.⑦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伦理十戒》,《信息经济与技术》1997年第5期,第6页。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危害及消除策略》(2007BZX001)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乔,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馆员。